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女聞言,皆是一驚,但細想之下,又隨之笑了起來。
深夜,太廟中。
劉辯將潁川士族遷徙之事告訴了郭嘉、荀彧。
“陛下,荀氏一族定能與唐氏共進退,但世家大族最大的依仗並非是錢糧,人丁,而是土地,如此一來無異於削弱世族的力量,可能會遭到彆地世族的攻訐。”
荀彧認真地看著劉辯,劉辯見荀彧沒有說出什麼故土難離的陳詞濫調,心中還是很歡喜的。
“文若此言有理,所以朕決定改一改,並非是讓世族遷移,而是讓世族租賃。不光此事要改,祭天之事也要改。”
劉辯說罷,提起了桌前的筆,便開始奮筆疾書。
不出一刻,劉辯將書寫好的錦帛傳於兩人。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爾食爾飲,民淚民血,政出懷仁,令行念慈,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荀彧與郭嘉讀完劉辯寫的文字,隻覺得心中一股正氣勃發,絲毫沒有深夜未睡的困意。
“朕要改祭天為祭民,祭那些在黃巾之亂死去的子民,祭那些在天災下死去的子民。”
劉辯望著兩人,緩緩說道。
對於他這個現代人,他很快便發現了祭天的弊端,如果來年蟲災不停,又或者有了新的天災,這豈不證明大漢失去了天佑?天子失去了君權?
雖然劉辯能明顯感覺到大漢國運的增長,但根據他的觀察,天災這種事情,國運的提高雖然有作用,但這就如同急行中的車輛,隻能緩慢刹車一個道理,並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所以祭天完全就是在賭,而劉辯,不敢賭。所以劉辯才改為祭民。
而這些道理是無法和手下的謀士講明白的,他們雖然才思敏捷,但終究有著時代的局限性。
“陛下深思熟慮,臣雖不知其中深意,卻也能懂其中的好處。”郭嘉看著手中的字,又看了看劉辯,“從古至今,拋去三皇五帝,從未有君王將民抬到如此高度,陛下此舉,定能攬天下民心。”
“臣,附議,但臣不懂陛下所說租賃是何種方式?”
荀彧緩緩問道。
“嗯,兩位愛卿來看,朕所處司州之地,目前出了上洛郡外,其餘諸郡皆因為黃巾之亂、天災之亂,人口不滿,耕地荒廢,加之今年蝗災,各地入不敷出,必會有流民產生。”
“所以朕決定,統計出了弘農、河南、上洛三郡外的其餘郡縣人口,然後在以各郡縣的荒地情況以及人口情況為基礎,租賃給潁川世家。”
“初期,潁川世族可以諸郡為基礎,開墾荒地,重建村縣,隨著流民的湧入,各世家便可以開始獲利,朕隻取租金,三年內所阻之地的收成全歸世家分配,當然要符合我大漢的律法,不能苦了流民。”
劉辯將自己的想法說完,荀彧、郭嘉便愣在了原地。
“哎,臣原以為奉孝便是少年英才,知道見了司馬懿與諸葛亮才知天外有天,如今陛下所言實在曠古爍今,卻又切合實際,竟叫臣不知如何稱頌陛下。”
荀彧拍了拍身旁郭嘉的大腿,笑著說道。
“文若毫不講理,每次都拿我作比,陛下所提,臣覺得不僅可行,還要大力推廣,日後因戰亂而毀壞的郡縣都可依此法重獲新生,並且如此一來世家可顯仁德之名,亦可獲利。”
郭嘉瞥了荀彧一眼,拱手說道。
“是如此,要人乾活容易,刀架脖子便好,但要人急朕所急,憂朕所憂還是要給人無法拒絕的好處才是。”
“不過朕還有一個要求,以郡為單位遷入世家,世家也要在郡中各縣為朕辦學,教化民生。”
“當然規矩是不能壞的,上學還是要交束脩、學費的,各縣學子可讓縣令將名單報給朕,由朕得到少府出資。”
劉辯說罷,郭嘉難掩激動之色,“陛下這是要做天下學子之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