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見三人疑惑的目光,輕聲開始解釋起來。
“咱們大明,現在一兩銀子能買一石糧食。”
“隨著大量銀子的湧入,市場上的白銀迅速增加,老百姓有了錢,自然就想要買更多的糧食。”
“可糧食本來就隻有這麼多,買的人多了,糧食必然就會漲價。”
“糧價是一切物價的基礎,如果糧食漲價,布匹以及其他東西都要統統漲價。”
“這就會導致物價上漲,銀子貶值,這樣對我們大明百姓,實在不是什麼好跡象。”
李進的話通俗易懂,讓朱標和徐達不禁陷入沉思。
不得不說,李進說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朱標卻不打算就這樣算了。
反而詢問道:
“既然這樣,可有辦法解決?”
“石見銀山的銀礦儲量整整八億兩,若是每年隻開采一百萬兩,需要足足開采八百年。”
“這實在是杯水車薪。”
“能不能每年多開采一些,然後對百姓的生活,也不造成那麼大的影響?”
在朱標看來,這麼多銀子,放在這裡如果不能用,豈不是浪費?
既然開采出來,容易造成物價上漲,那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所謂的物價上漲?
一旁的湯和聽到朱標的話後,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
畢竟湯和到現在才知道,石見銀山的儲量居然如此龐大。
而李進在聽到朱標的話後,沉思良久,緩緩說出了一個想法:
“辦法倒不是沒有,隻是這個辦法卻是十分的繁瑣。”
“若是不想造成物價上漲,就要搞大基建,還要搞大掠奪。”
“如此方能減緩物價上漲的速度。”
“大基建?大掠奪?”
朱標眉頭微皺,輕聲呢喃道:
“不知是何意?”
“大基建,其實很簡單。”
李進緩緩說出了後世華夏減少通脹的辦法,給朱標還有徐達解釋道:
“就是用這些銀子,去進行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
“比如說,道路,水利,還有房子,城牆以及其他的一些基礎設施。”
“大明地大物博,這些基礎設施的修建,足以進行很多年。”
“而修建這些設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不僅能讓大明各地的交通更加方便,修建水利,還能提高大明農作物的產量。”
“如此一來,不出十年,大明的各項物資都能得到充足的發展。”
“百姓也因為參與大基建,變得手中富裕起來,農民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糧食。”
“這樣,即便是物價稍許上漲,百姓也能接受。”
朱標聽到李進的解釋,眼眸一亮,擊掌讚道:
“好。”
“那大掠奪呢?”
“大掠奪更是簡單。”
李進嘴角卷起一抹殘忍的冷笑,說道:
“既然糧價是一切物價的標準,咱們隻需要控製糧價不上漲即可。”
“而價格無外乎有三種情況,供不應求,則糧價上漲。”
“供大於求,則糧價下跌。”
“供求平衡,則糧價平穩,不漲不跌。”
“未來一段時間,大明百姓安定,皇上又是千古聖君,自然能保證政治清明,則必然會迎來大明盛世。”
“到時候大明人口上漲,對糧食的需求則會大幅上漲。”
“再加上挖掘銀礦,造成市場上的銀子急劇增加,則糧價上漲的趨勢,好似是勢不可當。”
“但是咱們可以從咱們大明國外的一些小國裡麵,尋找糧食供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