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底是今日皇上親封的吳王殿下,身份在那裡擺著。
若真有人想要找麻煩,還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夠不夠格。
可不巧,他寧國公府,還是夠這個資格的。
所以馮勝不過是悄悄打了個手勢,馮誠便站了出來。
朱元璋看到馮誠站出來,眸光垂在了自己手中的茶盞上,依舊沉默著沒有說話。
馮家的人站出來,可以說是在朱元璋的意料之中。
他這些個兒子,若是沒有人跳出來,那才是奇了怪。
當然他的兒子們,都是人精,肯定不會自己跳出來為難朱燁。
馮勝身為朱橚的嶽父,他老朱家的親家,能出來為朱橚出頭,也不難猜到。
朱燁看向馮誠,倒是沒認出來這人是誰。
“他是馮誠,寧國公馮勝的侄子。”
朱允熥在朱燁的身後小聲的說道。
寧國公,馮勝嗎?
朱燁心中了然,這是文的來完了,要來武的。
不著痕跡的看了朱橚一眼,朱燁應道:“馮將軍,但說無妨。”
“大明尚武,以軍功論前程。”
“但民間百姓多願孩童從文科舉,如此家國,何人保衛。”
“吳王殿下高見,覺得大明江山浩瀚,應當推崇以武治國,還是以德治國。”
馮誠這話問的倒也刁鑽。
無論朱燁回答崇文還是崇武,總會得罪另一方。
若是朱燁崇尚以德治國,無疑是離間了那些武將對朱燁的赤誠之心。
若是朱燁崇尚以武治國,那便是打了朱元璋的臉。
雖然朱元璋
是起義為王,但是許是自己缺少什麼就會推崇什麼。
因為自身的文學水平並不高,所以在朱元璋成王之後,倒是惡補這些文化知識。
甚至格外看重這些文臣大儒,對這些人的寬容程度,總是要比對武將高那麼一些。
對文人倚重之殷,待遇之優,都是有口皆碑。
朱元璋重視文治,縱使他們這些武將頗為不滿,但也隻能忍氣吞聲,坐而不視。
所以,馮誠才拿出這樣的問題來問朱燁。
一來是被那些文人儒士打壓,他胸口有氣無處發泄。
二來是想要讓朱燁出錯,不管是得罪了武將還是得罪了朱元璋,朱燁都討不得好。
朱元璋立朱燁為儲君的意思明顯,眾人也都看在眼裡。
所以,隻要今日朱燁答錯,便是他日後執政的汙點。
甚至會影響到他能不能順利繼任儲君之位,接替皇上的那把龍椅。
馮誠的問題拋出來,就連朱元璋都忍不住看向了朱燁。
他想知道朱燁會如何選擇。
朱燁自是在心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什麼狗屁玩意。
一個個的都給他挖陷阱,等著他跳。
吳不言也好,馮誠也好,反正就是死命的出題,想讓他得罪人唄。
這群狗東西,真不是玩意。
朱燁在心裡翻了個白眼。
“馮將軍這話問的稀奇,難不成馮將軍就沒聽說過有個詞叫做德武兼治嗎?”
“自古以來,無論哪朝那代,都有文臣和武將之職區分。”
“武將職外,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