但湯恩伯就不要臉皮了,他在白崇禧身邊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居然直接開始了鼓掌,聲音洪亮:“恭喜林總長,恭喜恭喜!”
而隨著湯恩伯開口,原本尷尬的眾人一時間紛紛跟著鼓掌,有些是出於從眾,但更多的是心情複雜,不知所措。
陳誠站在主持台上,表情莊重,他繼續宣布:
“這次的特等勳章授予林總長,是因為他的英勇和智慧在武漢反攻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軍事天賦和出色的領導能力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
林一凡站起,微笑著接受了特等獎章,隨後表達了自己的謝意:
“我接受這個特等勳章,但這不是我林一凡一個人的勳章,它代表了每一位在武漢反攻戰中付出的將士們。我們的勝利離不開大家的努力,隻有齊心協力,我們才能夠戰勝鬼子,保衛我們的國家。這個獎章不僅屬於我,更屬於每一位參與戰鬥的戰友!”
眾人聽了林一凡的話,心中的不滿漸漸消散,紛紛向他投去了羨慕的目光。白崇禧暗暗歎了口氣,湯恩伯則一直保持著笑容。
慶功宴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繼續,而眾將領也開始思考自己在抗戰中的角色和責任,此刻的嫉妒已被短暫的團結和共鳴所替代。
說到底,站在這個慶功宴上的國民政府將領們,或多或少都是為抗日立過功的,就算是湯恩伯,如果兩年前沒有他帶著最後一支成建製的中央軍機動作戰,不斷突破日軍的進攻,恐怕李宗仁早就在台兒莊,幾十萬的地方雜牌軍,早就在山東死光了。
不過,和李宗仁一樣,這些也無法掩蓋他們再抗戰後期消極抗日,甚至為禍一方的罪行。
頒完特等獎之後,老蔣也露臉說了幾句總結和勉勵的話語,慶功宴也進入了高潮階段,林一凡和薛嶽、白崇禧幾人便跟著老蔣進入到了包間裡麵。
老蔣坐在主位上,心情看起來很是愉悅,他目光掃過手下的眾多將領們,在林一凡身上多停留了幾秒,然後才沉吟著開口道:
“武漢反攻戰的勝利是值得我們慶賀的,但也不能止步以此,我想聽聽諸位對於今後戰局的想法。”
“委員長,我認為我們下一步可以先收複廣州,武漢反攻戰雖然大獲全勝,但咱們損耗也是驚人的,當務之急還是先補充武器裝備,若是能收複廣州,我們就能從海上獲得更多的援助,在今後的戰場上也能占據更多的主動權!”薛嶽搶先開口道。
話音一落,李宗仁就趕忙開口道:“委員長,我看薛將軍的看法倒是有所不同,我認為我軍下一步北上為好,最好是先從鬼子手裡奪回南京,南京的意義非同尋常,一旦收複南京,日本人便會成為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的!”
“我同意李長官的想法,我軍現在擁有大好的局勢,俗話說得好,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現在就是北上的最好時機。鬼子現在節節敗退,猶如驚弓之鳥,咱們若是能一鼓作氣,便是北平也能成功收複!”白崇禧作為李宗仁的盟友,當即出言力挺道。
王耀武緊皺著眉頭,反對道:“李長官把打仗也想得太輕鬆了,鬼子可沒有那麼好對付,咱們這時候可乾萬不能急功近利,把大好的局麵毀於一旦啊!”
湯恩伯倒是一直沒有發表意見,他在忙著偷偷覷老蔣的眼色,等確定了老蔣的心思之後,他再投其所好。
老蔣麵上雖然儘量不顯露出來,但心裡卻是十分猶豫,他一方麵想要削弱桂係,一方麵也知道現在的局勢並不合適。
且說,李宗仁在歸德軍事會議後兼任了安徽省主持,這為桂係直接滲透安徽省行政機構提供了合法依據。
常年在廣西山區盤踞的桂係,突然集中了三個主力軍來到安徽,各層軍政機關也都打起了安徽的注意。張淦就曾提及,安徽素為魚米之鄉且地處中原,比偏居一隅、物產貧瘠的廣西要好得多。
隻是,安徽自民國成立以來,就沒怎麼安生過幾天。無論是本土的倪嗣衝、方振武等人,還是外來的馬聯甲、陳調元、石友三等人,都沒能把安徽捏合好、治理好。
因為,無論是北洋軍閥時代還是南京國民政府時代,安徽往往淪為南北衝突的戰場。辛亥革命時。革命軍北伐途中血戰蚌埠、宿縣;二次革命,皖軍更是和北洋軍戰的血流成河;東北軍南下,蚌埠至徐州一線打得昏天黑地;廣東革命政府北伐,蚌埠至徐州又是雙方反複拉鋸區域。
哪怕是老蔣定鼎南京,安徽依然靠著陳調元這種軍閥在治理。因此,雖然自然條件好於廣西,但民團遍地走、土匪到處跑的安徽,顯得破爛不堪。
而老蔣之所以同意李宗仁兼任安徽省主持,但法理上淮河流域仍是東北軍的駐紮地和就食區域。因為西安事變後,東北軍儘數東調安徽,東北軍也在徐州會戰期間打起了極其慘烈的淮河阻擊戰。
同時,安徽長江以南劃給了顧祝同的第三戰區。也就是說,桂係拿到的安徽,是一個不僅有日本人湊熱鬨,還有東北軍和中央軍摻和一腳的安徽。
但李宗仁不管這些。他認為這是上天賜給桂係擴充地盤的契機。上任安徽省主持第一天,他就發表演說:這次到安徽,目的在發動安徽的民眾力量來保衛安徽,保衛中華民國,以達到抗戰最後勝利的目的。
當然,搞政治,特彆是外來勢力在他鄉紮根生存,光靠喊口號是萬萬不能。
李宗仁這個老牌政客,可謂是把手中的合法權利用到極致,再輔以桂係三個精銳主力軍的武力後盾,可謂恩威並施、文武並重。
文的方麵,李宗仁剛一上任就改組安徽省政府,任命名士章乃器擔任省政府常委兼秘書長,負責日常工作。同時,設立了一個全新的機構:安徽省動員委員會。也就是俗稱的“動委會”。
這個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如何發動皖省人民武裝抗日以及改革省政問題”。安徽的各級動委會可不一般,因為李宗仁邀請的,全是安徽本土國民黨元老——柏文蔚、常恒芳、孫毓筠的秘書石寅生等人,把他們拉攏到了自己麾下,
如此一來,廣西軍隊卻控製了桂、皖兩省和大半個湖北的抗戰局勢。此時中國未淪陷的省份隻有十幾個,可謂是如日中天。
在原本曆史上,廣西在1944年9月以前的時間裡,一直是中國抗戰的大後方,是中國的“模範省”,為中國抗日陣線建成了一個鞏固的大後方,在抵抗了日軍侵擾,為保衛西部大後方和國民政府陪都做出了貢獻。
安徽也在桂係的領導下,群眾抗日救國運動蓬勃興起。據1939年7月底的調查統計,該省共有縣“民眾動員委員會”40個,區分會124個,鄉鎮分會789個;另外,還有各級青年抗敵協會、農民抗敵協會、工人抗敵協會、商人抗敵協會、婦女抗敵協會、文人抗敵協會等。
總計全省有各級“動委會”抗敵協會、抗敵團隊共達4223個,各級“動委會”委員、抗敵協會會員、抗敵團隊)員共計近五十萬人。
但這些,都嚴重影響到了老蔣的利益,是他絕對不能容忍的。
“一凡,我想聽聽你的想法。”老蔣在舉棋不定的時候,把目光投向了林一凡。
“委員長,我是這麼想的。”林一凡說道:
“我們可以出兵分彆在皖南、蘇南等地鬨騰,李長官在河南等地鬨騰,讓日本人根本猜測不出咱們的意圖,隻能草木皆兵,處處防備,分化他們的兵力,讓他們不斷消耗戰略資源。
與此同時,薛將軍和白長官對廣州發起猛攻,讓日本人首尾不得兼顧,也無法派出大量兵力支援,隻能被動挨打。那裡孤懸南方,日軍根本鞭長莫及。
而南京,畢竟是重中之重,日本人的對其的防禦也很嚴實,一時半會很難收複,因此我認為不如向南下廣州,等廣州收複了,大後方也就穩了,屆時整軍訓練一年半載,咱們恢複了實力,再北上收複上海、南京、北平就都不是問題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