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泰來哂笑道:“島津義弘這個老賊,還是挨不過秀吉老賊的逼迫,終於磨磨蹭蹭的帶著他那一萬兵渡海來到朝鮮國了麼。
但我估計,島津義弘應該不會玩命支援蔚山。一是他想保存實力,二是蔚山這邊的倭軍與島津義弘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島津義弘也沒動力玩命。”
本來以為麻貴已經稟報完畢,林大帥準備下達各項指令了,結果又聽到麻貴說:
“另外還有一件昨日才收到的最新情報,倭軍有一支援軍進入了蔚山。
這支援軍人數可能在三千人左右,不知道是從哪裡調來的,援軍主將是一個年輕人。
據從蔚山逃亡的人說,這個不到二十的年輕人似乎姓淺野,應當是一位貴公子,第五兵團的三位大將對這個年輕人都非常尊敬。
目前所知,也就這麼多了。”
林泰來稍加思索後,立刻給出了答案,“這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應該是淺野幸長。
他的父親乃是豐臣家五奉行之一,據說還是筆頭,負責為豐臣秀吉管理金銀山。
他母親叫彌彌,是豐臣秀吉正妻寧寧的妹妹。也就是說,淺野幸長可以稱呼豐臣秀吉為姨父。
他的訂婚對象,乃是倭國第二大名前田利家的女兒。
這樣的人雖然年輕,但無論福島正則還是蜂須賀家政,肯定要表現出尊敬啊。”
麻總兵已經服氣的不能再服氣了,就差直接五體投地。
自己隻說了“淺野”這個姓,以及不到二十歲這個信息,結果此人老底立刻就被大帥全部扒出來了,連掐指一算都不用!
知己知彼到這樣的程度,如果倭寇還不敗,真就沒天理了!
林泰來忽然笑了幾聲,又開口說:“如今蔚山這地方還挺有意思。
福島正則是豐臣秀吉母家親戚後輩、親手提拔的絕對嫡係,蜂須賀家政豐臣秀吉發小的兒子,淺野幸長是豐臣秀吉妻家的侄兒。
這麼多豐臣秀吉的親朋故舊、重點培養的年輕一代都紮堆在蔚山了。
如果能把他們一鍋端了,豐臣秀吉不知會是個什麼心情。”
後世都說,豐臣秀吉開啟侵略朝鮮新副本,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消耗各大名的實力。
但現在看來,其實豐臣氏嫡係人物被派出來的也不少啊。
彆說目前麵對的福島正則,連先前被俘的小西行長、被殺的加藤清正其實都算是豐臣嫡係了。
麻貴陪著笑了笑,答話說:“不過這情況也能說明,倭寇可能沒有預料到,東線蔚山成為大帥的主攻方向。
倭寇大概會猜測,我軍將以補給距離最近、後勤條件更好的西線全羅道為前進基地,從西向東主攻晉州方向。
所以豐臣秀吉這一大幫親朋故舊才會齊聚東線蔚山,也許是認為此地相對安全。”
林大帥說:“若能出乎敵軍意料,也算是好事。”
在原本曆史上,蔚山之戰打得很艱苦。由於種種原因,加上倭寇運氣奇好,大明天兵兩次攻打蔚山,都沒能攻克島山城。
不過在本時空,倭寇準備沒有那麼充分,難度應該降低了不少。
當晚,隨軍的小西行長聽說淺野幸長出現在蔚山,連忙對林天帥提醒說:“情況沒這麼簡單!”
林天帥不恥下問的說:“你有什麼看法?”
小西行長說:“在下可以確定,淺野父子本來並不在征朝名單上,太閣沒有想讓淺野父子到朝鮮。
今年才十八歲的淺野幸長不太可能是獨立行動來朝鮮,應該跟隨他父親淺野長政來的。
而太閣現在派出淺野長政這樣的重臣到朝鮮,必定是因為極度不滿,故而讓淺野長政來督戰!
估計淺野長政也不會隻有自己來,肯定還有大批援軍和大將跟著一起到朝鮮,隻是不知新到的大將是誰。”
林泰來若有所思:“如此說來,豐臣秀吉還是不死心?故而增派援軍,妄圖再行一搏?”
小西行長分析說:“太閣可能是想憑借南海岸地利龜縮死守,給天兵造成巨大殺傷,然後再圖後計。”
林大帥霸氣十足的說:“無論來多少,我天兵何懼之有!待我先取蔚山!”
又休整了兩日後,林大帥下令東線全軍出動!
經略標營三千兵馬、麻貴部一萬四千兵馬,李如柏部一萬一千兵馬、朝鮮仆從兵三千餘人,共計三萬一千大軍離開慶州地界,前往蔚山。
經略大帥的行轅設在蔚山老城西北的鶴城山下,然後以李如柏部為左路,麻貴部為右路,對蔚山城展開進攻。
林大帥帶著標營,在東、西兩路之間督戰和支援。
倭軍似乎確實沒有死守外圍的意思,眼見天兵來攻,射了幾排鐵炮後,就紛紛的放棄營寨,果斷退向城南島山城。
當林大帥親眼看到,被拆得稀爛破碎的蔚山城老城牆,心裡當場就涼了一半。
即便臉皮再厚,也不好意在這裡混一個先登啊。
各路大軍齊頭並進,追擊著退卻的倭軍,輕而易舉的收複了蔚山老城。
然後進軍到城南,來到了倭寇真正的據點島山城下。
林大帥也看到了島山城的樣貌,倒吸一口冷氣。
這島山城確實完全依山而建,采用了倭國傳統工藝而築成。上下分了三層,用倭語來說就是本丸、二之丸、以及最底層的三之丸。
每層都有一道城牆,依托峭壁再加上壘石修建,比起正常城牆極為高大險峻,目測鉤梯似乎夠不到城頭。
三層之間的通道也並不是直上直下,而是呈現“之”字形。
這種格局下,通道旁邊就是峭壁城牆,上麵的守軍可以火力全開的向通道攻擊。
正麵都是這樣了,側麵更是以峭壁為主,連道路都沒有,更沒機會攻上去。
而後麵則緊緊瀕臨太和江,山下都是灘塗地,也無法從這裡進攻。
繞著島山城轉了半圈後,林大帥的心徹底哇涼哇涼了。
攻城風險實在太大了,根本不可能親自先登啊,除非自己抱著不惜殉國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