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刺史,您若要見,怕是隻有親自去襄陽了。”
諸葛亮輕聲說道。
“這是為何?”
“張刺史難道以為荊南四郡是白得的嗎?此間事了,陛下需要同劉表置換一二,這次恐怕為了保荊南不受戰亂,陛下要將南陽送還劉表了。”
諸葛亮麵露難色,搖頭說道。
“這……荊州內部之事,豈能讓陛下如此吃力不討好?”
張羨此刻對劉辯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觀,竟擔心他會吃虧。
“若不讓出南陽郡,隻怕沒有東西能讓劉表同意南北分治。”
“不過張刺史,荊南的賦稅錢糧,還是要彙總一部分到荊北去的,畢竟劉景升還是州牧嘛。”
“不知張刺史與漢中張魯是否認識?”
張羨聞言先是無奈地點頭,隨後在聽到張魯之名後顯得有些緊張。
“在下與張魯的確有過數麵之緣,他也曾來荊南傳道,有幸見過,隻是不知漢使提及,所謂何事啊?”
諸葛亮聞言微微一笑,龐統卻走上來,接過了話頭。
“張刺史既然坐鎮荊南,豈能對益州之事不關心呢。”
“今次出使,劉表曾言,益州劉焉已經傳位其子劉璋,而漢中張魯卻不服調遣,不知此話是否屬實?”
龐統問得十分直白,就差沒說你們此次起事是否有益州的影子了。
張羨聽了自然有些抗拒,但此刻他已經接受了荊南刺史的任命,猶豫一陣後,終究還是開口了。
“哎,不瞞漢使,張魯的確不聽調令,甚至還同袁紹一起出資了這次起事,但在下卻是與他隻有數麵之緣。”
張羨說罷,龐統點了點頭繼續問道,“此事陛下是知道的,之所以陛下讓張刺史就職,也是為了防範益州。”
“若那劉璋有進取之心,張刺史做劉璋出益州的第一道屏障,若益州內亂,張刺史或可聯絡張魯,借此知益州內部之事。”
龐統在張羨耳邊說道。
“漢使的意思,在下明白了。”
張羨沉默半晌,最後終於答應了下來。
“張刺史,我等還要回襄陽,伯緒兄就暫且留下,幫助張刺史處理荊南事務吧。”
諸葛亮一拱手,說道。
“伯緒當真可以留下?”
張羨麵露喜色問道。
“張刺史放心,以南陽的重要性,再換伯緒一人,想來劉表也不會拒絕。”
“我等這就回去了,典農官與先前所說之農具,月內便會有官差送來,請此時安排好相關事宜。”
諸葛亮在一拱手,與龐統兩人立刻告辭。
張羨出門相送,直至送出城外三十裡,才驅馬回長沙。
“伯緒啊,陛下是否太過看得起我了?”
“今日堂上,金璿、韓玄二人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了,他們都是當值的太守,可指揮各地的郡兵。”
“而我手中除了詔書外卻一無所有啊。”
張羨與桓階催馬回城,不禁為自己任職荊南刺史擔憂起來。
“兄長有何可懼?劉度、趙範可是支持兄長的,加之漢使臨走前曾與我言明,攻取武陵的張飛將軍,會來協助兄長,保境安民。”
桓階一拱手說道。
“什麼?聽聞劉皇叔手下的關、張兩位將軍,皆是萬人敵的猛將,若是有他在,倒也不懼韓玄手下的魏延。”
“想不到當今陛下,不到弱冠之年,便有如此周密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