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朱元璋就乘坐馬車往應天府而去。
經過一夜的思索,朱元璋決定先留著李進,等到回到京城,將李進給調查清楚之後,再做打算。
在將房錢給結算完畢之後,朱元璋看著手中的賬單,靈光一閃,好似想到了什麼。
在回去的路上,不斷的催促著侍衛加快速度,看樣子是歸心似箭。
把旁邊的劉伯溫看的直傻眼,還以為朝中發生了什麼大事。
沒過幾天,朱元璋終於是回到了應天。
聽說朱元璋返回應天,李善長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出迎朱元璋。
這些天朱元璋在南方微服私訪,朝中的大小政務全都交給了李善長處理。
不過李善長在朱元璋身邊呆了這麼多年,自然知道哪些事情是他能管的,哪些事情他是絕對不能碰的。
作為大明的宰相,李善長的確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如今的他位極人臣,風光無限。
但是隻有李善長知道,在朱元璋手下當宰相,他隻不過是朝中的擺設。
朱元璋對權力的掌控欲,讓李善長在宰相的位置上,戰戰兢兢,根本不敢有任何逾越之舉。
所幸在朱元璋離開之後,大明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故,要不然李善長早就向朱元璋求援了。
遠遠看到朱元璋的馬車,李善長趕忙上前迎接朱元璋。
在朱元璋下車之後,李善長隨即躬身道:
“善長拜見上位,上位微服私巡,辛苦了!”
身後文武百官,也是齊齊拜下,向朱元璋行禮。
李善長稱呼朱元璋為上位,而不是皇上,正是彰顯他與其他臣子的不同。
在朱元璋起事之初,李善長就一直稱呼朱元璋為上位,如今有資格再稱呼朱元璋為上位的,朝中不超過三人。
朱元璋看到百官都在,雖然滿身的風塵,卻依舊精神奕奕。
“諸位愛卿平身,咱不在的這幾天,諸位辛苦。”
“現在隨咱前往奉天殿,咱有大事要說。”
聽聞朱元璋有大事要說,李善長下意識的看向劉伯溫。
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兄弟大都是淮西子弟。
這些人全部都是淮西人,相互之間不是老鄉,就是親家,在朝堂上形成一股極其強大的勢力,淮西權貴。
朱元璋深刻認識到這些淮西權貴的可怕,一旦有所不測,甚至會影響大明江山,而宰相李善長就是淮西權貴的領頭人。
為了平衡朝堂上的勢力,朱元璋決定培植另一股勢力,作為驕兵悍將的對頭。
而他挑中的人選,正是劉基劉伯溫。
劉伯溫乃是浙江,青田人,屬於浙東人,在朱元璋的暗中幫助下,如今劉伯溫已經儼然成為浙東士子的領頭人。
隨著浙東黨的形成,淮西和浙東也在朱元璋的暗中推動下,徹底形成了對立局麵。
劉伯溫和李善長也是水火不容,相互掣肘。
即便這不是劉伯溫之所願,但是在朱元璋的意誌下,他也隻能乖乖的做一名旗子。
朝堂上兩股勢力相互爭鬥,正合朱元璋之意。
正是在朱元璋的布局之下,淮西權貴囂張跋扈的氣焰,逐漸被朱元璋打壓下去。
不過這些人卻是把仇恨記在了劉伯溫身上,對於朱元璋仍舊是感激涕零。
朱元璋這個時候提出有大事要說,李善長懷疑正是劉伯溫在朱元璋旁邊又打了小報告。
劉伯溫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打的什麼主意,看到李善長不善的目光,劉伯溫也是一笑了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