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荀彧、郭嘉,參見陛下。”
空蕩蕩的大殿上,兩人並排,向著高坐在龍椅上的劉辯行禮。
“免禮,今日朕想起了盧植將軍,又想起兩位為侍讀時的場景。”
“不禁有些惆悵,老臣一一離去,可朕卻連河北都未曾平定,有何麵目告慰先帝與盧植將軍的英靈啊。”
劉辯擺了擺手,示意兩人不用拘禮。
“陛下,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也不過傷懷太過,如今朝局穩固,再無朝臣敢對陛下實行的工商之策置喙。”
“後續的政令臣也已經讓新一代的士子負責了,如今大漢一派欣欣向榮,陛下豈能妄自菲薄?”
荀彧勸人曆來是一把好手,畢竟對於謀士來說,尤其是荀彧這樣的,謀士中的近臣來說,不光要諫言,還要會諫言。
讓彆人聽懂你說的話,並讓人心悅誠服地認可,這可不是誰都有的本事。
劉辯聞言,哀歎了一聲,“文若,你身兼數職,今後還是要辛苦你。”
“陛下放心,後起之秀已在陛下彀中,臣也無需辛苦太久,便能將職位交給更加適合的人才了。”
荀彧笑著回答道。
“陛下,頗為偏心,文若已是身兼數職,可我如今隻有個軍師祭酒的職位,實在悲從中來啊。”
郭嘉見狀立刻打趣道。
“奉孝,日後定然少不了要你辛勞,此刻百匠所已經穩定,誌才可曾到兵部報到?年節之後,朕還要帶著你和誌才出征呢。”
劉辯看向郭嘉問道。
“啟稟陛下,誌才兄已經入了兵部,不過他說自己在百匠所疏忽天下事久矣,此刻正在兵部的案牘房中博覽近年來的兵情呢。”
自從戲誌才回到兵部後,最開心的便是郭嘉了,他與戲誌才本就是好友,此刻又能並肩作戰了。
“那就好,朕還怕誌才會覺得朕將他放在百匠所是冷落了他呢。”
“陛下,萬萬不會的,誌才從百匠所回到兵部後,見到臣的第一句話便是,他熟知了許多新的兵器,日後的妙計可要勝過我了。”
郭嘉微微一笑,立刻擺手。
“嗯,文若,此戰之後,朕欲推行三省六部之政,我知道你已經在學宮與基層官員中遴選了多人,但這新政真的要實行起來,隻怕人才還是有些不夠的。”
“此刻鄭玄提出了新的教案,朕覺得甚好,如此培養學宮的學子,倒可以為中低層的官位培養出一批適合之人。”
劉辯說罷,從袖中掏出了鄭玄已經擬定好的最新的教案名錄遞給了荀彧。
“陛下,如此做,是否會讓司馬先生不悅?”
荀彧恭敬地接過教案名錄。
“不會,司馬先生說了,如同兩位的這般的大才,可不能死板地教育。”
“所以朕令他從學宮中挑選優秀的學子,以他的法子教育便是。”
劉辯此言一出,郭嘉立刻點頭。
“臣粗略地掃了一下,鄭先生的確精簡了許多經意,隻突出了忠孝仁義禮,這五點,臣以為可以讓學宮先作為試點。”
“若是效果不差,可以讓鄭先生以此為基,再為縣學著教案,以便開啟民智。”
“如此一來,紙張的應用便會普及到我大漢的千家萬戶了。”
荀彧恭敬地合上教案,看向劉辯說道。
“文若,想得甚是周密,便照文若說的做吧,此事本該是戶部負責,但此刻朝政千頭萬緒,唯有文若能從中理清,朕隻能盯著你辛勞了。”
“臣明白,朝中老臣年事已高,如此繁瑣之事,交由老臣,隻恐甚是耗費他們的心神。”
荀彧立刻聽出了劉辯的意思。
從陳紀開始,劉辯要逐步地削減這幫老臣的權利,但卻不會削減他們的官職名望。
一如陳紀這般,願意激流勇退的老臣,畢竟是少數,所以其餘老臣的心思,還要劉辯自己一一去試探。
人家畢竟為大漢服務了那麼多年,總該給人家一個好的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