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真的沒有辦法破局嗎?朱棣的目光投向了牆壁。
李至剛也好奇地跟著看了過去。
他似乎想透過牆壁,看清楚對麵那個神秘人的樣子。
——————
牆內,兩人也幾乎給出了跟密室裡差不多的答案。
薑星火總結道:“所以說,其實糾結的地方就在於三個點。”
“第一點,要顧忌南北分裂,需要照顧北方。”
“第二點,糧食供給現狀是南多北少,經濟中心在南方。”
“第三點,要備邊,但軍隊不放心遠離統治核心。”
朱高煦點頭道:“大略如此。”
薑星火把這幾句話,簡略寫在了曬乾的沙地上。
“一個點一個點來思考,慢慢來,不急。”
薑星火說道:“首先說第一點,為了不讓大明的南北矛盾進一步加劇,定都北方,肯定是有必要的,這是一個最明顯不過的廟堂信號。意味著朝廷沒有放棄北方,朝廷有意彌合南北之間的長期分裂。”
朱高煦有些迷惑。
“可是薑先生之前不是說人口、金錢、糧食,都是跟隨經濟活動分布的,而經濟活動的核心是糧食運輸的時間和數量.意味著大明不適合遷都北京啊。”
“定都,跟遷都,是兩碼事。”
薑星火舉了個例子:“鳳陽還是中都呢,鳳陽就不是都城嗎?這有什麼影響呢?從北宋至元朝,都是‘四京製’,北宋四京為開封府、河南府、應天府、大名府,元朝有四都哈拉和林、大都、上都、中都。”
“所以說,大明是可以有三到四個首都的,算上現有的中都鳳陽、南京應天府,再多兩個首都,譬如北京北平府薑星火知道北平府已改名順天府,但不能說),再弄個什麼西京、東京,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朱高煦試探著說道:“那薑先生的意思就是,大明可以定都北京,但不一定遷都?可如果隻定都不遷都,北京不就跟中都鳳陽一樣了嗎?”
薑星火搖了搖頭:“不一樣,我們接著往下說你就知道了。”
薑星火繼續說道:“第二點就是南方糧食多,北方糧食少,而北方由於麵臨邊境威脅,加上土壤、降水、作物等因素,北方數十萬衛所兵和藩王護衛兵的軍糧,是基本無法自給自足的,為了養規模龐大的軍隊,必須持續不斷地從經濟中心南方來調運糧食到北方.如果遷都到北京,那麼隨之而來的龐大官僚係統和他們的家人以及相關服務的人員,更會急劇地加重北方糧食短缺的問題。”
朱高煦本想說化肥增產的事情,但隨之就醒悟了過來,薑先生還不知道這一切,須得暫時瞞住他。
畢竟這節課講完,還剩三節課薑先生就會出獄了,最後這段短暫詔獄時光的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
“不可以疏浚大運河,重開漕運嗎?”朱高煦忍不住問道。
“漕運就是餿主意一個。”
薑星火毫不留情地揭破了真相:“漕運損耗十倍於海運,而且極易加重百姓負擔,形成依賴漕運的利益集團,隨著時間的推移,漕運本身的成本甚至會超過運糧食的成本!換句話說,往北麵運一石糧食,朝廷就虧兩石!”
從萬裡石塘運了好幾十船鳥糞回來的鄭和,對此頗有發言權。
“確實如此,海運非常方便快捷。”
朱高煦這種旱鴨子自然是不知道其中區彆的,隻曉得內河風平浪靜,而海上時常有狂風巨浪。
鄭和解釋道:“沿著海岸線運輸糧食,基本不會遇到什麼風浪,而且如果春夏解運去年的秋糧,到了秋冬再返回,是完全順風順水的,速度快花費少。漕運則不然,漕運沒有順風順水這一說,全靠漕工拉纖,人工花費巨大。”
朱高煦迷惑道:“那為何曆代王朝似乎都以漕運居多?”
薑星火說的直白:“海運省錢,上下各級官老爺怎麼撈錢?更何況,百萬漕工衣食所係,一旦養成漕運的習慣,朝廷敢輕易更改嗎?不怕漕工被煽動起來造反?”
朱高煦一陣默然。
歸根結底,似乎還是利益問題。
“那怎麼解決運糧的問題?無解嗎?”
“怎麼可能無解?”薑星火笑道,“當然有解,解鈴還須係鈴人,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就在問題本身。”
“海運的問題,就在於大家都沒錢賺,那麼如果讓海運賺錢,不就行了?”
鄭和一時愕然:“朝廷從南往北運糧食,靠海運怎麼讓大家都賺錢?運糧如果中間沒有各種名義上的‘損耗’、‘人工’,是沒法賺錢的啊,海運的賬目都是清清楚楚的,既很少損耗吃掉、又沒有纖夫的人工,充其量不過是些水手路上吃飯罷了。”
“誰說賺運糧食的錢?”
薑星火在地麵從上到下分彆寫下了。
廟堂中心。
經濟中心。
“定都北京,不意味著遷都,也不意味著不遷都,這個有點拗口,稍後一點再講。”
“隻說廟堂中心和經濟中心的矛盾,歸根結底,不就是南糧北運損害了經濟中心南方的利益嗎?”
兩人點頭,大道至簡,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利益,或者說錢。
薑星火畫了兩條符號。
↑↓“其實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再簡單不過,隻要海運糧食開個頭,大家意識到海運的便利快捷,那海運就不僅僅可以運糧食,還可以運貨物!”
鄭和這時再度插嘴:“北方連糧食都需要從南方運,絲綢、瓷器、茶葉這些,也都在南方,北方如果光出錢買東西,從南向北的海運怎麼能維持的下去呢?”
薑星火搖了搖頭。
“不,北方雖然沒有錢,但有很重要的資源可以購買南方的貨物。”
“什麼?”朱高煦愈發困惑。
“煤鐵。”
“山西有煤,遼東有鐵,而北京就是這兩者的樞紐。”薑星火乾脆說道:“伱們可能不知道煤鐵在未來所起到的作用,我便是這麼告訴你們,大明如果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非得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煤和鐵除了能煉鋼,煤還有彆的作用,那便是跟燒爐子的柴禾一般,能讓一個新的動力物件持續地使勁兒,做到很多人力、畜力做不到的事情。”
“薑先生指的是?”
朱高煦根本想象不到,薑星火所說的這個新的動力物件,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你可以理解為——鐵馬!”
所謂鐵馬,自然就是蒸汽機了,這也是大明進入工業變革時代所必須點出來的科技樹,當然了,薑星火現在隻是這麼一說,來論證他關於遷都方案的可行性,並不代表現在就要把蒸汽機點出來,這違背他的初衷。
薑星火更希望在他的指引下,大明能培養出健全的科研與生產體係,自主地加入曆史的洪流向前邁進。
燒開水能把蓋子頂起來這種事,難不成他瓦特能發現,我薑星火引導一下,大明就沒有幾個聰明人發現?
不可能的事情。
蒸汽機誕生的關鍵,絕不在於蒸汽機本身,而是孕育蒸汽機產生的那個環境。
用近乎瘋狂的創新來追逐利潤。
所以,薑星火需要的是因勢導利,創造出能誕生蒸汽機、織布機的高度“競爭、創新、逐利”的環境,這遠比在科技樹上跨越基礎科技點出蒸汽機這一點,重要的多。
薑星火繼續解釋道:“用鐵做的馬,不見得是馬的形狀,但它所起到的作用,便是幾十匹馬都趕不上,而馬還需要養殖、照料、吃草吃豆,這鐵馬就根本不用,隻需要用煤鐵煉出來的鋼,來把鐵馬造出來,然後不斷地往裡扔煤炭,就可以驅動鐵馬。”
“鐵馬可以拉著貨車甚至載人在有兩條鋼軌的道路上晝夜奔馳,不需要任何休息,大明南北從此可以極大地暢通,朝廷的控製力會隨著鋼軌道路延伸;鐵馬也可以放在船上驅動螺旋槳,推動船隻在水中前行,無視是否順風順水的條件,從而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鐵馬更可以生產很多諸如原本需要人工來做的貨物,譬如棉布、紗布等等,而在生產過程中,鐵馬不僅不需要休息,生產的效率更是遠勝人手。”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