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來了!”
中午,趙小甲和蘇如就在碼頭,和那些工人一起吃了點。
雖然吃的不是很好,但是對於一群乞丐來說,也算不錯了。
有肉有菜,而且菜還不少。
唯一的缺點就是,不管是肉還是菜,都是直接放在鍋裡煮,一點味道都沒有。
趙小甲勉強吃了點素菜,而蘇如隻吃了半個饅頭,喝了一點水。
半個饅頭還是趙小甲硬要她吃的,不然她還不準備吃。
船不到,她心裡就一直放不下,自然也沒有什麼胃口。
吃完飯,找了個房間,兩人簡單的休息了一會兒。
到了下午,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終於老吳來報告,說船到了。
兩人連忙起身,朝碼頭跑去。
在夕陽映襯下,一張船帆慢慢的露出河麵,然後慢慢的才看到船身。
這個想象,充分的說明,地球是個球形的。
當然在場,也隻有趙小甲知道地球是個球形,趙小甲也是第一次,親眼見到證實,地球是個圓的。
慢慢的,船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大。
能夠裝幾十萬石糧食的船,可想是個多麼大的龐然大物。
這也間接的證明,南國的造船技術,也已經比較發達了。
這樣的大船,裝滿糧食,吃水自然也是極深的。
還是丁老三有經驗,而且現在也是枯水期,要是硬靠岸的話,說不定還真會擱淺,傾覆的可能性都有。
靠近碼頭大概五十丈的距離,那艘糧船開始減速,船頭,也有人開始拋錨。
這邊,丁老三也把小船劃過去,開始接應。
趙小甲和蘇如都不懂,但是知道,他們這麼做,肯定有他們這麼做的理由。
很快,小船到達糧船邊上,雙方溝通了幾句後,糧船上的水手,把兩根繩子,扔到小船上。
繩子一端綁在船上的大木樁上,另外一端,則被小船帶回岸上,兩條繩子,分開綁在岸上固定船錨的柱子上。
經過詢問趙小甲才知道,這兩條繩子,是固定糧船的。
由於南河是流水,雖然糧船噸位比較大,但是如果不固定,還是會發生位移。
之所以要用兩根繩子,而且還是分開綁住,主要還是為了穩定。
兩個繩頭和船之間,形成一個三角形,這樣水流給船一個衝力,船也能夠紋絲不動。
聽完趙小甲不得不佩服,這些人的智慧,雖然他們不懂得這些方法的具體物理原理,但是他們祖先,從實踐中摸索出了這樣的方法後,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所以說,實踐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都沒錯。
把糧船固定好了以後,丁老三等人,再次把六艘小船,從岸上依次劃出,排成一條直線。
船的大小也是從大到小,最大的那艘船,和糧船對接。
然後船尾接船頭,依次連接起來,最後一條船,直接接到碼頭的岸上。
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從糧船,到岸上的通路。
“趙公子,蘇姑娘,船接好了,你們要不要去糧船上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