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黃河流域的這種精神特質,其實就是華夏文明的縮影,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第二個原因的理由。”
“第二個原因,就是安穩生活導致的社會組織程度過高。”
雖然對薑星火口中的某些名詞感到陌生,但兩人理解起來,倒也不算困難,隻是平常的詞語換個說法嘛。
朱高煦忍不住問道:“社會的組織程度過高也是壞事嗎?”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薑星火今天似乎特彆愛引用這些短句俗語。
“季風氣候與大河文明相輔相成,黃河流域誕生的華夏文明,就是典型的大河文明。而季風與大河加起來,就必然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大河會因為季風的降水量變化而乾枯或泛濫。”
“天然的大河是無法避免這個問題的,因此隻能依靠人工修建水利設施,否則農業生產就會完全看天吃飯,極為不穩定。”
“而華夏文明的高社會組織度,最初,就來源於人們自願或是非自願地修黃河。”
說到這裡,薑星火似笑非笑地看了兩人一眼。
當初兩人在玩遊戲的時候,麵對“是否修黃河”這個選項,可是做出了背道而馳的抉擇。
李景隆臉皮厚,倒也沒什麼表情,反倒朱高煦並沒有多少得意的神色。
薑星火也隻是看了兩人一眼,旋即繼續說道:“季風氣候的旱澇災害頻發刺激了大型水利設施建設和大河泛濫的治理需求。”
“而這就要求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在有序組織的情況下分工配合、共同協作。很顯然,麵對大河泛濫這種時時刻刻危機農作物產量乃至農人自身的生命安全的自然災害,相對於更加低效協商體製,更加高效的集權體製才能發揮所需的作用。”
“也正是因為如此,集權體製才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主流,那麼集權體製又反過來要求農人安土重遷,不要隨意流動,這樣集權體製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士農工商裡,商被排在了最後,因為商最不利於集權體製的穩定。”
薑星火做了個小總結。
“總而言之,地理環境決定國家精神特質,以華夏來舉例,便是由於大河文明與季風氣候相輔相成,而這種結合又注定了水旱災害頻繁,文明早期需要有組織地召集勞動力修建水利工程,促進了集權體製的產生,而集權體製的產生又反過來讓勞動力安定在田地上,抑製了重商習慣的產生。”
朱高煦連忙問道:“沒有辦法可以破解嗎?或者說,重商一定會導致集權體製土崩瓦解嗎?”
朱高煦還惦記著自己揚威海外,立下不世之功的計劃呢。
這個問題,也讓密室裡的幾人豎起了耳朵。
譬如朱棣,他就非常地關心這個問題。
因為他們都清楚,事情肯定是有好處就有壞處的。
下西洋,好處就是能團結諸藩勳貴,讓他們有新的地方去發力,去爭奪功勳和財富,同時海外貿易也能為國家帶來海量的財富。
有了財富,心氣極高的朱棣,才有基礎去實現自己的文治武功,成就自己的永樂盛世。
否則,那就真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隻能從老百姓這塊石頭裡榨油了,那又無疑是在自掘墳墓。
另一點,則是通過下西洋,朱棣能夠培養脫胎於傳統勢力的新的利益階層,而這股新的利益階層,在最初,肯定是受他掌控,能夠大力支持他的,有助於朱棣擺脫以建文舊臣為主的文官士紳階層的束縛。
但朱棣也知道,下西洋的好處這麼多,不可能沒有壞處。
這個壞處,就是像自己的二兒子所說的,下西洋會培養重商習慣的形成,而商業貿易總是需要交流的,也就意味著傳統的安土重遷的農業基礎會被動搖,整個國家賴以維係的集權體製,是否也將動搖?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反而會影響他們老朱家的統治。
之前朱棣曾經設想,隻由皇室出麵,以皇室的名義下西洋,但現在既然采納了薑星火的建議,綁架了諸藩和眾勳貴一起下西洋,那麼這個雪球,肯定是會越滾越大的。
所以,動搖集權體製這個問題即便暫時不會產生,將來也會產生的。
在某些點上,朱棣跟他爹朱元璋一模一樣,從來都沒有指望後人智慧的習慣,都想自己把事情給解決了,規矩給定下來,免得後世兒孫太廢物解決不了。
或者說,這也是“能力越強,責任感越大”的某種體現吧。
而新歪脖子樹下,薑星火思考了刹那,也緩緩開口道。
“重商習慣不一定會導致集權體製崩塌,對於這一點,我們還是從同樣的學術視角來探討。”
“之前我們了解到,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集權體製也是因此形成,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大河文明天然地就將海洋視為邊界,嗯就仿佛九州是棋盤,北麵的大漠、西麵的高原、南麵的叢林、東麵的海洋,都是這個棋盤的邊緣,是沒法下棋的,對不對?”
李景隆微微頷首,附和道:“確實如此,若非兵敗無奈,沒有哪個勢力是願意往海上退縮的。”
“張士誠、方國珍那些殘部,若是能在陸地上站住腳,也不會跑到海上.大海茫茫無際,委實是難以尋找,但也同樣難以生存。”朱高煦亦是補充道。
薑星火笑了笑,指著地麵上之前畫的地圖說道。
“所以啊,這就是地理環境的限製,但是我們如果換一個所有人都未曾設想過的視角呢?”
“譬如?”
薑星火沒有說他的新視角是什麼,反而插了一個問題。
“先說另一個問題,你們覺得集權體製的基礎是什麼呢?”
李景隆沉思幾息後回答:“製度。”
朱高煦則給出了另一個答案:“武力。”
隔壁密室裡的幾人,也陷入了思索。
“是有限的人均資源。”
薑星火乾脆說道:“所謂的集權體製,就仿佛一群人在一個資源有限的孤島上生存,剛開始島上的資源還算充足,所以大家都比較和氣,哪怕是起了衝突,也是有禮有節、點到為止的那種,譬如春秋,這就是我之前提到過的國人和野人,難道不正是因為當時田地資源沒有完全探索開發,城的外麵還有很多空地,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嗎?而田地和糧食,就是最重要的一種資源。”
此言一出,隔壁密室裡的幾位人精,頓時感覺自己好像領悟到了什麼東西。
在此之前從來都沒有人給他們點破,這些大明帝國的高層決策者,集權體製無疑是跟自身緊密相連的利益相關,但卻沒人知道到底是個怎麼回事,這個概念的內核究竟是什麼。
顧成的目光,也變得有些深邃了起來。
平心而論,他開始真正有些相信,隔壁的這位,真的有仙人之能了。
一語道破天機,不是仙人是什麼?而薑星火的話語,還在繼續。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