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啊……”
“外麵下大雪了……”
“你該不會是忘了吧?
你五歲那年,染了風寒,半夜發癔症,
你娘我用被褥把你裹起來,
背著你走了二十裡,送你到鄉裡敲人家郎中的門,給你看病啊……”
蘇午聽著門外那詭訴說著狗剩家裡的往事,
卻是微微動容。
現在這年景,
夜裡的山賊、強盜、亂兵且不必說,
最要緊的是夜裡常有詭出沒!
這種情況下,
狗剩的娘親為了發高燒的兒子,竟然敢夜裡背著他去看郎中?!
真是為母則剛……
他聽到這些哀哀切切的話語,
已經有些動容。
更何談狗剩一個小童子?
哪怕知道門外的東西,並不是他的真娘親,更不可能是他娘親的鬼魂,當下也是淚流滿麵,捂著臉低低地抽噎了起來。
他一個孩子,
又何嘗不想娘親呢?
呼——
破窗戶外,刮進來冰冷的雪片,
外麵,竟真地好似下起了雪!
這冰冷的風,
深寒的雪,
拂在麵上,
更讓狗剩想起背著自己去尋藥的娘親,
他滿心愧疚,
忍不住扭頭往破窗戶那邊看去一眼——
看到一張青白臉,暴凸著眼珠子,舌頭從黑漆漆的嘴裡伸出老長,脖頸上纏著麻繩,
那張麵孔瞪著狗剩:“兒啊,你好沒良心啊——”
狗剩一下子被嚇掉了魂兒!
過往的記憶與當下的現實重合起來,
把最後一把米給狗剩煮下鍋後,
娘親就在屋後麵的槐樹上上吊了!
一下子,狗剩思維混沌,就要驚叫出聲,
這時,
蘇午掰轉過他的脖頸,
使他直視著自己的眼睛,
瘦削青年眼中紅蓮綻放,
大德昭性力流轉不息,
一瞬間覆壓下狗剩所有的恐懼,
在最後關頭,
他緊緊閉上了嘴,
沒有出聲!
於是,
窗外那張臉迅速乾癟,生出許多皺紋,舌頭也縮了回去,變成一個老太婆的麵孔,
老太婆伸著頭往破窗戶裡瞧,
灰白的眼珠子什麼都未瞧見,
是以慢騰騰地轉過身,
挪動著腳步走遠。
蘇午微微起身,
通過破窗戶觀察著老嫗慢慢走向木牌樓下,
他眼神微動。
當下因有燈籠火籠罩自己與狗剩兩人,這隻詭雖然察覺出了自己二人有些異常,看似與它是‘同類’,其實差彆巨大,但亦未因此直接展現殺人規律,用此來對付自己與狗剩。
燈籠火是有用的。
不過,亦需要人自身能克製住,
不去回應這隻詭的任何動作,
先前蘇午縮在牛棚裡,這隻詭遞過來一把乾草讓他嚼食,
此中其實有個很大的陷阱,
即——常人可能畏憚於麵前詭類的恐怖,不得已之下,真的像普通牛馬一樣,把老嫗遞到自己嘴邊的乾草給吃掉,
然而,
吃掉乾草,意味著回應了詭,
一回應它,
燈籠火帶給自身的偽裝會瞬間被破去,
接下來麵臨的問題,就隻能是怎麼規避這隻詭的殺人規律,逃出它的詭異籠罩區了,如此,與送米人以收魂米關押詭的目標不符。
但讓蘇午內心微沉的,
是今晚這隻詭的表現——它竟然探知了狗剩的記憶,
將自身變作狗剩的母親,
隔著門向狗剩訴說過往!
看方才的情形,
狗剩明顯就快被它說動了!
這件事裡,
最讓蘇午覺得可怕的,就是這隻詭為何會知道狗剩的過往記憶?能將種種細節都說出來?
它能讀出狗剩的想法?
若是如此,
緣何自己的想法,它就讀不出來了?
還是說,
它真的擁有狗剩母親的記憶?
假如它具備了狗剩母親的記憶,
那麼它可以被看成是狗剩母親的魂靈嗎?
——詭究竟是人死後變化的?
還是另有源頭?
它們從何而來?
從多次接觸詭異以後,這個疑問就漸漸出現在蘇午的思維裡,在他心裡逐漸生根。
但是,
現在他連近距離、長時間接觸一隻詭都做不到,
何談探究‘詭因何而生,從哪裡來’這種高深的問題?
生物學家想要了解一種動物的進化過程,
必然是要分析生物的各種習性,
近支動物的習性,
以大量樣本來建立數據模型,
追本溯源。
追究一隻詭的源頭,亦必要用到這種方法,不斷總結經驗,方能窺見一些端倪。
不過現下蘇午沒有這個條件。
——或許真正學會關押詭的方法後,
他能借此來增長經驗。
解開內心的謎題。
窗外,
黑洞洞的天幕下,
老嫗身形搖搖晃晃,走到了譚家村的木牌樓下,
她的身形被嫋嫋升起的青煙覆蓋了,
漸漸化無,
融入那碗米粒中。
蘇午緊緊盯著那碗收魂米——這次過來以前,師父已經說過了,收魂米若沒有再出現米粒不斷崩出的情形,就說明詭暫時被困在了米粒中,
但最終結果如何,
依舊得看第二日。
第二日那碗米若出現被蒸熟了、變餿了、發黴了等種種異常情況,
且入手覺得瓷碗冰冷刺骨,
則碗中必定已有詭容納。
——為何不在當夜看到碗中未出現米粒崩出時,
即去查看碗中情況?
師父答曰:大詭對於自身詭韻的收束控製,比小詭強了太多,它們不經意間溢散詭韻,可以改變收魂米的性質,但這種溢散出的詭韻必定極其細微,
剛開始時幾乎看不出改變,
就得等到第二日,才能看到結果。
並且,
大詭剛進入收魂米中,
還未與收魂米的九竅緊密相合,
在感應到其他氣息靠近後,仍有掙脫收魂米的可能。
此種時候,絕對不可以‘打擾’它。
木牌樓下的粗瓷碗中,
一把香火忽忽燃燒著,
碗裡‘風平浪靜’,
不見有米粒崩出。
蘇午盯著那碗看了良久,
未見它生出什麼變化,就鬆了口氣,蜷回身體,對狗剩說道:“睡吧,那隻詭應該是出不來了,咱們第二天就能給它端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