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種豆,其實朱橚也沒研究出一個所以然來,隻是知道種豆的話,可以讓土地恢複肥沃起來。
其實按照後世科學的說法。
種豆,它裡麵會產生根瘤,根瘤就會生出固氮。
固氮的功能,便就是釋放氮肥,然後把氮固定在土壤,而到了下一茬再種的時候,土地的肥力就起來了。
這樣的經驗,並非是所有農家都在實施的。
隻要少部分農戶掌握了這個方法。
而朱英就是要把這裡頭具體的方法,普及到所有的農戶中去。
前邊說的是一個大概,聽起來較為簡單,實際上也是屬於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這對於每個地方不同氣候的作物,也有所要調節。
這等神州數千年來的智慧,自然是要傳播到整個大明中去。
關於這方麵,自然就是由朱橚來負責了。
而第三條,便就是興修水利。
水利建設惠國惠民,亦是長久之根基。
在這一點上,朱英從國庫中拿出大筆錢財作為專款,由群英商會牽頭,對大明全國各地進行水利建設。
這也是未來十年乃至於十數年工部的頭等大事。
這次的水利建設,可不僅僅隻是在於郡城,府城,更是要輻射到鄉鎮村寨之上。
尤其是對於水稻有好的種植條件地區,更是要進行一個大力推行。
第四條上,才是關於經濟貿易之事。
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海貿之上,朱英要打造海貿特區,鼓勵發展造船業,不僅僅是衙門中,包括民間造船,也要加以扶持。
扶持方麵首先就是賦稅之上,在造船前期給予極大的優惠政策,而後包括造船所用土地,也要給予一定的優惠。
水師這塊,也會經常性的出海進行一個巡邏保護,打擊海盜。
但凡是大明周邊海域,不允許有任何海盜的存在,必須要集中力量予以毀滅。
而對於水師,朱英也開始增加其軍餉開支,包括火器等軍備支持。
四大基本國策,是今洪武二十七年至洪武三十年的發展根本。
所有官員,各地衙門,都必須要對此進行扶持和發展。
四大國策同時刊登於京師邸報之上,遍傳中外。
在四大國策之下,自然還有許多發展方向。
比如說教育的普及。
首先是官話的傳播。
目前的大明官話,便就相當於後世的普通話差不多,而朱英的要求是所有教書先生,在教授學子的同時,必須要使用官話教學。
在這一點上,倒也不算是太難的事情。
因為但凡是讀書人,都是奔著考取功名去的,而學習官話也是最為基本的要求。
否則要是到了京師,官話都聽不懂,那還怎麼去當官呢?
除了統一官話之外,還有各地學堂的建設。
按照朱英最新令旨,但凡是五百戶往上所聚集之地,必須要興建教學學堂。
大明內年滿六歲的男孩女孩,都要進入到學堂之中進行為期五年的基礎學習。
學習的方向,當然不是說什麼四書五經之類的,主要還是關於一些基礎學習。
教材是由翰林院這邊進行編纂,而後朱英指點進行修改。
針對於小孩的學習啟蒙。
裡頭包括一些基礎的算法,文言文分析,官話朗誦,大明律法基礎,曆史概述,還有思想教育課程。
在思想教育這塊,朱英是很重視的。
在六歲這個年紀,正是在建立三觀的時候,而在這個時期傳播忠君愛國的思想,對於未來小孩的成長,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基礎算法,是讓這些孩子可以更好的生活,文言文分析,也算是多少懂得一些大明文化。
曆史概述,是告訴孩子們如今的生活,是多麼的來自不已,中原王朝經受過多少的苦難。
律法是讓其從小就懂得應該遵紀守法,不得輕易違背大明律法。
假若是在做惡事之前,要知道會有怎樣的後果等著自己。
這些要求,不僅僅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即便是那些土豪鄉紳,勳貴之子,也要跟著一起在學堂讀書。
不能享有任何的特殊待遇。
隻有完成五年的義務教育學習,才可以擁有考童生的資格。
入學的童子,午飯是由學堂提供,也可以自帶午餐,這對於許多窮苦人家來說,也算是減少了許多負擔。
而畢業之後,十一二歲的年紀,很多都要開始幫助家裡頭乾活了。
學五年也不耽誤什麼。
人口,教育。
是目前大明的主旋律。
曾經的朱英,想要推開地主階級,使得皇權可以直達百姓身上。
卻發現這其中的難度,實在是難以想象,而且成功率太低。
隻有把民智開發,才能讓百姓不愚,從而知道自己應該效忠的是誰。
自古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話裡頭的民心,可不是說百姓。
漢朝時期,這民心說的是各大世家。
盛唐時期,這民心說的是各大藩鎮。
大明初期,這民心說的是各路地主豪紳。
而朱英要做的,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要把民心,真正的歸納到百姓之上。
若有萬萬百姓心中支持的大明,還能是短短三百年就會顛覆下去的嗎?
還記得後世滿清,當八國聯軍入侵時,可沒有什麼百姓站出來支持滿清。
甚至當八國聯軍的艦隊進入之時,甚至還有兩岸各地圍觀百姓的歡呼。
這等事情,聽起來可笑,但也是真正的說明百姓於中原王朝之地位。
朱元璋不同,朱英更不同。
而這等程度的改變,自然就是要從娃娃抓起。
到了那個時候,朱英對於未來的一些謀劃,才算是有真正成功的可能。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