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斯大林用強製的辦法推行農業集體化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壓榨農民,通過控製農民從蘇聯占比最多的農民手中壓榨出足夠多的資金,從而獲得資金將整個蘇聯社會進行工業化,對於蘇聯的工業化來說,的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無法否認的。
但是可笑的是斯大林將壓榨農民,看著理所應當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斯大林看來他之所以壓榨農民,是因為他把個體農民看成了資本主義的最後一個階級。
我們偉大的斯大林同誌對此的解釋是什麼呢?因為在人來,算了吧,直接放原文,斯大林全集第十二卷,為什麼把個體農民看作是最後一個資本主義階級呢?因為在構成蘇聯布爾什維克社會的兩個基本階級中,農民是一個以私有製和小商品生產為經濟基礎的階級。因為農民當他還是從事小商品生產的個體農民的時候,經常不斷地從自己中間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資本家來。
按照斯大林的意思,隻要有可能成為資本家的人那麼都是資產階級咯?我隻能說句6,那按照他這樣理解,那麼工人階級是不是也可以算成資本主義階級呢?畢竟按照人家的道理,工人也有可能會變成資本家呀!隻要你一創業,那你是不是也變成了資本家,也屬於是雇傭彆人勞動?
那什麼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就是掌握生產的物質手段(廠房、機器、資本等),自己不勞動,雇傭工人為他們乾活,以占有工人剩餘價值為生的那個社會利益集團,那按照人家的標準,你的工人也算得上是資產階級嘍!
所以說在斯大林眼裡,隻要把這些資產階級全都消滅了,那麼就消滅了資本主義在國內複辟的最後根源,所以集體農莊這種高度集權製的畸形產物就出現了。
而且更扯淡的是集體農莊也是采取的蘇聯所謂的國家經濟核算,說人話就是指標,一旦國家下達的指標,那麼底下的農莊就必須執行,這樣的舉動毫無疑問是完全忽略經濟規律和經濟特點的,直到斯大林死後,蘇聯都一直采取了這樣的計劃,規定你生產多少,你就必須得生產多少。
這也就是為什麼赫魯曉夫在烏克蘭主政之後,他完成不了斯大林下達的指標,因為戰後的烏克蘭根本還沒有重建完成,連一半都不到,怎麼可能生產出斯大林下達的指標?這也就是為赫魯曉夫膽敢和斯大林唱反調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赫魯曉夫不想活了,而是他真的沒有辦法完成這個指標。
就好像你做銷售一樣,你這個月到月底了,馬上30號了,然後老板突然給你下達了一個你巔峰時期的目標,要求你在剩下的這幾天完成?你的心情是什麼?
斯大林一直都自詡為列寧的繼承者,一直都在列寧的死後spay,所以說他這一次的行為也毫無例外地給自己宣傳了一下。
斯大林揚言他的農業集體化是是列寧合作社的計劃與繼承發展,但是實際上這完全就是扯淡,列寧在晚期的時候主張的是農民之間進行宣傳工作,讓他們意識到和說說的好處,並強調自願的原則,而且他認為這種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在1922年11月伊裡奇和財政委員弗拉基米羅夫談話的時候說道:“我們現在有兩個最重要的領域。第一個是商業,這就是學會經商,為的是首先同農村,農民結合。不這樣做有一天農民會讓我們去見他媽的鬼的。老實講,農民並不理會誰,什麼樣的領導坐在城裡,誰在克裡姆林宮統治。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從城市得到什麼,克裡姆林宮給他們什麼。他們會使用這樣的試金石:同沙皇時期相比,他們生活變得好一些,還是變壞了。如果看到用自己的產品換來比過去多的印花布、砂糖、鞋子、器皿、農具,如果還看到賦稅減少了,在農村再也看不到他們痛恨的警察和警察局長了,莊稼漢對新製度就會感到完全滿意。而如果不滿意,對付數以百萬計的農民是困難的,不可能的,喀琅施塔得起義、安東諾夫運動、坦波夫以及其他省份的叛亂,都是對我們的嚴重警告。應當采取一切措施,以便生活在長期的和平之中,同中農友好相處。”
喀琅施塔得起義就是當時的糧食征集製度的產物,由於當時的糧食征集製度幾乎收走了所有農民的糧食,導致農民難以生存,結果就直接導致了這些走投無路的農民,都紛紛揭竿而起,反抗布爾什維克。
伊裡奇承認,那時農民暴動遍及全國各個省份。最後爆發喀琅施塔得兵變。喀琅施塔得本來是革命的堡壘,十月武裝起義時著名的阿芙樂爾巡洋艦就是從喀琅施塔得軍港開過來的。喀琅施塔得的水兵是一支富有戰鬥力的突擊力量,在革命和內戰中哪兒有困難,就派水兵去支援,如今連這後院也舉行暴動,而其綱領並不反對革命,而僅僅反對布爾什維克的錯誤政策。這些反布爾什維克的暴動彙集成一股強大的激流,使布爾什維克政權遭遇到革命勝利以來最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
順便說一下,這裡的揭竿而起並不是什麼比喻,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揭竿而起,當時被走投無路的農民們由於沒有武器,所以說就搞起了叉子暴動,換個說法就是揭叉而起!
走投無路的農民“資本主義階級”高喊著打倒康姆尼,“康姆尼”是布爾什維克,當然更有意思的事情來了,當時自己為布爾什維克的蘇俄政府直接把這場運動稱為盜匪活動,那既然如此你們的十月又算得了什麼呢?那是不是也算得上是刁民暴亂?
看到這裡,你就應該清楚斯大林為什麼要說那句話了吧,畢竟你阿修羅也是靠所謂的資產階級上位的,自然算不上真黃油。
當然我們也不能全盤的否認斯大林模式,不可否認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確是在當時幫助了蘇聯很多,這不能怪斯大林,隻能怪後來的人並沒有找到解決這個模式的方案,沒有用到其他好的政策來補上來,這才是最致命的事情。
普魯士的普通工廠經營模式,如果普魯士的工廠如果真的按照斯大林的想象來說的話,完全可以稱之為叛逆,雖然說普魯士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蘇聯的存在,將所有的工廠都收為國有,但是普魯士和蘇聯不同的是,他在收回工廠之後,將所有的權利都分配給了工人,一個普通的工人在工作兩年之後,就會進行考核。
考核是否在這些技術上擁有專精是否在這方麵擁有專業知識,隨後將被參與到工廠的管理上來,當然,所謂的管理自然是通過公示的方式監督,普魯士工廠每三個月都要召開一次全場大會,所有的工廠工人都必須要參加,這些代表都可以上場發言,工廠和企業的財政和提出生產方麵的意見,以及對廠裡麵的最高權力監督,同時還有創新技術等等。
而現如今所謂的全民工廠,這是阿爾薩斯提出的另外一項製度,準備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分配權利,將工廠的股份一部分按照不等份的全部分配的工人包括管理者,由於是試行製度,所以說隻包含了波茲南新建的部分,工廠將會采取這一部分試點。
大致被眼前的這個史塔西軍官講的明白的,馬林科夫皺著眉頭詢問道:“你們的那位首席還真有想法,也就是他敢破壞斯大林同誌製定下的模式了,如果是換做其他人的話,早就下台了,說實話,普魯士的每一個製度都和蘇聯不一樣,如果鐵托算的上是半異端的話,那麼你們就算是真正異端了,你們完全背離了偉大的斯大林同誌的路線,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不管是農場,還是工業,還是製度方麵,就連你們的官員選拔都和我們的不一樣。”
“對於斯大林同誌來說,我們都是忠實的盟友,而且我也相信他和偉大的阿爾薩斯同誌之間的關係很好,所以說我不相信阿爾薩斯同學走的是反布爾什維克路線。”
這個史塔西軍官打開了窗戶,輕快的涼風吹扶著他的臉上,然後笑著說道,其實他話已經說的很含蓄了,如果不是忌憚馬林科夫的身份的話,他甚至會說的更多,畢竟他可對這些蘇聯人沒有什麼好感。
“也對現如今普魯士的成功已經說明了,普魯士路線的正確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確擔得上社會主義模板這個詞。”
馬林科夫是何等精明的人,雖然說對方也是很好,但是他還是一眼就看出了對方內心裡麵的想法,很顯然對方似乎對自己沒有什麼太大的好感,不過也對他本身自己就長得醜,如果不是他妻子的話,也許馬林科夫也混不到,今天在這種地步。.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