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來二去,導致了朱棣到現在才意識到,原來“天人感應”這套東西,並不是什麼自古以來就天經地義的說法。
相反,比董仲舒還早好幾輩的儒家聖人之一的荀子,早就提出了反駁批判的觀點了!而且最妙的是,荀子的輩分,可比董仲舒大多了!“還有嗎?接著說。”
張宇初見皇帝臉色陰晴不定了好久,心一直提著,直到皇帝讓他繼續說,張宇初方才小心翼翼地接著說道。
“有,而且接下來就是從《荀子》裡麵,直接解釋薑先生的這套‘日心說’。”
“你說什麼?”
朱棣大為迷惑。
在朱棣已知的信息裡,‘日心說’,是薑星火剛剛提出來的說法,而且必須要通過扭秤實驗來證明萬有引力的存在,才能推導證明日心說。
可是張宇初卻告訴他,《荀子·天論篇》竟然能夠直接解釋日心說?
這怎麼可能?難道這世間,還真的存在一種玄之又玄的天道,並且早就被荀子所認知不成?
“陛下,臣是說《荀子》是可以解釋日心說的。”張宇初忙躬身拜道。
朱棣皺了皺眉頭,終究是沒繼續說下去,而是吩咐旁邊的宦官給張宇初扶著坐下。
“伱繼續說,朕想知道的更詳細。”朱棣輕聲道。
張宇初拱了拱手,道:“那貧道便獻醜了,如有表述不當之處,還請陛下恕罪。”
張宇初緩緩將《荀子》中,可以用來解釋‘日心說’的一句話複述說了出來。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說,天上群星互相跟隨而旋轉,日月互相交替照耀,四季輪流控製氣候,陰陽變化萬物,風雨普遍施予萬物,萬物各自得到天的和諧而出生,萬物各自得到天的滋養而成長,不見天有什麼特彆行事.人人都知萬物之所以生成要有天,而不知天是無形的,這就叫作天道。
“前麵的,朕能聽懂。”朱棣微微蹙眉道,“最後一句話,唯聖人為不求知天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聖人不能求知於天道?”
張宇初本想說,一般的理解,便是說因為天道是不可知的,以人的理性很難了解,有節製,了解自然不如了解自身,所以荀子才會這麼說。
“咳、咳。”
但道衍忽然輕咳了兩聲。
張宇初刹那醒悟,幾乎是福至心靈地說道。
“因為聖人是人皇,人皇無需求知於天道,人皇本身就是天道的化身,是天道的一部分!”
此言一出,滿室皆寂!
朱棣的心臟劇烈跳動起來,麵色波瀾不驚,唯有一雙虎目微凝,死死盯住張宇初。
朱棣從來都沒往這方麵想過,甚至在一瞬間都要怒斥張宇初是在胡說八道!可張宇初的樣子看起來卻十分鎮定,絲毫沒有半點慌亂的跡象,這令朱棣的內心產生了動搖,這家夥真的是在胡說嗎?或者說,真的可以如此解釋。
“哈哈!好一個人皇啊!陛下果然不愧是天道所眷!”道衍忍不住拍掌笑道。
道衍剛才一直在觀察朱棣的反應,他發現朱棣雖然臉色平靜如水,但實際上雙拳緊握,手背青筋暴起,眼眸亦是綻放精光,顯示出朱棣內心並沒有像表麵上那樣平靜。
周朝以前,無天子!
夏商乃至更古老的時代,君王乃是人皇!《春秋緯命曆序》載:“人皇出暘穀,分九河。”
《三五曆紀》載:“天皇、地皇、人皇並列。”
人皇的意思,便是與天道平齊的人間帝皇。
而到了周朝以後,方才有了“天子”的稱呼。
什麼是天子?天之嫡長子。
君王早就沒了人皇的霸氣,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
從此以後,人間的帝王,就從跟天道平齊的存在,變成了天道的兒子。
“吾乃人皇,而非天子!”
朱棣的心頭,驟然冒出了這樣一個令他激動的想法。
這與他剛剛觀察白日星辰時心中所思所想,幾乎彆無二致!
朱棣看著眼前的龍虎山天師張宇初,緩緩說道:“朕,還要問你一件事。”
“陛下請講。”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