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河北士子韓奎,聽小兄弟所言,莫非已經拜官封爵?”
那韓奎看著年紀十五六歲,身後卻跟著一群來自河北的士子,眼中不屑之意溢於言表。
劉辯自然不會為了他而揭破自己的身份,索性讓荀彧去處理。
“在下潁川荀氏士子,這位乃是族弟,些許戲言,切莫掛礙。”
荀彧彬彬有禮,表明身份後,那韓奎明顯愣了愣,便不再多說什麼,帶著身後士子走開了。
主台之上,作為創辦人的許劭拉著蔡邕的手,示意大家靜下來。
“此次月旦評,許某有幸邀請到蔡大人前來開幕,望士子們踴躍參與。”
許劭說罷,便把主位讓給了蔡邕。
蔡邕望台下掃了一眼,瞬間便發現了劉辯幾人,但神色很快便恢複如常。
“今日月旦評相較往昔,有些特殊,諸位都知道當今陛下受光武先帝教養,文政軍事皆是博采眾長。”
“月旦評本就是為朝廷選賢,所以今日的題目也該是想陛下所需的。”
蔡邕說罷,滿堂喝彩,沒有一人反對。
“今日第一場,要比策論,方向是當今朝堂與諸侯的關係及應對方法。”
蔡邕看著女兒給自己寫的題目,心中長舒一口氣。“蔡琰這丫頭,從小古靈精怪,還好並不是什麼奇怪的題目。”
蔡邕說罷,便將主位從新交給了許劭,自己則坐到了一旁,開始等待評鑒士子策論。
“台下士子,那位先來?”
許劭望著人流問道。
“奉孝,何不上台一比?”
劉辯用手肘戳了戳郭嘉,笑道。
“陛下,臣已得天恩,何必平白占了他們的機會呢?”
劉辯與郭嘉談笑間,已有士子上台開講。
“在下,荊州黃安,私以為,當今天下,雖有攻伐之事,但無外乎天災人禍四個字,隻要陛下奉行仁政,以仁義治天下,必能讓諸侯歸心,讓大漢永昌。”
黃安說罷,台下掌聲雷動,許多士子皆覺得他說的十分中正,雖然沒有加分項,卻也附和當今的主流價值觀。
而劉辯等人卻是滿臉的失望之色,並未鼓掌。
“果然啊,文若。奉孝之才,不是什麼人都能比擬的。”
“荊州黃安,乙下等。”
隨著許劭和蔡邕討論完畢,黃安滿心歡喜地走下了台,立刻便被一群穿著錦衣華服的商賈包圍。
而最靠近許劭與蔡邕的兩部馬車中,卻無人下來。
很快,第二位士子便走上了台前。
“在下西涼馬波,私以為,陛下以大將軍為西涼太守,有些枉顧西涼民情,其一大將軍雖然功勳卓著,但不解西涼民情,若是陛下指派當地望族名士輔佐大將軍,西涼軍民當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馬波說完,場下士人陷入了沉思,相比於先前的空話,明顯他的發言更切合主題,更容易實操。
“西涼馬波,甲下等。”
許劭與蔡邕幾乎是立刻便給了評價,並且蔡邕立刻拉住了馬波,開始交談起來。
“此人倒有些見識,不過西涼馬氏說出此話,頗有求官之意。”
荀彧看著劉辯緩緩說道。
“嗯,此事倒也可行,不然以舅舅的執政水平,朕還真有些擔心,張讓將此人策論記下。”
劉辯對馬波的毛遂自薦並不在意,手中的棋子自然是越多越好的。
“在下河北韓奎,私以為,袁逢大人雖有同董之行,但陛下親手殺害四世三公的元老,卻也有些欠妥,正是此舉,才埋下了二袁不安定的種子,若是陛下能調和陰陽,不連坐,不降罪,以陛下天威,二袁該俯首歸心才是。”
韓奎正欲繼續說下去,卻被兩道異口同聲的稚嫩聲音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