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叩謝陛下隆恩。”
“陛下,也請不要急於一時,老臣會與他們說明,令他們緩緩而退的。”
唐瑁再拜。
“唐國丈請起,請國丈通知蔡邕、王允、袁滂、幾位老臣,朕明日在太後宮中宴請之。”
“臣,遵旨。”
唐瑁聞言,立刻答應。
直到退出宮門時,才開始細細揣度起劉辯安排的名單。
劉辯的想法其實很簡單,與自己結親的老臣,已經足夠榮寵了,首當其衝,當為後來者表率。
而劉辯自然也會妥善處理他們家族中的後代的。
並且劉辯也不會一次性讓他們都退場,這樣無異於讓朝野震動,諸臣心緒不寧。
劉辯要的是他們明白自己的意思,有條不紊地按秩序離場,隻有這樣,既能保全他們後代的仕途,也能保全皇家的顏麵。
唐瑁想到此處,不禁回身對著宮牆再行了一禮,心中暗歎道,“陛下真是長大了。行大事如烹小鮮,臣不及也。”
次日太後寢宮之中。
劉辯並未讓後妃與她們的家人見麵。
太後的宮中也隻有四位老臣與劉辯和太後六人。
“諸位皆是朕的股肱之臣,這是禦廚為各位特意烹製的美食,還請各位品評。”
劉辯一抬手,示意老臣們不必忌諱君臣之禮,可自行動筷。
四位老臣聞言,乖乖地品嘗起了菜品。
就此間隙,劉辯繼續說道。
“回想當年,朕初登大寶,若無四位愛卿扶持,何來如今大漢?”
“所以朕覺得,如此宴請老臣的規矩,當定下來,每年的年節之前,朕先與諸位有功之臣,說一說心裡話。”
“但隻可惜,盧植老將軍身死,陳紀老尚書辭官,倒讓這場宴會有些冷清了。”
劉辯說到此處,有些黯然神傷。
唐瑁聞言,立刻拱手出列,“啟稟陛下,老臣明白陛下的心意。”
“但即便是長壽的烏龜,也有不起之時,陛下當年年少,我等已是老朽。”
“如今陛下少年,我等已經快要入土咯。”
唐瑁笑了笑,繼續說道,“彆說是陳紀那老頭了,老臣也常感力有不逮,不敢重任。”
“如今大漢與那袁賊決戰在即,老臣不能因私廢公,隻待陛下凱旋而歸,臣便告老學宮吧。”
劉辯聞言,點了點頭,“唐國丈要保重身體啊,諸位也一定要定期去醫官所檢查才是。”
“朕還是年輕,有許多不懂的東西,還需要諸位老臣的輔佐。”
“但,朕也知道,人老歸鄉,朕也不想奪了諸位含飴弄孫的天倫,好吧,唐國丈的請辭,朕準了。”
劉辯舉起酒爵,一飲而儘。
其餘眾人聞言,也是會心一笑,唐瑁早就和他們打好招呼,今日一宴也不過是走個過場罷了。
“王大人,令侄王淩頗擅軍務之事,不如去孟德軍中鍛煉一番如何?”
劉辯舉起酒爵,看向王允問道。
“全憑陛下安排。”
“好。”
劉辯聞言再次一飲而儘。
他又舉杯向著蔡邕說道,“蔡大人,令孫蔡睦也到了入仕的年紀,朕聞其才學兼備,不如就在吏部當個議郎曆練曆練吧。”
“多謝陛下厚愛。”
蔡邕一拱手,與劉辯一同飲儘了杯中之酒。
至於唐翔和袁渙,這兩位唐瑁家與袁滂家的子孫,劉辯早就安排好了職位,此刻也不必多言了。
宴罷,劉辯命宮中的侍衛,送幾位老臣回家,並每人送了一塊他寫的有功社稷的四字牌匾。
一切都處理完畢,劉辯這才回宮安歇。
“陛下,父親說,妾弟德薄,當不得輪值郡守的大任,陛下還是為妾弟換個官職吧。”
唐姬依偎在劉辯的懷裡,柔聲說道。
“皇後,這是你唐家應得的,況且還有國丈在唐翔身後出謀劃策,區區輪值郡守,有何不可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