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也是如此,戶部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清點此前的鹽稅數據,為的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
想要對鹽法動刀,想要擺平這些被開中法養出來的怪物,光是把早就爛透了的驗證衙門做些外科手術式的除貪是沒有用的,必須要從根源上整治。
而薑星火一貫施政的態度,就是那套“無調查勿發言也”,先把事情的事實研究清楚,然後再說怎麼動手。
夏原吉拿出整理好的數據結論,挨個解釋給薑星火看。
“宋朝巔峰人口過億,每年鹽產量大約在10億斤左右,兩宋最重要的鹽產地是兩淮鹽場,這跟大明是沒有任何區彆的,而且由於兩宋始終控製著兩淮流域,直到南宋滅亡前夜,兩淮防線都沒被蒙古人突破,而宋朝時期,兩淮鹽場的鹽產量占到全國的二分之一左右,按《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中紹興二十七年的記載,淮南產鹽就達到380萬石宋代度量衡1石=120斤,約合4.56億斤),而根據《宋史·通貨誌》記載:鹽引每張,領鹽116.5斤,價6貫.也就是說當時宋代的鹽引,一引是116.5斤,跟一石區彆並不大。”
“那宋代的鹽稅收入是多少?跟人口一樣,也按峰值數據來算,這樣方便等比例帶入到大明來估算理想數據。”薑星火敏銳地捕捉到了問題的關鍵,問道。
“宋神宗的時候,宋廷官鹽把鹽引賣給鹽商,一引價格不變,還是6貫錢,但是鹽稅達到了1200萬貫,也就是賣出了200萬引,大概是賣出206萬石。”
“不對。”
薑星火先打斷了夏原吉的話,捋了捋思路。
“按理說,北宋的鹽產量一年是800萬石,約合10億斤,而北宋人口1億,每人每年食鹽用量大概10斤?”
“不到10斤,產量一直是富餘的。”
夏原吉解釋道:“《管子》上寫得明白,‘齊人食鹽之數,一年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這是春秋戰國時候的事情,但齊國是產鹽大國,而且鹽食用量的變化始終不大,即便有上漲,北宋也最多每人每年7斤。”
嗯,按照度量衡來換算的話,齊國的一升約等於200毫升,齊國的食鹽標準也就是男人6克、女人4克、小孩不到3克,現代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飲食健康標準也是每人每天6克。
而每人每年7斤鹽,是按10克每天的標準來計算的,北宋時期能不能有這個標準尚且存疑,所以隻能按最多每人每年7斤來計算。
“那也就是說,北宋人口1億,每人每年7斤,年耗鹽量7億斤,而產量是10億斤。”
“不對,還是不對!”
薑星火重新計算了一下數字,根據鹽稅收入,反推出來的賣出的鹽的數量是206萬石,也就是2.47億斤,而實際上的耗鹽量小於7億斤,但再怎麼小,中間還差了4億斤左右的鹽,而且這裡麵是有官府鹽場產量的。
如果按2.47億斤來算,肯定是不夠北宋1億人口消耗的,這點鹽連維持身體基本所需都不夠,而北宋的人口數字是沒問題的,賣出去的鹽也是有數的。
“所以說,北宋有六成的鹽,是私鹽,而且私鹽是大量由官鹽流出的,也就是官鹽開采以後,沒收上稅,變成了私鹽流入市場,滿足了百姓的食鹽需求。”薑星火算出後說道。
“沒具體的記載,這種事情沒法統計,但是從數字上來推論,應該是如此。”
夏原吉點點頭,接著對比起了現在大明的鹽產量。
“大明的比較好算,因為太祖高皇帝全麵禁止私鹽的原因,目前朝廷每年發放的鹽引是200萬引,每引折鹽300斤,所以鹽場每年的鹽產量是6億斤,這個是非常清晰的。”
薑星火又問道:“需求量呢?大明每年實際消耗的鹽是多少?”
這個問題同樣不難,夏原吉答道:“按照洪武二十六年那次的人口統計,大明總人口6054萬人,如今過去了十年整,算上自然增長和戰亂損耗,應該還是在6000萬左右每人每年同樣按7斤鹽來算,需要4.2億斤鹽。”
這樣看來,北宋年耗鹽量7億斤,而產量是10億斤;大明年耗鹽量4.2億斤,而產量是6億斤。
也就是說,食鹽產量比實際消耗量大一截是正常現象。
夏原吉點點頭,然後繼續說道:“接著說鹽稅,北宋官鹽的鹽稅收入是1200萬貫,假設銅錢價值不變,按現在的銀價1兩銀子=1200文銅錢)折算,基本相當於現在的1000萬兩白銀。”
這個數字相當驚人!
北宋的商稅收入此前明確過,約合760萬兩白銀。
而鹽稅收入,則高達1000萬兩,這還是官鹽隻占市場流通四成的情況。
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北宋歲入1億緡錢是怎麼來的了。
“大明的鹽稅,換算成白銀,大概每年250萬兩。”
“所以,這個數字無論怎麼看,都是有古怪的。”
這裡的古怪,不是指的私鹽問題,事實上私鹽這東西,光靠製度是無法禁絕的,薑星火說的古怪,是刨除私鹽後的事情。
既然每人每年的鹽食用量是一樣的,北宋1億人口,大明6000萬人口,而北宋鹽稅收入在官鹽隻占市麵流通量四成的情況下,達到了1000萬兩,大明如果同樣官鹽隻占市麵流通量四成,那麼合理的稅收,應該是600萬兩,但如今實際上隻有250萬兩。
——剩下350萬兩差在哪了?
隻要解決鹽稅的問題,那麼薑星火麵臨的賭約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這裡麵有兩個變量有可能導致數字的差異。
第一個是官鹽占市場的比例,第二個是每斤鹽在北宋和大明不同時期抽的稅是否相同。
但就“官鹽占市場比例”這個問題來說,大明是禁絕私鹽的,而且官府嚴厲打擊販賣私鹽的情況,雖然私鹽交易屢禁不止,但再怎麼說,就算是比爛,也不可能官鹽僅僅占市麵交易的四成份額,實際上情況,大明的官鹽應該占到了五到六成,也就是說數字不僅不該下降,反而應該上升才是。
但這麼算,差異越來越大。
“大明怎麼抽鹽稅的?”
這個問題作為戶部尚書的夏原吉自然門清兒。
“大明每斤鹽朝廷抽稅,隻比北宋要少一點,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問題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市場比例高,抽稅一樣,根本解釋不了為什麼能差出350萬兩之巨的鹽稅收入。
開中法嗎?
不,不完全是。
大明為了防衛北元對中原的襲擾,在邊境部署了幾十萬兵力,但由於邊境距離大規模產糧區太遠,為了解決後勤補給的困難、減輕財政負擔,采用甩包袱的開中法。
開中法確實是消耗了鹽引,商人將糧食運往邊塞地區來換取鹽引,然後去朝廷指定鹽場換取鹽,再在固定範圍內進行銷售,通過將食鹽的販賣資格下放,促成食鹽的商品貿易。
但不管怎麼說,實際支出鹽引的,大頭還是在兩淮鹽場,這部分鹽引算作朝廷抵扣給商人運糧費用的,但絕對不會高達350萬兩白銀。
為什麼?因為每年通過開中法,給北邊運輸的糧食數量是固定的。
開中法末梢的晉商,負責向大同、居庸關等幾大邊關要塞提供糧食,獲得河東鹽池的鹽引,以及兩淮鹽場的鹽引,每年通過商屯和運輸,大約是500萬石米。
薑星火在常州府,是扮演過米商來暗訪當地的糧食盜賣案的,很清楚按照大明現在的物價,一石米的價格大約是240250文,也就是約0.2兩銀子,每年朝廷通過開中法,為了給邊軍運輸到位500萬石米,米價運輸前是100萬兩白銀,運輸後折算成鹽引,大概是200萬兩左右。
是的,千萬不要按什麼10石米運到北方,路上要吃9石米來算,這是戰時標準,而開中法解決的是北方數十萬軍隊的日常開銷,選的是最便於朝廷的經濟方案,朝廷才不管開中法的商人怎麼運輸你就是不運輸,就在軍營旁邊種田我都不管,隻要你把500萬石米送到邊境就行。
你以為商人真的是千裡迢迢運糧?
商人才不傻呢!
現在晉商都是直接在北地屯田種糧食,然後數量不夠的,才從南方海運過來,人家自己都不用漕運,知道海運損耗極低。
這種屯田+海運的方式,讓晉商運輸給邊軍的米價得到了有效的控製,大約在0.25兩白銀石的樣子,然後再把鹽引一賣,晉商自己根本不管分銷之類的,就是把鹽引過一手賣給鹽產區的商人,每年就是數十萬兩白銀的利潤。
所以,即便是按照最謹慎的估計,在官鹽占市場比重四成實際上大約五六成)的情況下,依舊有高達150萬兩白銀的鹽稅收入,不翼而飛了!
“還剩68萬兩的缺口。”
薑星火看著最終算出來的數字,喃喃自語。
夏原吉算了筆賬:“彆的地方都不用管,隻要把產量最高的兩淮鹽場的鹽稅整頓清楚,把這朝廷發鹽引該拿的稅錢拿回來,最起碼7080萬兩白銀的鹽稅,是能追出來的,作為額外收入,補充到約定的210萬兩裡麵。”
薑星火理清楚了210萬兩稅收的全部構成,此時終於定下了決心。
現在僅僅把鹽政衙門抓一些人的打擊力度,還遠遠不夠。
“所以,伱們是自己找死啊接下來,就要好好算算過去的賬了。”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