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說到哪了?”朱棣叉著腰問道。
不知道皇帝是故意的還是怎麼,但旁邊的人趕忙提醒道。
“安南的象兵。”
“喔。”朱棣點了點頭,道:“安南、占城、暹羅等國,素來喜歡驅使大象作戰,大象體型龐大,縱使重甲鐵騎,若是相衝,在結成陣型的大象麵前,都會被正麵摧垮,他們的象兵確實不可不防,那眾卿可有良策?”
此時,左軍都督府僉事柳升忽然說道:“陛下,臣聽聞黔寧王沐英生前曾以火銃、弩矢、大炮破了麓川象陣,如今輕量化的野戰青銅炮和永樂元年式火繩銃,已經小規模的製造出來,何不用於征安南?”
“哦。”朱棣眼睛閃過一絲精光:“這倒也是個好主意!隻要有把握對付象陣,想來安南也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招數,來對抗我大明天軍了。”
“陛下英明。”朱棣身後的武將紛紛附和。
而淇國公丘福卻是皺起眉頭,不悅地勸諫道:“陛下,火器不過是嚇唬野獸有些用處,古來征戰,能取勝者無不靠鐵甲大馬、敢戰悍卒,沒聽說過單靠火器就能取勝的.便是靖難之時,火器提前擺放好,依靠著車陣,不也一樣被衝的稀碎?還請陛下切莫沉溺於此歪門小道。”
同安侯火真作為騎兵出身的蒙古裔將領,此時也操著北地口音的漢語讚同道:“平江伯在江南進展緩慢,未嘗沒有稅卒衛騎兵太少,多是手持火器與長槍的步兵的原因,天一下雨,火器無用,而安南亦是常年高溫多雨,若是真的用火器,怕是還得看天氣打仗,遠不如兒郎們騎上馬衝一個來回。”
這就是丘福等騎兵將領,在給皇帝明著表態了。
火器這玩意,用來嚇唬嚇唬大象就完了,彆真拿來當獨立兵種使用。
事實上,丘福作為大明陸軍軍官學校的校長,對於校內的火炮、火銃相關火器科目的教學,也是一貫的鄙視態度。
這裡麵也有切西瓜,你切的多了我就會少的顧慮。
傳統的騎兵軍官們,對於維護自己的利益,是非常非常上心的。
而同樣支持使用火器,但在軍中地位極為尷尬的平安、盛庸,此時已經被派往了北地,訓練塞王們獻還的三護衛,所以柳升環視一圈,竟是有些孤立無援了起來。
不過好在,這時候魏國公徐輝祖,卻是站出來幫他說了話。
“火器能不能單獨成軍,稅卒衛現在的表現還不好說,畢竟他們也沒有裝備新式的火繩銃和青銅炮,陛下不妨把兵仗局製造出來的這一批火器送到前線去試一試。”
“糧食都運不上去,火器怎麼運上去?”朱能也看了陳瑄的戰報,自然曉得如今江南的運輸條件是何等的拉胯。
徐輝祖解釋道:“糧食袋子是因為怕水所以沒法人抬手提,而且糧食所需數量太多,運的少了就是杯水車薪。可這些火器數量不算多,且放在箱子裡蓋上雨布,總是能運輸的一個箱子估計就能放幾十支火繩銃,組織一隊人馬,怎麼都能走過蘇州府不好走的路運到前線去,最多運的慢一點嘛。”
朱棣若有所思道:“國師在常州府雷厲風行,倒是給江南的行動立下了穩固的大後方,這時候不好走的,不過是蘇州府內京杭大運河的中段罷了.”
“你們的顧慮,朕能理解。”
思考了片刻,朱棣下了決定。
“可新型火器總該是要實戰的,就依著魏國公的意思吧,組織人手送一批到前線,幾十個、一百個多個大箱子的事情。”
“柳僉事。”
被點名的柳升連忙應道:“臣在。”
朱棣囑咐道:“伱帶著朕的旨意,從兵仗局調撥這段時間製作出來的全部火銃和幾門小炮,先給江南平亂前線運過去,到了滸墅關看具體情況,若是雨小了或者停了,那麼能運就運;若是依舊大雨連綿,就幫著運糧食也可以。”
“臣遵旨!”
就在這時,鄭和忽然帶著一份奏折回來了。
“陛下,國師有奏。”
朱棣匆匆展開,旋即有些費解。
“要兵仗局的大批工匠,走長江水道再從海路到鬆江府?除此之外,還要攜帶一批火藥?”
“國師要乾什麼?”
不過雖然心頭疑惑,但朱棣依舊保持了對薑星火的信任,更改了他的命令。
“柳僉事,你帶著火繩銃和青銅火炮跟著兵仗局的工匠一道去鬆江吧,國師說他有辦法打通大黃浦和吳淞江,繼而走水路把物資運到前線。”
柳升躬身請求道:“不過臣想請陛下允許,帶上一些精研炮術的軍校生一同前往。”
“自然可以。”
於是,柳升與兵仗局的大批工匠,以及徐景昌、朱勇、張安世等軍校生,帶著好幾船火藥,在鄭和的護送下,就這麼踏上了新的征程。
薑星火卻是不知道,自己在宴請鬆江府本地士紳前抽空寫的奏折,本來隻是為了搖點人來幫忙,卻一下子搖來這麼多的援軍。
事實上,這也是火藥與火器,第一次將要具體事件中發揮出足以令朝野感到觸動的威力。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