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六說是可以明天一早走,可見她堅持非要等到同學回來,也隻有作罷。三天後,他早點過來收海帶,到時回來接他們。
希寧問了雜糧麵粉的價格後,掏出了三百元,讓張老六到時帶一百斤的雜糧麵粉來。
雜糧麵不貴,才三元一斤。都是各種城裡人不怎麼吃的雜糧,什麼麩皮、玉米、豆子什麼的,混在一起磨成麵。
“果然你是個好人。”張老六接過錢點了點後,卷成條,摘下帽子,將錢塞進帽內側:“放心吧,我一定買來。”
該做的做完後,也就開著拖拉機先走了。
懂通用語的村民翻譯後,村裡的人紛紛點頭。
而樸父母卻露出焦慮和愁容,說是不用破費,他們吃的東西已經夠了。
“夠了嗎?”不禁又看了看四周。
掛著的乾海帶已經全部被收走了,新鮮的海帶有的已經掛上,不夠的村民已經去不遠處的海裡撈了。還有一波人則拿著標槍和簡單的小漁網去捕魚。
就這樣的捕魚方法,半天才插到或者漁網兜住一條,彆想捕到更多的魚。
村民很是直接地解釋:“如果不夠吃,可以捕魚。魚抓不到,還有海帶和椰子。不可能老是養著我們,所以還是不要送太多的東西。”
希寧含著笑:“知道了,以後不買了。既然已經定下的,也就一百斤的雜糧麵粉,每戶四五斤也就沒了。”
四五斤麵,每天吃一斤,也就夠吃四五天的時間。
聽到翻譯後,村民們這才釋懷。
看著村民一個個鬆了口氣的樣子,胡良明看不懂了:“老大,他們為什麼不要,還一副不大樂意的樣子。”
蔣德斌回應:“他們就是這樣的,少量的東西,他們會接受。太多的話,就會拒絕,拒絕不掉就會儘量找東西來換,不肯輕易領情。”
“可剛才收到衣服多高興,全村人樂嗬嗬地圍在一起挑。”衣服可以,為什麼糧食就不可以。
希寧分析:“那些是舊衣服,原本就多餘和不要的。可糧食不一樣,需要花錢買。他們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不會索求太多。你沒發現,他們除了曬海帶,沒有曬魚乾嗎?”
懂通用語的村民頓時眼睛發亮了:“魚是活的,自由自在地在海裡遊。為了我們能活下去,而死了。我們怎麼可以殺掉它們,而不是為了立即吃。很多人都說我們是傻瓜,隻有你才真正理解我們。”
海帶則被認為是沒有感覺得植物,會很快地生長,所以可以拿來曬乾存放。
這種佛係,隻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去向其他生命索求過多的想法,活該他們窮。
可這就是思想的多樣性,造就了不同的習俗。每個習俗都經過千萬年來的錘煉、添加減少,最終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希寧笑了笑,拿起椰子,用蘆葦管又喝了幾口椰汁。
等椰汁吃完後,村民就將椰子裡的椰肉刮了出來,剁碎後加入些雜糧粉,烤香了做成椰子餅。現在他們用的是小刀,而之前據說用的都是石頭打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