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龍虎山上冥河屠聖!
張道陵同樣起身,手捧三寶玉如意,臉色莊嚴肅穆,冰冷道。
“道者,天下萬物之本也,萬物分三六九等,依才教化,方為大道!”
“天師道,立!”
“轟隆!!!”
九天之上,再次響起轟鳴雷音,代表天師道得了天道認可。
下一刻,恐怖的道氣加身,張道陵身上的氣息開始猛漲。
真仙!
玄仙!
太乙!
大羅!
準聖!
然後自準聖,一路飆升至亞聖!
釋迦,摩尼二人,看向諸子百家,微微一笑,雙手合十。
一股大慈大悲,悲天憫人之氣,頓時撲麵而來,讓人心中戾氣消解,整個人都平和起來。
釋迦麵色平靜,緩緩笑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摩尼臉色同樣平靜,還帶著一絲大徹大悟。
“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無佛,佛在天邊。”
“佛教,立!”
聲音落下,天地之間,道音響起。
濃鬱金色梵光,照亮九天十地洗滌萬物心靈。
佛教,同樣得到了天道的認可。
刹那間,無上道氣衍化無上大氣運,落入釋迦,摩尼二人體內。
頃刻間,二人體內氣息猛漲,一路自地仙飛躍,太乙,大羅,準聖,抵達至亞聖。
博士學宮內,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兵家等諸子百家看著李耳,陶弘景,張道陵,釋迦,摩尼等人。
不禁吐出一口長長濁氣,心服口服。
鎮元子無所謂,正閉目參悟諸子百家思想精華所在。
身上的氣息雖然仍舊停留在亞聖,但卻肉眼可見的在發生蛻變,升華。
而冥河則是激動了不少,諸聖於人間界立下道統。
看來他馬上就可以嘗試一下屠聖證道了!
他冥河,縱橫洪荒無數元會,斬殺過不知道多少修士。
但屠聖,卻從未有過,也不知是何等滋味
此時,諸子百家中的目光,不由投向了孔丘。
作為博士學宮的主人,孔丘,又會有何驚人的表現?
案首,孔丘緩緩起身,麵露一絲微笑。
周身濃鬱的文氣,化作無窮浩然正氣,諸邪避退,萬法不侵。
子路,顏回,還有孔丘門下另外七十弟子,看著自家老師身上的浩然正氣,心潮澎湃,滿臉狂熱。
此生,若能追上自家老師十分之一,不,百分之一,他們便心滿意足了。
孔宣緩緩開口,麵色平靜,雙目溫潤,儒雅之氣撲麵而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丘每說一句話,身上的道氣便濃鬱幾分。
到了最後,幾乎濃鬱如實質一般,將孔丘完全籠罩。
不但壓了諸子百家一頭,甚至可以和李耳,陶弘景,張道陵,釋迦,摩尼等人可以分庭抗禮而不落下風。
孔丘麵色莊嚴,朗聲說道,“儒門,立!”
孔丘聲音落下,得到天道認可,無量道氣湧入他體內。
刹那間,孔丘身上的氣息,開始節節攀升。
一路自凡人,很快抵達亞聖之境!
孔丘文道氣息,在這一刻席卷三界。
子路,顏回看著這一幕,徹底激動起來了,拜到。
“老師大才,我等拜見老師。”
“老師,可為吾等萬世師表!”
“萬世師表!”
“萬世師表!”
“萬世師表!”
孔丘門下,七十多弟子全部都沸騰起來了。
恐怖的文氣浩蕩,彙聚,迎麵而來,堪稱無窮無儘。
這一刻,儒門底蘊,在飛快的上升著。
幾乎刹那之間,便可與道教,天師道,上清派分庭抗禮。
這一刻,諸子百家眼中露出震驚,全部為孔丘思想所折服,對其拱手。
三界洪荒大能,則更加震驚,目光跨越空間,落在孔丘身上,好像要將其看穿似的。
“好一個孔丘,竟然號稱萬世師表,這是多大的勇氣!”
“諸聖分神化身,可抵達亞聖並不讓人意外,可這孔丘,一介凡夫俗子,竟然可與諸聖比肩?”
“好濃鬱的文氣,如此文氣,不亞於當年人族倉頡,難道人族,要誕生第二尊文聖了?”
“儒門底蘊,竟然在短時間內可與道教,佛門等媲美!”
玉京山,人族祖地,諸多人族老祖彙聚人族聖殿前,心潮澎湃。
難道合該是他人族的機緣,人族,要誕生出第二尊文聖?
隨著博士學宮,諸子百家第三次論道結束。
道門,佛門,儒門,成功位列諸子百家前三序列。
天師道,上清派,雖然在細節上和李耳所創道教不同。
但大致脈絡還是一樣的,故也屬於道門一脈。
至於佛,則是指釋迦,摩尼二人所創佛門。
儒門,則是以孔丘為師,門下七十二位弟子為代表。
三教之後,便是農家,雜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
此時,博士學宮論道結束,諸子百家定下位序。
冥河,鎮元子也兵分兩路,悄然離開了博士學宮。
鎮元子直接通過六道輪回通道回到了地仙界,萬壽山中,開始閉關悟道。
至於冥河,則是於人間界潛伏了起來。
如今,諸子百家剛剛於博士學宮中結束第三次論道,立下教派。
接下來定然是於諸國之中傳道,從而增加氣運。
冥河的目標,正是打算等傳道之後,諸子百家氣運上升至頂峰。
然後自己出麵,一舉屠聖,為自己證道奠定夯實的基礎。
至於屠誰,冥河心中自然早有計劃。
李耳道行深不可測,自己未必是其對手。
陶弘景又是上清通天教主化身,關係在這,自然無法出手。
釋迦,摩尼二人形影不離,都是亞聖,想以一敵二,並且成功屠聖,冥河沒有這個把握。
排除掉李耳,陶弘景,釋迦,摩尼之後,自然隻剩下了一個目標。
就是元始一縷分神所化,天師道張道陵。
論道結束後,諸子百家紛紛離開了博士學宮。
李耳回歸陳國,開始大肆宣揚起道教來。
道教清靜無為,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思維,得到了大批深受戰亂之苦的老百姓的認可。
故道教昌盛,風頭無二,門人無數,蓋壓四方。
陶弘景,張道陵的上清派,天師道,雖然同屬道門一脈。
但教義則完全相反,同樣各自得到一大批門人的擁護。
道教,上清派,天師道三脈聯合在一起,其昌盛程度,一舉壓過了佛門,儒門。
人間界,西方鄭國,釋迦,摩尼的佛門思想同樣得到了鄭國國君的大力支持。
大慈大悲,慈悲為懷,一時間,鄭國大地,佛門思想蔓延。
無數弟子心向佛門,湧入鄭國,佛門漸漸有大興之勢。
另一邊,儒門思想在孔丘,以及其門下七十二弟子的宣揚下。
席卷春秋諸國,興盛之勢淩駕於佛門之上,僅次於道教之下。
其餘諸子百家,也各顯神通,於諸國之中傳道,縱橫捭闔,合縱連橫,五行天下,兵者詭道,廢立私公。
整個春秋諸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興盛時期。
但興盛的同時,也換來了戰火連天,諸國為了地盤,人口,資源,開始不斷戰爭起來。
時間一晃,二十年時間轉眼逝去。
陳國境內,李耳已然垂垂老矣,年近百歲了。
這一日,李耳起身,蒼老的身軀並不顯得佝僂,反而依舊挺拔。
麵色依舊紅潤,渾身上下道氣縈繞。
輕輕上升又緩緩垂落下來,一股玄妙之氣撲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