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等出獄後,準備大乾一場,結果發現皇帝為了死死地捍衛皇權,所有改造大明的舉動就變成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時候不就一腔熱血喂了狗?畢竟,在永樂時代,如果想脫離高度集權的皇權來進行社會改造,那無疑是癡人說夢的。
也就是說,薑星火在不知道皇帝對自己容忍度和接受度的情況下,必須主動試探出這一點,才能確定自己出獄後的種種舉措,皇帝能不能容忍、接受。
如果連眼下的‘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權,這種基於永樂時代實際曆史經驗提出的改良,都因為碰觸到了皇權,朱棣就打算乾掉他,那麼日後的改造大明,自然無從談起。
而換句話說,如果連這種給皇權分權的方式,朱棣能忍下來,那就可以改造大明。
即便朱棣對此不以為然,覺得天方夜譚,也都沒關係。
提議本身是為了試探,而不是為了實踐。
因為隻要朱棣沒有給他任何懲罰,那就代表著朱棣對他的容忍度、接受度,足夠到了改造大明的地步。
而這會不會算作主動求死?薑星火認為不會,因為他出發點就不是求死,而是提議做事,朱棣接不接受,懲罰還是獎勵還是視若無睹,那都是朱棣的事情,被砍了也不算主觀動機而是被動實現。
“兩個廟堂中心?”朱高煦的呼吸愈發急促,他連聲問道:“薑先生,那您說的要備邊,但軍隊不放心遠離統治核心,以及權力分散導致的猜忌,怎麼解決?”
薑星火答道:“從北方抽調來靖難的軍隊,肯定是需要返回北方的,士卒普遍不習慣南方的飲食,也不耐酷暑.但偏偏軍隊離得遠了,皇帝不放心。”
“解決辦法也很簡單。”
“喔?”
鄭和精神一振,軍權,這可是最難的一點,薑星火竟然說解決辦法很簡單?薑星火先疊了個甲:“先說好,今日隻是隨便說說,獄友聊天,作不得真。”
兩人自然點頭。
“這個解決辦法便是,手握兵權的皇帝坐鎮北京,依舊能總攬政務決定權、司法決定權。而製定法律規定曆代儲君都需坐鎮南京,以維係南北平衡,同時學習曆練接觸政務,而非做最終決定。”
“也就是‘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權。”
事實上,這也是大明征北大將軍朱棣和常務副皇帝朱高熾,甚至是朱高熾和朱瞻基在曆史上的分權模式。
薑星火正是參考了曆史上明初特殊時期的南北割裂,導致曆史上的兩代皇帝和太子必須齊心合力,在沒有快速通訊的情況下,都能一南一北共治天下,才敢提出這種模式。
特殊時期,特殊政策,為的就是在百年內彌合南北割裂。
否則,沒有彆的辦法可言了。
“廟堂中心一分為二,‘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權,俺覺得不太可能吧?”朱高煦蹙眉道。
鄭和亦是問道:“通訊怎麼解決?如果廟堂中心一分為二,恐怕扯皮都要扯瘋了!”
事實上,這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所在。
“如果沒有產生意料之外的變化,那麼廟堂中心一分為二,確實是無解的操作,畢竟,通訊延遲太久本來就會產生誤會,而分權.又會進一步導致猜忌。”
薑星火的眼眸中閃過了一絲異彩。
“按照現在的通訊情況來推算,確實難以解決,但不代表未來無法解決。”
“未來?”朱高煦有些不解。
薑星火先問道:“你覺得建設北京的宮殿城池,然後移民充實人口,到最後達到遷都的所需基礎條件,需要多久?”
“少則二十年,多則三十年。”朱高煦肯定地答道。
光是擴建皇宮,沒個十年八年就搞不成。
更彆提其他都城所需的配套設施,以及與都城相匹配的人口、農業、水源、道路等等了。
“所以,時間還很長,現在解決不了通訊,不代表以後解決不了。”
薑星火接下來做的假設,都是隻能在未來實現的,現在驗證不了。
換言之,薑星火為了試探皇權容忍度,開始畫大餅了。
至於接下來暢想的科技點,也僅僅是暢想。
薑星火低頭從地上撿了幾根小樹枝,挨個插在土裡,又用樹葉的梗,依次連接這些樹枝。
“那如果我說,在未來二三十年內,會有這樣一個名為【千裡傳文】的東西出現,隻需要把一個個木樁子打進地裡,中間拉上線,如此一來,南北兩京就能實現實時傳輸文字,是否可以滿足‘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權所需的通訊條件?”
二三十年,就是工業變革建成工業體係基礎,為點出“有線電報”這個科技點所必須的前置條件。
其實無線電台反而比有線電報更容易搞,無線電這種初中生都能手搓出來的東西,薑星火自然也會,但眼下隻是暢想,自然要講點明代人還能理解涵義的東西最起碼有線電報還有個實體吧?
如果直接說隔空發消息,明代人怎麼理解?
那不成了仙人法術之千裡傳音了嘛。
聞言,朱高煦和鄭和兩人將信將疑。
【千裡傳文】就像【鐵馬】一樣,都是薑星火暢想的東西,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但既然化肥都實現了,還有那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諸如鳥糞島、金山銀山都實現了,他們也不敢保證這東西薑星火就弄不出來。
他們之所以覺得‘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權不靠譜,就是因為無法解決快速通訊,總不能天天八百裡加急吧。
若是說二三十年後,有這樣一個仿若仙器一般的東西出現,似乎倒也不是不能搞一下‘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權?畢竟都能實現實時通訊了,那隔著幾千裡扯皮跟大家現在隔著幾條街扯皮,聽起來區彆倒也不大。
當然,前提還是【千裡傳文】這個東西在未來能搞出來。
“有了【千裡傳文】實時通訊,皇帝依然操縱政務權柄.皇帝不出宮,便知天下事。這一點伱們應該能理解,皇帝處理天下政務看得的奏章,【千裡傳文】傳的也是奏章。或者說的再直白一點,日後大明的皇帝一定是住在皇宮幾十年不出來的,那麼對於皇帝而言,信息來源的遠近,其實沒有任何差彆,隻需要手裡握有軍權、司法決定權、政務決定權就可以了。”
“而【千裡傳文】也可以部分解決皇帝與太子的猜忌問題,同時也可以製定太子定期回京,譬如一年多少次的製度來進一步防患於未然,這樣就能做到南北平衡的同時,不耽誤政務處理,也會避免權力分散導致的猜忌。”
“此法雖有些瑕疵,但若非如此,則南北平衡永遠無法破解!”
“沒有此法,大明遷都北京,南方必然尾大不掉,雙方離心離德,為亡國埋下禍根!”
朱高煦的豹眼,徹底睜圓了起來。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