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聞言心中有如掀起滔天駭浪一般震撼不已。
三保太監到底是極為接近大明帝國決策中樞的人物,當然明白這些資源對於大明來說意味著什麼。
民以食為天!在華夏封建時代,糧食就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沒有商人沒有金銀,大家可以以物易物,可沒有農夫種田,沒糧食吃老百姓就會造反。
這才是朱元璋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
都跑去做想著投機取巧做生意賺差價,誰來老老實實地麵朝黃土背朝天生產糧食?反之,如果糧食足夠吃,那麼為了更好的生計,社會上的風氣則會更趨向於從事手工業和商業貿易。
這就是由生產力因素所決定的社會現象問題,再簡單不過。
而薑星火之所以要說出南美洲有數種高產農作物這個秘密,也是有他自己的幾重計較的。
第一重,自然是為了試探對方反應,來確定對方是不是鄭和。
第二重,則是說如果對方是鄭和,那麼提前告知對方這個消息,對方就有更大可能抵達美洲,帶回大量的土豆玉米紅薯。
畢竟薑星火是魂穿,又不是事先準備好了土豆玉米紅薯帶著穿越,而且在薑星火看得很多穿越小說裡,對於明初找西洋人買土豆玉米紅薯這件事,薑星火認為壓根就是不可能的。
道理很簡單,現在是公元1402年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而西方探索美洲新大陸的第一人哥倫布,直到1492年8月3日才會奉西班牙統治者伊薩伯拉與斐迪南之命,攜帶給大明皇帝的圖書,率領三艘船和九十名水手從巴羅斯港出航,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等地。
還有足足九十年的時間差呢,西洋人自己手裡都沒有,上哪找西洋人買去?
第三重,便是說假如薑星火的點撥起效果了,對方真的是鄭和,而且真的帶回了土豆玉米紅薯,那麼工業革命,才算有了最重要的基礎。
隻有擁有足夠的糧食,才能保證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不至於造成國家因缺糧產生的種種動蕩。
高度發達的農業,才是發展工業的基礎。
而土豆玉米紅薯這三件套,在填飽肚子上麵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其實並不需要多說。
隻說薑星火“盛世饑民”的那一世,也就是“我大清”潛龍末年。
不算太上皇時期,潛龍帝在位共六十年,而“我大清”嗷嗷待哺的子民數量,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呈現爆發式的增長的。
潛龍六年,華夏人口一點四三億人,潛龍五十八年,薑星火穿越之時,華夏人口已有三億人之多!
翻了整整一倍!不過是幾十年的光景。
明清時期是華夏曆史上自然災害非常頻繁和嚴重的時期,這對於幾乎靠天吃飯的古代農業來說顯然不是好事,這一時期人口高速增長的原因就是土豆玉米紅薯的引進。
而鄭和,自然也明白農業糧食產量對於大明帝國的重要性。
如果真有畝產上千斤的高產農作物,那麼論起農業增收效果來,可比自己辛辛苦苦地去萬裡石塘,吭哧吭哧地挖鳥糞來的快多了!
於是鄭和連聲追問道。
“那我大明豈不是可以向東橫穿據而有之?”
薑星火看了一眼這位有些激動的獄友,不由地有些感慨。
還真是對大明很有歸屬感呢這都被下詔獄了,還琢磨著怎麼給大明開疆擴土。
所以,這麼激動,伱就是鄭和吧?
不過薑星火還是搖了搖頭,說道:“你想多了。”
鄭和托著長髯一時不知自己錯在哪。
這邊是因為之前講洋流的那節課,是張天師和李景隆他們聽的,鄭和那時候還在泉州監督造船呢。
嗯,也可能是在海上剿滅倭寇。
薑星火緩緩說道:“雖然我之前講課的時候提到過,但是現在的航海技術條件,往東跨過太平洋的難度更大,遠不如向西繞過非洲,再橫穿大西洋來的簡單.向西這條路,沿途補給點更多,而且除了橫穿大西洋,其他都可以沿著海岸線航行,更加安全便捷不易迷路。”
“當然了,不管如何安全便捷不易迷路,按照正常的曆史發展趨勢,大明與這塊新大陸無緣便是了。”
“為何?”
聽了薑星火這話,鄭和深深蹙眉,感到大惑不解。
這條海路,看起來確實不難走啊?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