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發愁糧食?這怎麼可能?”
“廷辯之上,國師不可妄言。”
“難道國師說的是化肥?可即便是化肥,也無法做到這一點吧。”
但朱棣,卻似乎想到了什麼。
在鄭和向他彙報時候,曾經說過,薑星火在與他單獨談話時,似乎提到過在遙遠的大陸上,有著神奇的高產農作物。
那不是處於講課狀態,而是兩人的私下交談,因此具體內容,鄭和含混其詞,朱棣也無從得知。
但眼下,似乎唯有這過去隻鱗片爪提到過的東西,符合這個“能讓大明未來三百年不發愁糧食”的條件。
“國師此言當真?”
薑星火點頭道:“自然當真!諸公請聽我細細說來。”
薑星火侃侃而談,在場之人均聚精會神地傾聽著他的話語。
隨著薑星火手指向殿兩側放置的書架上那些古舊書籍,隻聽他娓娓講道:“我華夏文明誕生數千年,雖曆經十數次王朝更迭,卻仍屹立於這片大地之上,且從未曾被任何蠻夷徹底占據,除了先輩的努力和奮鬥以及文治武功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便是百姓勤勞樸素,樂於種田,每一個百姓都是最好的農民,每一個百姓都是值得尊敬的對象。”
“但是。”薑星火話鋒一轉,“諸公可曾想過,為何華夏的人口總是存在一個無形的上限?明明按理來說,隨著對山川湖澤的探索,耕地麵積是越來越大的。”
“人口數量少的時候,譬如楚漢爭霸、三國、隋末、五代十國,基本都在1400萬人左右;人口數量多的時候,譬如漢元帝、漢靈帝、唐玄宗,人口多達6000萬。”
這是朱高熾蹙眉道:“可北宋的時候,人口明明超過了一個億。”
“對啊,南宋不算全國性的政權,就說北宋,為什麼獨獨是北宋超過了一個億的人口呢?”薑星火複又問道。
這個問題,在座的諸公倒是沒想過,但卻難不倒他們,很快就找出了答案。
“——占城稻!”
“不錯,就是占城稻。”
薑星火圖窮匕見:“而海外貿易能帶回來的,並非是隻有所謂的香料、皮草、地毯等物,同樣還有產量比占城稻還要高兩個級彆的高產農作物!”
薑星火對朱棣說道:“還請陛下拿出地球儀。”
跟詔獄裡給鄭和看的版本不同,這個大型地球儀是出獄後薑星火專門抽空給朱棣做的,為的就是讓他開開眼界彆天天琢磨著揍草原上的蒙古人,這個世界大得很,不是說消滅了蒙古人就算一統天下了。
“上地球儀。”朱棣揮揮手。
朱高燧親自去把寶貝請了出來。
此前已經講過,大臣們是讀史的,“世界是個球體”這件事,在《元史》裡記得明明白白,所以此時看到這個被黑布蒙著的圓球,雖然有人驚訝,但倒也沒有誰直接來個地平說。
可當黑布揭曉的時候,當這個世界的陸地、海洋的真實全貌出現在大臣們的眼前的時候,一種深深的震撼,還是從他們的心頭升起。
這裡要說的是,有鑒於薑星火的種種超凡能力,大臣們雖然是第一次見地球儀,但卻本能地選擇了相信而非質疑或許這也是對薑星火的某種認可吧,固然廟堂理念可能不同,但在殿中的他們對於薑星火的人品和能力、見識還是沒有懷疑的。
“這……怎麼會?!”刑部尚書鄭賜忍不住失聲道。
“咣當。”
忠誠伯、兵部尚書茹瑺手中的象笏hu四聲)掉在了地上。
其他人紛紛將視線投向茹瑺,而後者則是稍顯呆滯之色,顯然還沒從剛才的震撼中回過神來。
“難道說,世界竟然真的是球體嗎?竟然是這副模樣?”
“天圓地圓,倒也沒什麼奇怪的,地如雞子嘛,可其他陸地上的這些國家和地貌,卻是稀奇。”
是的,地貌。
為了方便理解,薑星火還特意請兵仗局和兵器局的能工巧匠們,用黏土給做了山峰,用細沙固定住,做了沙漠,而海洋用藍色漆刷上,平原用綠色漆刷上,可謂是非常直觀。
大明處於大陸的東部,這個一眼就判斷出來的,而接下來的簡單識圖判斷,其實也不難,畢竟在場的都是大人物,見多識廣。
“這些國家,倒是與蒙古西征留下的筆記所記載的,能夠對應的上。”
很快,亞歐大陸範圍內的國家和地區,基本被大臣們證實和接受了。
蒙古人西征留下了相當充分的筆記資料,地圖可能畢竟抽象,但某地距離某地多少裡,某地又叫什麼,地形特征如何,還是有詳實資料的,或許每個大臣掌握的不同,但拚湊在一起,足以互相印證。
蹇義問道:“國師所說產量比占城稻還要高兩個級彆的高產農作物,究竟是什麼?又在哪裡?”
“名為土豆、玉米、紅薯。”
是的,穿越者三件套終於正式地出場了。
跟其他穿越者相比,薑星火既沒能隨身攜帶現代品種,也沒能從番邦商人手中購買得到,至今都處於ppt階段,可謂是穿越者之恥了。
但是ppt這東西,隻要你有信譽,隻要彆人信你,那大家自然可以為夢想而窒息。
土豆、玉米、紅薯三件套對於農業時代人口增長的效果,說其他亂七八糟的都沒用,就說一組數字,在“我大清”完成徹底統一的時候,人口總數已經跌到了四千萬人,而短短一百年後,人口總數是多少?三個億!一百年時間,人口總數幾乎是每三十年翻一番,這就是土豆、玉米、紅薯三件套的威力。
你彆管薑星火當時穿越的那一世過的慘不慘,你就是這東西高不高產吧?山裡開的梯田,沒多少水、土壤也不夠肥沃,種出來的都比現在永樂時代的平原熟耕地裡種植的傳統農作物產量高。
“這三件農作物所在之地,便是這片大陸。”
薑星火轉動地球儀,手指向了美洲大陸。
看著茫茫大洋,大臣們不僅有些驚歎。
“竟是如此之遠?”
“放心,隻要朝廷支持,十年內,大明的遠洋船隊,一定能把這三件東西帶回來。”
這不是吹牛,哥倫布那幾艘破船都能做到的事情,對於大明來說,隻要改良出適合遠洋的船隻和風帆,並且用薑星火給的定位方法,步步為營,先熟悉大明西亞的傳統海上絲綢之路,然後在非洲和中東建立幾個據點,最後繞過好望角,橫跨大西洋進入南美洲,並不是什麼難事。
至於為什麼不選從日本往北再走白令海峽方向進入北美洲,原因也很簡單,跟大明的貿易方向不順路,而且沿途缺乏補給點。
當薑星火把三件套的強適應性、畝產量,以及能供養的人數告訴大臣們以後,奉天殿內陷入了短暫的窒息。
國師的能力,沒人懷疑。
而這沿途的一切,是真是假,似乎都可以印證。
畢竟自己摸索困難,可詳細地圖都給你了,相當於直接掃開了戰爭迷霧,自動尋路就好了,這有什麼難的?如果國師在瞎編,是為了騙大家推動變法,那麼根本不需要到那片新大陸,隻需要沿途任一一次大的出入就可以證偽了,犯不著。
“所以.”
為夢想而窒息的黃福,此刻聲音竟然有了一絲微不可查的顫抖,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
“海外貿易非但不會影響大明的糧食總量,反而會增加糧食總量和可供養的人口?”
“不錯。”
薑星火適時地裝了一把神棍,抬手指了指天上,又把手指放到了唇中。
見狀,大臣們似乎了然了些什麼。
這是“不能說的秘密”。
——天上有人。
夏原吉感歎道:“我親自去了趟江南,如今我大明正處於四海升平、國泰民安的繁盛階段,但由於糧食緊缺以致許多百姓連吃飯都成問題,這樣的情況如果真的能一去不複返,那該有多好?”
“唉。”
這時候忠誠伯茹瑺也是歎了口氣,停頓片刻,接著搖頭道:“這些年裡,不知有多少百姓為了填飽肚子,為了求一口吃的,而家破人亡.”
“我等身為國朝重臣,理應將此等悲劇消弭於無形,可惜,事與願違啊!”
長長一聲歎息,繼而沉默良久。
見到眾官員皆是一臉沉悶時,朱棣忽而開口。
“好了!咱們大明總得往前看!”
沉喝一聲,大殿瞬間安靜了下來。
朱棣掃視眾人緩緩說道:“朕知道各位對今天展示的地球儀有很大的疑惑,朕可以告訴你們,朕也疑惑,但是,這是我大明的最高機密之一,無論如何,你們心裡有天大的疑惑,都必須保守秘密!”
頓了頓,朱棣繼續說道:“無論如何,在海洋貿易中大明對於海外諸國,都是占據絕對優勢的,既然能增加經濟總量,就算新大陸上的高產農作物短時間內弄不到,大明依然可以通過海外貿易順差來獲取糧食,不需要擔心一部分百姓從事商業以後,大明會出現糧食危機,那麼為什麼不進行海外貿易呢?”
短時間內,大明有靖難後人口減少的buff,又有化肥的增產buff,人少糧多,其實是是不用擔心的。
黃福等人討論的,也是經濟政策轉向後的中期問題,而既然有“貿易順差賺糧食”應付中期,又有“土豆、玉米、紅薯三件套”應付長期,那麼從長、中、短三個階段來看,因為帝國的實際情況而反對海外貿易的理由,是都不成立的。
而這時候好就好在,經曆了辯經擂台賽和孝陵駁斥王景後,已經沒人拿什麼“禮”、“祖宗之法”之類的東西來說事了。
這多好,擺事實講道理,事實和道理都能行,那就能行。
朱棣沉聲道:“朕意已決,廢除海禁,不僅鄭和等皇家宗室船隊可以進行海外貿易,獲取了貿易特彆許可的商人同樣可以,而大明與日本的非武裝自由貿易區,便是第一批試點。”
這就是給廷辯的一部分辯題定結論了,黃福等人自然無話可說。
而接下來的話題,就轉移到了國內商貿上。
薑星火繼續道:“方才說了,朝廷的經濟政策,第一要務是發展生產,通過經濟增值來擴大經濟總量;而第二要務,便是通過對市場的挖掘來獲得經濟收入,也就是充分活躍國內市場。”
“王安石所謂的‘青苗法’和‘市易法’其實就是這個方向,當然了,王安石的方向雖然對,雖然還是動態的理財術,但在製定和執行政策時候,還是不可避免地走了桑弘羊的老路,也就是通過國家的權力,以行政的手段來乾預市場,但事實證明,這是行不通的,是不對的。”
“青苗法”和“市易法”,本質都是官方插手民間信貸,借此於民間逐利。
所謂“青苗法”便是將府庫裡的錢糧,按低於民間高利貸的利率貸給農人,理論上可以幫助農人度過青黃不接之時,而官府又可以有效利用閒置資源,但實際上.不說事與願違吧,也可以說是背道而馳了。
而“市易法”則是商業貸款,也就是官府給商人放貸,或者貸款給官辦的商號,去收購賣不出去的貨物,看起來也挺好是吧?但是這直接導致了割韭菜式的強製借貸,以及官辦商號通過“收購賣不出去的貨物”的權力,低價買走了競爭對手的貨品,最後形成壟斷,賺取了大量的利差。
“那國師認為該如何充分活躍國內市場呢?”大皇子朱高熾這時候也起了興致,他對這個問題,以前也有過一些思考。
薑星火思忖片刻,果斷地答道。
“產權基礎、中央銀行、商業錢莊、公司製。”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