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袁滂開了一個好頭開始,大家便進入了踴躍探討的情況之中。
日薄西山,眼看著就要入夜了,大家還是激情澎湃地各自提著意見。
而劉辯也樂得由這些當世最為聰慧的人來處理這些事情。
此刻的劉辯隻需高坐堂上,擔任好最後拍板的職責就好。
荀彧稍有空閒,就見諸葛亮放下了手中之筆,將他拉到了一側,恭敬地問道。
“令君,在下有一問,還請令君教我。”
諸葛亮十分恭敬地躬身行禮道。
荀彧見狀,將他扶了起來,“你我同朝為官,所有上下之彆,卻無尊卑之分,孔明無需如此,但問無妨。”
“那在下便直言不諱了,敢問令君,身為潁川荀家的代表,為何會支持幫助寒門甚至會幫助百姓之子的改革舉措?”
“若是此舉一旦成功,豈不是分割了世家的利益,讓世家不再是大漢獨一份的存在嗎?”
諸葛亮此話問得直白,也好在是問到了荀彧頭上,若是換了旁地世家子,隻怕是會當場拂袖而去。
“孔明此問,問得甚好,其實陛下一開始提出此議的時候,我就回到家中與家老商議過。”
“但經過各方研討之後,發現此舉雖然會有害我等世家的利益,但卻對天下讀書人有大義。”
“如此舍小利而全大義,自是可為的。”
“但我知道這番說辭定然不能說服孔明。”
“除此之外,我還有一言,孔明或可明白其中深意。”
荀彧微微一笑繼續說道,“荀某以為,世家若想久存,必要依附與朝堂,以陛下之言行可見,若是世家無益於社稷,便是可有可無的蛀蟲。”
“如此言行卻不能以暴論論處,實乃通透之言。”
“實際上,此刻大漢的改革,看似摒棄了部分世家,卻也是為朝廷剔除有害之人。”
“而此舉或應在陛下,或應在百年之後,無論如何,我華夏之地終有那麼一日要來。”
“與其應在他人手中,我等何必為陛下,為大漢,促成此事?”
諸葛亮聽聞此言,再次深深拱了一禮,他原先一直不太了解,為何劉辯能那麼信任荀彧,此刻他方才知道,什麼叫君子如玉。
“多謝令君教誨,在下明白了。”
“孔明不必多想,陛下既然極力促成此事,自然心中已有了預想。”
荀彧繼續安慰道。
畢竟不論怎麼,他諸葛亮實際上也算是世家一列。
並且此刻的諸葛家可不光投注了大漢,還投注了其他州牧的。
兩人聊罷,先前睡下的陳群卻是悠悠轉醒。
他揉了揉雙眼,抬頭便看到一眾大臣在劉辯的大殿上席地而坐,時不時在地上的紙上寫寫畫畫,似是在修改著什麼。
而當他轉頭看向了大殿中央,此刻的劉辯正端坐在龍椅之上,獨自批改著奏折。
陳群見到此景,以為自己還在夢中,不禁推了推身旁的司馬懿。
“仲達…醒……醒醒……”
“長文,我可醒得比你早。”
陳群聞言,轉身看向身邊的司馬懿,他同樣一臉懵地看著眼前的場景。
要知道在他們自幼讀書的腦子裡,所謂的君君臣臣基本上已經根深蒂固了,除了少數登臨高位的人會有異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