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間平房,中間這一間,結構與高建平家是相同的,左右各有一個青磚壘起的鍋灶,不同的是,鍋灶上的鍋完好無損,兩個木製鍋蓋平平整整地蓋在鐵鍋上。
灶台旁邊,還有一個木製風箱,做飯時通過推拉,給鍋灶底輸入空氣,讓火燃燒得更旺。
林辰慢慢走了進去。
靠近牆根,中間是一個木頭櫃子,櫃子下麵是兩扇木門,木門上雕刻著對稱的圖畫,兩隻喜鵲站在梅花枝上,梅花燦爛綻放,這是取“喜上梅梢”的吉祥意思。
櫃子上麵是兩層玻璃小門,透過玻璃看去,裡麵的碗、盤整整齊齊放在那裡。這是一個上世紀的古老實木廚櫃。
廚櫃的旁邊,有一口瓷水缸,上麵蓋著一個高粱秸編成的蓋子。林辰揭開蓋子,裡麵是空的。想當年,這裡的水應該是滿的吧,當時沒有自來水,不知道這間屋子的主人到哪裡去挑水喝。
水缸旁邊是一個鐵製臉盆架,已經鏽跡斑斑,臉盆保存的倒還好,隻有幾處掉漆了,臉盆上還印著大大的“喜”字。
兩間裡屋的門都虛掩著,林辰推開東邊的門,這是一間臥室,土炕上鋪著炕席,迎麵桌子上擺著一台老式座鐘,鐘擺已經停了。
座鐘上麵的玻璃罩上,畫的是東方日出韶山衝,旁邊的煤油燈擦得鋥亮,桌子上還攤開一本小人書《三國演義》。
桌子上方的牆壁上,貼了兩張獎狀,一張的內容是:洪智慧同學在本學期中德智體全麵發展,特授予三好學生稱號。
另一張內容是:張桂梅同誌在大山鄉醫院工作期間救死扶傷,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特發此狀,以資鼓勵。
在獎狀下麵,有一個相框,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子,對著林辰甜甜地笑著。
林辰凝視很久,又轉身推開西邊臥室的門,迎麵牆上,由左至右,依次貼著十幅八k紙那麼大的圖畫。這都是黑白鉛筆素描畫,看得出畫畫人有幾分功底。
第一副:天降大雪,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小男孩,坐在拖拉機上,前麵是一列正在冒煙準備發車的火車。女人回頭向後望去,後麵一輛拖拉機上,一個青年農民正向她喊著什麼。
第二副:女人和小孩子坐在青年農民的拖拉機上,拖拉機正駛進一處大院,幾個人站在院子門口翹首以盼,院子門口的牌子上寫著:大山鄉衛生院。
第三副:女人穿著白大褂,帶著口罩,正在無影燈下做手術,她露出堅毅的眼神。
第四副:女人摘下了口罩,雙手抱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女人用慈祥的目光凝視著嬰兒,滿臉喜悅。一邊病床上的產婦露出了笑容。
第五副:一個老婆婆雙手緊握著女人的手,她們倆的臉上全是笑容。旁邊還有一個青年人,麵帶微笑,抱著剛出生的嬰兒。
第六副:女人和小孩子坐在拖拉機上,駛出大山鄉衛生院,醫生和群眾向她揮手告彆。
第七副:拖拉機在一處陡坡上側翻了,青年農民抱著小孩子,看向陡坡下方。這張圖畫上沒有女人。
第八副:幾個農民抬著一副擔架快速奔跑,擔架上躺的是那個女人,她身上沾滿了鮮血,兩眼緊閉。
第九副:掛著“手術室”木牌的平房門口,農民們聚集在這裡焦急地等待著,他們身上都披著厚厚的雪。
第十副:女人閉著眼睛,躺在床上,周圍的人都低頭向她鞠躬。
林辰的視線又稍稍向上抬了一下,在這十副圖畫上麵,還有一張,是女人的正麵半身畫像,她穿著白大褂,掛著聽診器,甜甜地笑著,四周劃出一些射線,如同太陽的光芒。
圖畫中的女人就是張桂梅,是北海省農科院院長洪智慧的母親。她從省城醫院來到當時的大山鄉,就住在這座小屋裡。她帶著幼小的洪智慧,自己挑水、生火、劈材、做飯,克服了種種艱難,一心靠在婦產科工作,幫助大山鄉人民生下一個又一個健康的寶寶。
除了這十一副畫以外,牆上還掛著許多作文、詩歌,都是以悼念張桂梅醫生為主題的。
有一張已經掉在地上,林辰彎腰撿起來,上麵是用稚嫩的筆跡寫出的一首詩。
征文:張醫生,你在哪裡
沿著長長的山路,
尋找張醫生的足跡。
張醫生,你在哪裡,你在哪裡?
山路說“昨天,她曾路過這裡,
抱著生病的孩子,
冒著蒙蒙的細雨。
瞧,那泥濘路上的腳窩,
就是她留下的足跡。”
......
林辰默默讀完,又把它掛到牆上空白的地方。
宋大興在一旁說:“曆任院長退休前,交接工作時,都要交接這把鑰匙,並且口頭交待大山鎮衛生院代代相傳的一條規定,這三間房子不能拆,這個屋子永遠保持原貌。”
“已經很多年沒有人來參觀了,就是再沒有人來看,我們也要好好保持著。”
林辰看了許久,一股說不出的東西從心底湧了上來。
林辰明白了,為什麼大山鎮人民要在她遇難的石坡上刻上最真誠的懷念之詞,就像課本裡說的,有些人去世了,但她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林辰又轉身回到東邊臥室,向張桂梅的相片深深鞠了一個躬。
【作者題外話】:今日四更。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