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氧氣瓶下水,能夠在水下活動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而氧氣瓶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重的。也不是很方便隨身攜帶,如果長期在水下生存的話,還會需要額外的動力讓人保持懸浮,否則的話就很可能墜入到深水之中,這個世界的人類對於水的特性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如果在深水之中無法短時間上浮的話,人就可能因為水壓而得到巨大的傷害。
而且上方的巨大冰層其實也是會一定程度的給水增加額外的壓力的。是因為冰層上並不是完全密閉,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洞穴,所以才會導致水下的壓力。並沒有特彆誇張。
在洞穴剛剛挖通的時候,是有大量的水向上噴的,那就是水下相比於大氣相對更加高壓的環境,以至於下方的水噴了上來。不過向上噴的水大概也隻是向上了四五米的距離。就停止了下來,也就是說在冰麵的水之中最表麵的位置大概相當於水下四五米的壓力,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一定的壓力,但並非是完全無法適形的那種。
這片水下區域對於洞穴人類來說就是一片廣闊的可以讓人類生存的類似於大平原一般的存在。在這裡一些極其巨型的工業基地完全可以徹底展開,如果能夠克服在水下生存沒有氧氣這方麵的問題,這裡甚至可以變得極其適合人類生存。及其適合大工業發展。
如今人類處在部落製造資本製度的過渡之間,部落製度殘留的影響力使得部落之中還實行著一定程度的共產,從某種層麵上阻擋了資本的發展,但也同樣實現了集中社會的力量來辦大事的效果。
這讓決策層有全力做出一些對未來大膽的決策。即便這些決策很可能影響現在所有人的利益,讓整整一代人都看不到相關決策可能帶來的好處。但依舊有可能堅定的執行下去。
而向海邊進發就是這樣的決策。
教導那些偏遠地區還沒有開化的人。是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一代人之內很可能都得不到好用的勞動力。但為了建立一條通往海邊的高速地下通道,建立聯係是必須的。
與一個洞穴建立完聯係之後,相關的測繪人員會測量出該洞穴所在的位置,並且開始地下隧道的挖掘。
在動力機械誕生之後,盾構機這種結構被人想了出來,看起來這個原始的時代想要弄出這種機械實在是太過魔幻。但這個原始時代之中有一種技術雀食特彆先進的,那就是材料技術。而想要破開地下的岩石。在這種極其堅硬的地下環境之中,挖掘隧道,材料學恰恰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相關的挖掘地下隧道的設備,就這麼硬生生的被開發了出來,雖然很簡陋,比起真正的盾構機要小的多,但這個世界的人還是製造出了原理差不多的玩意,用來快速在地下挖掘隧道。
除此之外,在星球地表上一條更加筆直,更加寬敞的高速公路也正在被建設起來。
在地表建設高速公路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清除地表數米厚的積雪,並且將這些積雪清理到相當遠的地方,才能夠保證高速公路的地基足夠牢固。
即便這樣做的成本極高,部落的眾人還是選擇了執行這個計劃,通過地下洞穴前往海邊,的確也可以建立相對寬敞的道路。
但受限於一個個地下洞穴所在的位置,這樣的道路很難是筆直的,而且要繞很多的彎。
如果是熟練的老司機的話,開著車子在這樣的路上走,還能保持比較高的速度,但如果未來有大量的貨物要在兩個工業中心之間運輸。那就必須要有一條足夠筆直,可以在上麵跑出高速的道路對兩地進行連接了。
這條道路連接的不隻是海邊。同樣是沿途的一個個地下城市。
會修建許多輔路和這條高速公路相連,剛剛脫離原始部落所殘留下來的習慣,不可思議得讓這種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了現實。
這樣的大工程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甚至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才能夠見到成果,但就這樣推行了下去,而修建道路的過程竟然也帶動了這條道路周邊所有地下城真的繁榮。
當地下的道路一次又一次被拓寬,交通工具一次又一次改進之後變得越來越方便,甚至出現了連接不同城市之間的地鐵,地下人的繁榮程度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提高。
地鐵這種東西是在他們開發出斯特林發動機一類的動力設備之後必然會誕生出來的。特彆是在地下的環境之中,這種設備就更容易在溫差之中工作了。
在地下的火車,根本不需要燃燒燃料來製造溫差,隻要到達一個城市之後,在這個城市之中,在車廂中裝載足夠多的岩漿,前進的過程中逐漸將岩漿注入發動機中,並且讓其緩慢冷卻。就可以與外界製造出足夠大的溫差,讓車子始終保持動力,而岩漿這種東西幾乎是在洞穴之中最常見,根本不會枯竭的。
【未完待續】
求收藏,求推薦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