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道爾號的表現超乎我的預料。”
當索什揚離開爐裔戰艦來到深淵級的艦橋時,立刻查看了奈森四號時的作戰記錄和影像,尤其是當看到蘭道爾號一炮就報銷了第三軍團一艘主力艦後,更是讚歎不已。
此時軍團裡的連長級彆人員也基本都在這裡,至於原因,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參觀新戰艦。
“那麼接下來就組織撤離吧,已經沒有必要在這個星係與泰倫糾纏下去了,那個構造體已經被摧毀,我們有時間慢慢處理這些異形,之前是緩不得,現在是急不得。”
返回維斯特洛星係後,索什揚第一時間清點了戰鬥報告和損失報告,不到一周的戰鬥,帝國一方又損失了64艘戰艦,其中6艘主力艦,大部分都是來自緘默艦隊,另有一艘帝皇級受損嚴重,需要返港大修,算上之前的損失,帝國在這個星係已經損失了181艘戰艦,這已經是星區級彆都難以承受的損失了。
至於泰倫的損失,根本沒必要談論,大概連三十分之一都沒有。
關鍵其中大部分還是靈族戰艦的戰績。
而人員方麵,在維斯特洛三號上防守期間,又增加了103名陣亡戰士,使得星際戰士的總陣亡人數達到了724人之巨,如果算上在桑德海姆五號行動中陣亡的20名星際騎士和11名死亡守望,這一數字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55人。
在第四十一個千年,這數字已足以讓泰拉全部的殉道者之鐘響七下。
而軍團的陣亡人數也上升到309人。
不過好在深淵級不是“空船”來的,盧科考慮到戰鬥的需要,加上新一批的新兵已經完成了初步訓練,就將布拉卡托和奈森星係兩個改造基地總計941名新兵全部帶了過來——現在軍團是每年都會征募一批士兵,所以自從41開始,軍團基本保持著一年進行一輪人員擴編的節奏,為了保證人員質量以及磨合,索什揚要求是維持一年隻改造出一千人的節奏。
戰前軍團總人數是3703人,經曆血戰又補充兵源後,人數不減反增來到了4335的數字,為此索什揚特意做了一些人員調整,在暫時不變動連隊編製的情況下,讓某些連隊的人員暫時超編50%或者直接翻倍,以容納多餘的戰士。
但損失終究是損失,那麼多戰士,很多都是索什揚親眼看著他們從男孩變成了戰士,看到他們的名字出現在陣亡名單時,非常的難過和自責。
有人說,經曆了長久的戰爭之後,人就會對生死麻木。
可實際上從沒有這一回事,隻是阿斯塔特的規則要求他們必須時刻表現得堅硬,尤其是對於指揮官而言,所以索什揚也很能理解但丁表現出的那種疲倦感,不僅僅是沉重的責任,看著自己親自挑選,培養,領導的孩子們戰死,這是一件很摧心的事。
在經曆許多次之後,心靈不僅不會麻木,反而會更加的脆弱。
但撤退不僅僅是因為損失和戰局的變化,也有索什揚個人的原因。
這也是索什揚第一次對一場戰爭感到疲倦甚至是厭倦。
現在已經是983年了,他們已經在大教區和泰倫硬生生耗了將近三年,雖然大漩渦也打了近十年,可戰局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
在大教區戰鬥這兩三年,索什揚可以說是打得又煩躁又無奈,沒有戰線,沒有可以反擊的點,甚至沒有可以博弈的敵人,隻有無窮無儘的泰倫生物,而且現在都看不到希望和儘頭。
好不容易解決了那個泰倫構造體,可回來一看還有那麼一大坨敵人,索什揚甚至都有了乾脆直接滅絕令猛砸一通,把大教區全都砸了,讓泰倫放棄進軍的念頭。
當然,也僅僅隻是一閃而過的念頭。
說白了這場戰爭現在情況就是,應該不會輸,但也很難贏,也是非常典型的帝國式拉鋸戰。
“.戰團長,那撤離的民眾”
聽到是巴赫拉姆的聲音,索什揚轉過頭,這位十連長似乎剛從戰場上趕回來,風塵仆仆的,身上的動力甲也有很多劃痕和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