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當真的,看來文若心中已經有了人選,不妨說來一聽。”
“啟稟陛下,以臣所見,陳紀之子陳群,司馬防之子司馬懿,皆可入我尚書台。”
“再添諸葛亮,有此三人在側,臣可無憂也。”
劉辯聞言,點了點頭,司馬懿和陳群不必多說,身為新政開篇的撰寫者,拔擢入尚書台是適時的。
而諸葛亮跟著劉辯東征西討,加之其機巧之才,不僅早已有資格入尚書台,還能成為學宮的典範。
“朕允了,明日便結束他們的休沐,令他們到尚書台報到。”
劉辯點了點頭說道。
“多謝陛下。”
荀彧從來不怕有人會分走他的權利,至於尚書台的職位,有可靠之人能為其分憂,他便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其他的事情。
比如各地的情報梳理、民生與貿易的政策安排、大漢境內的屯田區域劃分。
這些事情雖然都有各部的同僚在辦著,但有了荀彧的幫助,做起來總是更快一些。
“文若,朕與甄家建立皇商一事,護衛的人選怎麼樣了?”
“還有洛陽錦增價一事,荊州是否有了消息?”
荀彧聞言,立刻回答,“護衛人選已經從陛下的親衛朱雀軍的傷退之兵中選了一百二人交於甄家了,甄家對於人選十分滿意。”
“此刻甄家應該已經在收集西域情報,選取貿易之貨了。”
“而洛陽錦增價一事,由於主要實行之處在荊南,所以臣已經送了文書暫時中斷了荊北的洛陽錦供應。”
“而張羨對於此事也十分上心,主動配合漲價,並與當地豪族一同大批購買了洛陽錦。”
“想必來年蜀錦的市場一定不會如往年一般旺盛了。”
劉辯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不禁對荀彧誇讚了一番。
而大漢的尚書台在有了陳群、司馬懿、諸葛亮三人的加入後,辦事效率也變得更為快速,政令的更迭,瑣事的處置都恢複到了新政頒布之前的水準。
而劉辯平日批改奏折的勤政殿也變成了尚書台第二。
平日裡,這三人皆是在勤政殿中與躲在皇宮內的荀彧一同處理政事。
五日後,一艘揚州的軍艦,停在了洛水之畔。
孫策在周瑜的攙扶下,由學宮之側登上了前往皇宮的馬車。
“伯符,這學宮當真有昔年稷下學宮之景,當今陛下當真是奇才也,竟在學宮之畔設立了工所與醫所!”
一席白衣手持羽扇的周瑜,看著學宮不禁感歎道。
而一旁的孫策,臉色卻是有些發白,整個人顯得有氣無力,一旁的侍女不斷地從藥罐之中倒出湯藥,喂給他喝。
“公…公瑾,我當年與陛下……分彆之時,陛下才是十五六歲的少年罷了,此刻陛下該…該是英姿勃發的及冠之年了。”
孫策擋開了藥罐,勉力說道。
“伯符就不要說話,聽我言便是。”
周瑜走到他身側,親自為他喂藥,這才讓他喝了一口。
“兩位,陛下請老臣領兩位從城外暗道直入皇宮,請兩位見諒。”
早已在此等候的張讓說罷,便命人為兩人戴上了黑色的眼巾,這眼巾乃是宮中特質,一旦帶上,便是白日間,也無法透過巾布看到外界的一絲一毫。
“常侍…客氣了,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