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先皇編製的法律條令,雖然確實是嚴厲了一些。”
“可是在某種程度上,也的確束縛了百姓和地方官員。”
“正是因此,大明在先皇的手中,才能得到如此發展。才可安穩這麼多年。”
“否則內憂外患,大明早已經被周圍的國家瓜分蠶食。”
“朕現在剛剛登基,境外那些勢力各個虎視眈眈。”
“若是咱們自己都不能穩定下來,到時候又如何能夠應對外患。”
“當初四國聯軍圍困大明,對咱們發難的境況,難不成在座的各位還想重演不是?”
‘朱棣’的聲音傳遍了大殿。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當初四國聯軍兵臨境外的場景。
當初在朱允熥的指揮下,死了多少人。
又有多少人的死是因為地方官員的百姓的反叛而導致。
雖然朱允熥的柔待政策是為了博得民心。
可是確實如同皇上所說,內安尚且不定,又如何應對外患。
不得不說,朱燁這番話一說出來,頓時便有人不由自主的點頭認同。
所為的懷柔政策,不過是朱允熥為了奠定自己的根基,選擇拉攏百姓民心而做出的妥協。
這其中有多少討好的成分,自然不言而喻。
朱允熥想要樹立起自己賢君的形象,自然要將那些嚴厲苛刻的律法廢除。
他始終忌憚自己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總想將民心都拉攏到自己這一方來。
覺得隻要自己能夠順應民意,便可以坐穩自己的皇位
寶座。
卻不想這樣的政策帶來的後患會如何。
又或許朱允熥心中清楚自己的位置恐怕維持不了太長的時間。
因此隻看眼前,不計以後。
而這種不痛不癢的律法,並不能阻止任何不法之事的發生。
長久以往,隻能催生出更多的混亂。
朱燁如今,除了要彌補這些漏洞以外,當然還有更深層的目的。
他想要借此抹殺掉朱允熥稱帝的事實。
那麼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把朱允熥做過的事情都否決掉。
“如今朕先皇在位時的法令,也不過是為了繼續遵從先皇的意願。”
“將祖宗留下的治國精神傳達下去。”
“如此,你們還有異議?”
皇上都這麼說了,底下的人還能說些什麼呢。
朱燁把紅棗都遞到了這些官員的嘴邊,再不識趣,就不是挨罵這麼簡單了。
能在朝中為官,這些人也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聽到皇上這麼說,這些人自然不敢再質疑反駁。
尤其是‘朱棣’信任的那些親信,此時自然順著皇上的話鋒說話。
因此,寥寥幾個反對的聲音,自然也隨波逐流,被迫點頭認同了‘朱棣’的決定。
既然把這些官員的驢毛都捋順了,接下來朱燁要做的事情,倒也沒必要拿到朝堂上來說了。
下了朝之後,朱燁便讓方仁美將《太祖實錄》取了過來。
這本書的存在和史記無異。
隻不過如今朱燁手中拿著的這一本,是被朱允熥修改過之後的。
看著上麵已經修
改的麵目全非的曆史,朱燁真是沒眼繼續看下去。
什麼朱元璋對朱允熥青睞有加。
對朱雄英恨鐵不成鋼,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