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這四個字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也有很多人在南京博物院展廳中見過江蘇廣陵王劉胥複原後的金縷玉衣。
但我若要問一句,誰見到過真正完好無損原版的金縷玉衣,恐怕放眼全國也沒有幾個人,而且大多都是盜墓賊。
某些考古專家也有見過金縷玉衣的,可無不是被盜墓賊洗劫一空之後留下的殘羹冷炙,比如一縷金絲,幾塊玉片。
有專家曾表示,目前國內有記載且經過證實的,出土金縷玉衣隻有三件半,足可見其珍貴性。
我們就那樣站在原地,愣了好幾分鐘,這才稍稍緩過勁來。
作為中國古代最高的喪葬禮儀之一,金縷玉衣完全代表了墓主人身份的尊貴與顯赫。
《西京雜記》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柙”,形如戰甲,用金縷穿編而成。
這裡所說的“珠襦玉柙”指的就是金縷玉衣。
在我的印象裡,一直以為金縷衣就像漁民穿的連體下水褲一樣,整個套在身上的。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仔細觀瞧之下才發現其實不然,原來金縷玉衣是由頭盔、麵擋、衣服、袖子、手套、褲子、靴子等幾部分組成。
需要指出的是可能是由於製作工藝或者穿著方便的原因,以上各部分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上下等分的兩部分組成。
形象點來說,就跟健達奇趣蛋一樣。
下葬的時候,將墓主人的屍身放入下半部分,然後再將上半部分蓋上,接縫處用金縷捆紮牢固即可。
漢族人對玉有著特殊的癡迷與神往,認為玉有靈性,可以讓屍體不腐,靈魂得到寄托,從而永生。
《盜墓筆記》裡說金縷玉衣能夠讓人起死回生,滋毛發,養五臟,安魂魄,穿上以後500年退一次皮,幾千年就能修成不死之身。
這玩意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呐,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據可靠史料記載,漢代設有專門製作金縷玉衣的機構,叫做“東園”。
上等的玉料先送到“東園”,經過層層選料、仔細打磨、精心拋光等10多道複雜工序之後,再由能工巧匠根據死者的體型特征,量體裁衣。
看得出來,我們眼前的金縷玉衣便是如此。
其中臉部五官完全是根據墓主人的五官刻畫出來的,栩栩如生。
腹部微微隆起,帶有一定弧度,跟人的肚子一樣,製作之初考慮之細微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每一個玉片都經過精心的打磨,四角打孔,所有玉片的連接均由金絲穿編而成,呈十字梅花狀,有點像建築工地上捆綁的紮絲一樣。
金絲發出星星點點的金光,玉片的光澤則如流水靜靜流淌。
整體來看,整件金縷玉衣簡直是一件巧奪天工的人間極品,以至於讓擺放在其兩側的其他隨葬品黯然無光,甚至有點礙眼。
“咕嘰”一聲,鼻大炮咽了口唾沫,打破沉默問道:“太,太牛批了,這,這能值多少錢啊?”
我搖搖頭表示不知道。
我是真不知道,你就是讓我猜,讓我蒙,我心裡都沒譜。
鼻大炮捅了捅我:“哥,快問問玲姐,她管著出菜呢。”
我拿出對講機正要喊話:“玲姐,玲姐,收到請回答。”
幾秒鐘後,對講機裡傳來了張玲的聲音:“光廷,說話。”
還沒等我開口,鼻大炮先迫不及待的問了一句。
“一套完整的金縷玉衣能值多少錢?”
“呲啦”一聲,張玲的聲音陡然增大:“什麼,你們真的找到金縷玉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