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萬曆我在大明搞改革!
第二日一早,禦書房中,九卿齊聚。
“諸位,都說說吧,楊博,戚繼光,宋四,鄧子龍以及諸位將領該如何授勳?諸位受說說自己的意見吧。”
麵對朱翊鈞的問題,內閣首輔張居正率先發言,他神情肅穆,言語懇切
“陛下,楊博將軍擔任陸軍總帥,指揮作戰果斷有力,運籌帷幄,此次平定秦王之亂,立下了赫赫戰功,臣建議賜予‘護國公’的爵位,並加封驃騎大將軍,以表彰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對國家的忠誠貢獻。”
緊接著,兵部尚書接話道“戚繼光將軍在後期擔任副帥,其戰術運用靈活,調度有方,且在關鍵時刻協助楊博將軍穩定軍心,臣以為應當晉升為鎮國將軍,並賜予‘鎮國公’之爵,以示朝廷對其英勇戰績的肯定。”
錦衣衛指揮使也不甘落後,他恭敬地奏道“宋四指揮在此次行動中起到了關鍵的輔助作用,其情報收集準確及時,對平叛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臣提議冊封宋四為一品驃騎將軍,以表彰其在特殊崗位上的傑出貢獻。”
對於鄧子龍水軍總帥,兵部尚書繼續陳述“鄧子龍將軍雖然在大戰之初不幸負傷,但其先前對水軍建設及訓練的貢獻不容忽視,且其忠肝義膽,臣建議封其為一等忠勇伯,給予厚恤,並將其事跡載入史冊,激勵後世水軍將領。”
朱翊鈞聽罷,略加思索,點頭道“諸卿所言,均體現了公正客觀,符合諸位將領的功績。
朕準奏,依各位所言,分彆對楊博、戚繼光、宋四和鄧子龍四位將領予以嘉獎和封賞,以彰顯我大明王朝對忠勇之士的敬重與獎掖!”
“馮大伴,你立刻號令內功府開始準備對應規格的封賞文書及誥命,務必精細嚴謹,以體現朝廷的莊重與尊重。
同時,命工部趕製相應的爵位服飾和勳章,務必華麗精美,凸顯我大明對功臣的崇高禮遇。
另外,安排太常寺籌備祭祀天地、祖先的儀式,以感謝上蒼庇佑,確保我大明江山穩固,國泰民安。
至於具體的冊封典禮,朕希望能在十日內完成,屆時朕將親自出席,以示朝廷對此次平亂功臣的高度認可和重視。”
朱翊鈞又轉向六部及內閣諸位大臣,強調道“諸卿務必協力配合,確保此次封賞活動順利進行,同時,也要對參與平亂的所有官兵論功行賞,不能讓任何一個忠勇之士的付出被埋沒!
對於陣亡將士,務必厚葬,其家人也要給予足夠的撫恤,以彰其忠烈,慰其英魂。”
眾臣聽後,紛紛表示定當全力以赴,確保任務順利完成。
待幾人離開後,張居正來到了朱翊鈞身邊,“陛下,戚繼光現在尚且不到五十歲,如此封賞,倘若最後到了封無可封的情況我們該如何?”
朱翊鈞聽了,沉默了許久,“張師,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世界上要是沒有皇帝了會變成什麼樣子?”
張居正聞言,心頭一震,瞪大了眼睛看著朱翊鈞,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他從未想過,也從未敢想過這樣的問題。在他的觀念裡,皇帝是天命所歸,是國家的根本,是萬民的主宰,怎麼可能沒有皇帝呢?
然而,看著朱翊鈞那深邃而堅定的眼神,張居正意識到,這位年輕的皇帝可能真的在思考這樣一個大膽而前衛的問題。他努力平複心中的震驚,深吸了一口氣,小心翼翼地回答道“陛下,微臣愚鈍,從未敢有此想法。皇帝乃國家之根本,萬民之主宰,豈能沒有皇帝呢?”
朱翊鈞輕輕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絲苦笑,“張師,朕知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朕真的在思考。朕在想,如果大明能夠找到一種更好的治理方式,讓百姓們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那麼皇帝這個位子,是不是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張居正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他意識到,這位年輕的皇帝可能真的在思考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體製。然而,這種想法無疑是極其危險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天下大亂。他深吸一口氣,儘量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平靜而理智,
“陛下,微臣認為,皇帝的存在不僅僅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
百姓們需要皇帝來給予他們希望和信心,需要皇帝來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秩序。如果貿然廢除皇帝製度,恐怕會引起天下大亂。”
朱翊鈞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張居正的話。然後,他緩緩開口道“張師,你說得有道理。朕也明白,改革皇帝製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朕還是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更好的治理方式,讓大明能夠更加繁榮昌盛。”
張居正心中一凜,他知道,這位年輕的皇帝已經開始在思考如何改革大明的政治體製了。這是一個極其敏感而危險的話題,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逃避。
他深吸一口氣,儘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堅定而有力,“陛下,微臣願意竭儘全力輔佐陛下進行政治改革。但是,微臣希望陛下能夠謹慎行事,不要輕舉妄動。
改革是一件極其複雜而危險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天下大亂。我們需要一步步地推進改革,確保每一步都走得穩健而有力。”
朱翊鈞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張師,朕知道你有能力輔佐朕進行改革。朕也會謹慎行事,不會輕舉妄動。我們一起努力,讓大明變得更加繁榮昌盛吧!”
至於到時候的封賞,當然就沒有意義了,倘若連皇帝這個最大的勳貴都沒有了,那華夏還會有什麼勳貴?到時候都隻不過是一群有錢的富家子弟罷了,有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