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當時他們沒有立刻被全麵采納,但也就此在漢朝站穩了腳跟。
漢武帝以後,今文經學正式成為西漢帝國的國家層麵上的官方發展指導理論。
自此以後,甭管那些朝廷決策多麼匪夷所思,多麼千奇百怪,比如西漢末年的傳國易姓思潮,究其根本,那都是有今文經經義背書的,是由死了好幾百年的孔老夫子背書的。
孔老夫子也是慘。
照理來說西漢帝國有了一套成熟的國家治理理論指導以後,應該沒什麼波折了才對,但問題在於,今文經學還就真的沒有完全遵照帝國統治者的需求給他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今文經學的理論學家們始終沒有為漢帝國完成設計一套類似於周禮一樣的“漢禮”。
在儒家經典之中,對於國家和皇帝來說,最重要的是《禮》和《春秋》這兩部經典,前者是理論,後者是實踐。
漢帝國的統治者們需要的是一套統禦四極的“天子禮”,而今文經學理論中的“禮”實際上是士人的禮,他們按照這套理論所能做到的,是【推士禮而至於天子】。
這也就意味著,在今文經學的禮學理論中,天子和士之間沒有本質區彆,天子能享用的,士也能享用,雙方的區彆在於數量多少,而不在於有沒有,能不能。
更彆說在武帝時期一度興盛的公羊春秋學派,這個學派更加直接,說什麼【天子僭天,諸侯僭於天子,大夫僭於諸侯】,一切問題的緣由都是天子做的不對才導致下麵人做的不對,所以天子必須要以身作則。
核心思想就是天子如果犯了錯,那麼就沒有資格責怪下麵人對他犯錯。
這套思想要是稍微延伸一下,那可就是天囚理論了……嘶,不敢想不敢想。
這能滿足漢帝國統治者們的需求嗎?
秦已經變天子為皇帝,皇帝在地位上已經和周天子全然不同了。
大人,時代變了。
統治者對今文經學和今文學派的不滿源於此。
而古文經學和古文學派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橫空出世”了。
比起今文學派和今文經,古文學派和古文經更傾向於配合統治者,主動順應統治者的需求從而創造出符合統治者需求的理論。
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指導方法,以《周官禮》對抗今文學派的《儀禮》,宣稱《周官禮》是周公所作。
在實踐方麵,他們使用《左氏春秋》來對抗今文學派推崇的《公羊春秋》,並且也宣稱《左傳》當中所記載凡例的也都是周公所作。
反正就是抬出周公的尊號壓製孔子,試圖以此獲得今古文之爭的勝利。
當然,他們沒有成功,因為今文經學發展更早,底蘊更加深厚,純粹的是硬實力拚不過。
硬實力拚不過,古文學派又試圖另辟蹊徑,順應西漢末年今文學派自己搞出來的傳國易姓思潮,扶持王莽搞複古,一度使得古文學派大為興盛。
結果王莽玩複古玩脫了。
古文學派也因此失敗。
所以在政治上,今文學派始終占據優勢,朝廷所立的學官——博士也始終都被今文學派的儒生們壟斷,被官方承認的五經十四家法也全部都是今文經。
東漢光武帝時期,出於政治需求,他把被認為是古文經的《左氏春秋》立為官學,設立了博士,古文學派似乎看到了曙光。
結果在漢章帝時期的白虎觀會議之後,為了統一學術認知,統一思想,《左氏春秋》官學地位被罷黜,古文學派受到嚴重打擊,剛剛開始的半官方化進程也被打斷。
自那之後,古文學派便隻能繼續在民間發展了。
但是所謂禍福相倚,古文學派被迫成為在野學派,也不是沒有好處的,至少傳承不再是問題了。
為了衝擊今文學派貌似牢不可破的堡壘,同時也是為了防止被今文學派徹底碾死,他們選擇走學術下移之路。
從東漢前期開始,古文學派逐漸麵向社會中層開放部分學術知識,廣泛吸納社會中堅階層的新鮮血液的同時,也懷著蟻多咬死象的憧憬。
製霸大漢學術圈的今文學派的學術傳承隻麵向自己內部,以血脈、姻親為主要聯絡方式,甚少對外開放,肥水不流外人田,越來越保守。
雖然他們保住了官學地位,卻日漸僵化、繁瑣,失去了創新能力,還與讖緯學說結合起來,變得神神叨叨,神鬼莫測。
以至於部分比較開明的今文學派士人甚至都覺得今文經不如古文經,反而開始主動接觸學習古文經,促成了東漢時代一定程度上的今古文融合。
隨著東漢中央政治穩定性的被破壞,以及官方太學的日漸式微,東漢學術圈子也開始發生變化。
東漢自漢和帝之後,皇帝普遍年幼,外戚登上政治舞台主導政治,皇帝成年之後又會想方設法奪回權力,於是東漢中央的政治穩定性開始受到嚴峻的挑戰。
伴隨著政治穩定性的不複存在,與政治穩定高度綁定的學術穩定也受到挑戰,並且被破壞。
太學日漸荒廢,博士不再講學,天下學子也漸漸不再以太學作為學術權威,東漢的學術開始從統一走向分裂,從以雒陽太學為核心傳播學術轉變為以家族為核心傳播學術。
失去了中央強有力的支持,再疊加上自身越發封閉、保守,今文學派的衰落儼然不可避免,五經十四家法的家族傳承更像是政治傳承,而不是學術傳承。
與之相對的,古文學派為了生存和超越,則選擇麵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傳授古文經典,團結廣大地主豪強階層。
一票古文學派的大佬麵向社會開班招生,收徒門檻不說很低,至少是看得到的,也沒有血脈、姻親關係等隱性條件。
所以求學者絡繹不絕,古文學派在社會上的基礎遠遠比今文學派更加廣泛,學派內的人才們也是層出不窮,不斷的推陳出新,日漸繁盛。
好巧不巧,聞名天下的大儒盧植便是研究古文經出身的。
再好巧不巧,他也是涿郡涿縣人,劉備是他的小老鄉,在這個以郡為國的年代裡,兩人之間的聯係天然的帶有一層優勢。
就這一點上來說,劉備不可謂不幸運。
ap.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