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台之上,嘗到了甜頭的張宇初又故技重施了起來。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試問今日之大明,幾倍於七十裡、百裡耶?陛下德行,幾倍於湯、文王耶?”
顯然,按照張宇初選取佐證材料的一貫風格,這還是孟子的原話,而在卑鄙的道路上愈走愈遠的龍虎山大天師,直接拿現在的大明和永樂帝當擋箭牌。
這裡麵的意思是,孟子既然說了“王不待大”,商湯治理七十裡的國家,周文王治理一百裡的國家,那麼如今大明這麼大,疆域不知道是七十裡、一百裡的多少倍,如此推算,陛下的德行,也是商湯和周文王同樣的倍數吧?你曹端又不是不要命的高遜誌,你敢說不是嗎?可如果承認了,那其實曹端也就輸了。
當然了,張宇初不怕永樂帝怪罪他,張宇初剛給永樂帝出了口氣,按照他對永樂帝的了解,對方這時候興致應該不錯,不會怪罪他的,非但如此,沒準還指望他加把勁結束這第四場辯經,讓擂台賽畫上句號呢。
張宇初的小算盤說穿了很簡單,君子可以欺其方。
這曹端小年輕一個,看上去就像是挺好欺負的,雖然老和尚給他的資料顯示,曹端在挑戰方的內部推舉上幾乎實現了亂殺,但那種辯經和這種台上的還是不一樣的張宇初不要臉多了,反正他也不是儒家的人。
曹端微微蹙眉,顯然是年輕人臨場還有些心理上的不適應。
不過這種不適應,並不影響曹端的思考。
張宇初作為守擂人,第一輪攻勢采用的是《孟子·公孫醜上》裡麵孟子關於王霸道的基本理解,並加以加以修改、扭曲。
孟子的觀點,其實也就是“以德服人”和“以力服人”的區彆,但在孟子這種原始儒學的視角看來,不管是哪種方式,怎麼服人,本質都是為了推行“仁”,而春秋大國都是推行霸道繼而讓人感到畏懼,商湯、文王推行的則是王道,讓人覺得發自內心的敬服。
曹端順著這個思路,幾乎轉瞬間就想到了破解的對策。
曹端微笑道:“霸者之民,歡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王道所至,非止七十裡、百裡,縱使萬裡大國,亦是如此,天下子民,亦是王者之民。”
“更何況,以國齊義,一日而白,湯、武是也。湯以亳,武王以鄗,皆百裡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以濟義矣,是所謂義立而王也.義之所在,王之所在,僅此而已。”
聽著對方滴水不漏的回答,張宇初不知不覺間跪坐的筆直了起來。
“這曹端果然不簡單。”
台下的姚廣孝看著這一幕,也是微微有些讚歎。
張宇初如此刁鑽的難題,曹端竟然在短時間內就想出了極佳的解法,這般才思,這般臨場有靜氣,委實難得。
這裡便是說,曹端的解法,是將孟子和荀子的理論,以近乎完美的方式縫合在了一起。
前一段出自《孟子·儘心上》,指的是王道治國是能與天地同流的大而化之,而霸道治國則是小修小補,後一段出自《荀子·王霸篇》,指的是荀子所主張的“義立而王”,事實上孟子與荀子界定王道的區彆確實不大,其本質原因是在原始儒家的理論裡,君主治理國家是需要依托於某種政治理念的,而王道選擇的“德行”、“仁義”,作為一種性質偏“軟”的政治理念,能夠長久地、如同不息川流一般調理百姓的怨憤,這才是更加長久的統治方式。
曹端以此為出發點,先解釋了王道不在治理國家範圍的大小,從根本上否定了張宇初的設問陷阱的前提,隨後指出了“義之所在,王之所在”,避開了關於永樂帝相關問題的直接回答。
至於永樂帝到底有沒有“義”,你自己判斷,伱不是最擅長“俺尋思”嗎?反正我是不會正麵回答的。
回合主動權現在來到了曹端的手裡,曹端當然知道要避開關於任何可能涉及到心性的雷區,新的心學到底如何破解,他一時半會也沒想明白,既然想不明白,那就乾脆不碰。
那麼,不從帝王私心之類的地方著手,又該怎麼進攻呢?曹端思忖片刻,緩緩說道:“王道者,求仁矣,仁之所在,在德不在力。”
這句話乍聽很普通,但仔細咀嚼卻彆有深意,之前說過,孟子和荀子都認為王霸道的終點都是“仁”,但曹端給出的命題是,王霸道的實行方式是不一樣的。
曹端的解題思路就相當於:
王道→仁→德霸道→仁→力由此,將王霸之辯,通過“仁”這個中介,轉變為了“德力之辯”。
德行和武力,就完全不涉及到心性了,因為這兩者,都是被施加者對施加者的主觀評價,而非施加者的內心行為。
張宇初眉毛輕輕挑了一下,臉色沉靜下來,道:“敢問‘德’指的是什麼,‘力’又該指什麼呢?”
沒有到張宇初的主動回合,但張宇初這麼問了,不管是存了示弱惑敵意思,還是委實不知道,其實都落入了下風,因為這種反問一旦沒有察覺到對方的差錯,是極其容易將主動權拱手送人的,很容易造成一步錯步步錯,最終無可挽回的下場。
曹端朗聲道:“治國之道,所養有二,一曰養德,二曰養力。”
“事或可以德懷,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徐偃王修行仁義,陸地朝者三十二國,強楚聞之,舉兵而滅之。此有德守,無力備者也。夫德不可獨任以治國,力不可直任以禦敵也。韓子之術不養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駁,各有不足。偃王有無力之禍,知韓子必有無德之患。”
他字字句句,鏗鏘有力,每一個字仿佛都有千斤重。
不愧是未來的“明初理學之冠”,名副其實。
而且在曹端的解釋中,雖然他的觀點是“仁之所在,在德不在力”,但卻並沒有完全否認武力的作用,相當於自己把張宇初可能反駁的漏洞給補上了,這從他舉的例子可以看出來。
曹端舉出的例子是徐偃王,這是西周周穆王時,小國家徐國君王,據說,徐偃王注重修行仁義,在養德方麵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以至於獲得了三十二個國家的衷心擁戴,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楚國看不過去了,舉兵伐滅了徐國,而修行仁義德行的徐偃王並無絲毫還手之力。
當然了,後半段還有一個隱藏的反擊之處,那便是以武力行霸道的楚國,最後被武力更強,在霸道上走的更極端的秦國所滅亡,行韓非之術的秦國以霸道統一天下,二世分崩離析,這也變相證明了,單走霸道,是行不通的。
由於曹端在不屬於自己被動回答的回合,給張宇初回答了問題,所以這下輪不到張宇初再提問了,曹端徑直發起了自己的攻勢。
而且是甫一開口,就技驚四座。
“天道無為,聽恣其性,故放魚於川,縱獸於山,從其性命之欲也。不驅魚令上陵,不逐獸令入淵者,何哉?拂詭其性,失其所宜也。
夫百姓,魚獸之類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道家德厚,下當其上,上安其下,純蒙無為,何複譴告?故曰:政之適也,君臣相忘於治,魚相忘於水,獸相忘於林,人相忘於世,故曰天也。”
這是直接化用了《莊子·大宗師》中的“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若是在旁人麵前化用也就罷了,這可是當著龍虎山大真人的麵!
這不是赤果果的打臉是什麼?姚廣孝不由地看向台上的張宇初,卻見張宇初依舊麵色淡然的模樣,隻是雙目微閉,似乎根本就不把台上的曹端放在眼裡。
姚廣孝卻沒那麼放心,畢竟他知道張宇初的能耐,張宇初如此淡定,肯定還是沒有完全準備好,正在故作聲勢。
這一刻,曹端已經被張宇初視為平生僅見的大敵,因為張宇初發現,這曹端的確如同姚廣孝所說,很厲害,甚至,比之前的兩位更厲害。
不僅博通儒家經義,而且對道家的理論也有很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夠巧妙地化用道家的理論,來給“德”這個難以量化的概念進行上中下三種界定。
在曹端的定義裡,德既可以有厚薄之分,也同樣可以有多寡之分,道家的“上德”,也就是無為而治,是可以歸屬於“厚德”的。
同樣的道理,通過種種施行德政的手段,也可以把“薄德”養成“厚德”。
曹端的攻勢終於來到了最後一環。
“《易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無為也。
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周公曰:上帝引佚。上帝,謂舜、禹也,二者承堯之安,堯則天而行,不作功邀名,無為之化自成,故曰: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年五十者擊壤於塗,不能知堯之德,蓋自然之化也。”
曹端通過黃帝堯舜禹周公孔子這一脈絡,來從孔子和周公這兩位“後人”的視角出發,證明把“薄德”養成“厚德”的方法,便是師法先王。
這就相當於把一票人都綁在了戰車上,等張宇初來一一反駁。
“這年輕人好生不講武德!”
張宇初心中暗啐,卻絲毫不記得自己剛拿永樂帝當擋箭牌的事情。
這時候扯什麼“俺尋思”是沒用了,曆史人物不是你尋思不尋思的事情,早就有定性了。
而這會兒,張宇初的腦袋飛速旋轉著,想要找出曹端話語中破綻所在,雖然曹端的這番話解得漂亮,幾乎算是說到了他的心坎裡,可是卻不足以讓張宇初認輸。
可張宇初左思右想,卻著實沒找到曹端話語裡的破綻。
由於比賽規則的改變,張宇初思考的時間減少了足足一半,眼見沒有更好的破解思路,張宇初不得不按常規方法硬駁了。
常規方法,當然是前人給的標準答案。
“禹啟始以天下為一家而自為之,有扈氏不以為是也,啟大戰而後勝之;湯放桀於南巢而為商;武王伐紂,取之而為周;武庚挾管蔡之隙,求複故業,諸嘗與武王共事者,欲修德以待其自定,而周公違眾議舉兵而後勝之夏商周度定為三代,雖相因而不儘同也,五霸之紛紛,豈無所因而然哉!”
這裡張宇初實在想不出來了好辦法了,直接拽了陳亮的答案來,避開關於“德行”的話題,直接扯到曹端所舉的“禹”和後麵的夏商周三代,也就是宋儒所反複稱道的先王之治,也未必不是依靠武力建立起來的,並不是全靠德行。
典型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倒也未必不是一種破題思路。
曹端笑了笑。
張宇初這是黔驢技窮了。
張宇初的意思是說從夏開始就實行了“家天下”,而且以武力維護了“家天下”的統治方式,後來的商周也都是憑借武力來實現統治的,春秋五霸的武力征伐模式也是效仿所謂的“先王之道”而來的,所以彆跟我提德行。
可曹端要的就是這個回答,在方才已經推演出的數十種可能中,張宇初並未逃脫必輸的結局。
曹端開口說道:“賢君之治國也,猶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明令,不耐使子孫皆為孝善,子孫孝善,是家興也,而百姓平安,是國昌也。
然昌必有衰,興必有廢,此乃天時,興昌非德所能成,然則衰廢非德所能敗也。故而昌衰興廢,皆天時也,此善惡之實,未言苦樂之效也。
家安人樂,富饒財用足也,富饒者先祖之德厚所致,非賢惠所獲也。
人皆知富饒居安樂者命祿厚,而不知國安治化行者曆數吉也。”
曹端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治國就跟管家一樣,開國明君就像是家族裡的慈父,但是有興盛就有衰落,這是老天注定的,不是德行所能乾擾的。德行能影響什麼呢?德行能影響的是後代的家底,一個國家的德行教化,就跟某個有錢家族安居樂業一樣,這些錢不是因為他們賢惠而獲得的,而是先祖開國明君)的“厚德”給他們攢下來的。
由此就徹底反駁了張宇初關於三代開國君王以武力謀取國家的觀點,而是說三代開國君王建立國家,是因為之前的明君所建立的國家的德行不夠“厚”了,光靠老祖宗留下的德行是不夠的,還得自己修德,從而又一次印證了剛才曹端自己的觀點。
張宇初的眼皮突突直跳,曹端的強大超出了他的想象,真是後生可畏。
如果曹端沒防備,自己當然能把他拉到心性論裡,用“俺尋思之力”暴力破解,可眼下曹端以“德力之辯”平替了“王霸之辯”,又化用道家的理論定義了德的同時,化解了他關於“三代先王也用力”的詰難。
——曹端終於拿出了他的撒手鐧。
“故世治非賢聖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
國當衰亂,賢聖不能盛;時局當治,惡人不能亂。
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不在教。
晉文修文德,徐偃行仁義,文公以賞賜,偃王以破滅。
文德與仁義同,不走與不恐等,然文公得福偃王得禍。
蓋由修德不避時禍,卻可蔭庇後代爾,今亦如是也。”
曹端很肯定地告訴張宇初,修德確實不一定能見到眼前的功效,但對於國家來說,這就是可以使後代長治久安的辦法,一時的禍患不能用來否定修德無用,修德,尤其是修“厚德”,才是實踐“仁”最好的辦法,而非使用暴力。
一句輕輕的“今亦如是爾”,便是藏了無數殺招。
張宇初黑胖的臉上已然見汗,他絲毫不懷疑隻要他反駁,曹端就會把老朱給抬出來。
這可怎麼辦?“壞了,薑聖沒教這招怎麼破啊。”
現在張宇初由於步步被動,已經徹底被逼到了死角。
辯駁到了這般局麵,眼下想要嘴硬,非得說修力比修德對於實踐“仁”的作用大,那是不可能的。
可要是承認修力的作用大於修德,又完全站不住腳。
沒辦法了,張宇初再次祭出了他最後的手段,“俺尋思之力”。
張宇初嗓音有些暗啞地說道:“以力興王之君,必有以服天下之心,而後可以成天下之業。”
這跟高遜誌的論點是一樣的,隻不過正好反過來。
如此一來,從心出發,俺尋思用武力建立王業的君王,肯定是有讓天下順服修德的心的,所以才能成就讓天下順服修德的業也算是自圓其說吧。
但正所謂聰明人不會見人掉坑還跟著掉,曹端眼見張宇初故技重施,怎麼可能還會上當?
曹端這次根本不論心,隻論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