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廳黨委書記許嘉接連收到三份申請獲取情報的文件,許嘉微微皺眉,手裡的串珠轉動起來。情報這種事情自然是越細致越好,但是日本方麵的情報本身就需要各種收集。必須增加相關情報人員數量不可。
想了片刻,許嘉放下手串,寫起了報告,“近期針對日本的情報收集需求在持續擴大,需要在日本、朝鮮、琉球增加情報站……請求增加人員培訓費用。”
何銳收到這份報告已經是第二天,許嘉解決問題的方法感覺讓何銳頗為滿意,組建培訓看起來是最笨蛋的做法,若是能良好運行教育模式,這就是最有效的辦法。
看完了報告內容,何銳本想對許嘉提供的課程安排提出要求,最後還是打了個電話,讓許嘉換上下鄉的裝備,過來一趟。
等許嘉急急忙忙的趕到何銳這裡,就見何銳也已經做好了準備。外麵的車輛已經備好,何銳等車子開動,就問道:“關於總動員的課程學完了麼?”
許嘉微微搖頭,“報告主席,現在太多事情都交給了統計廳,我們的人員數量不夠,人員的實力也不夠,需要更多優秀的同誌加入。”
何銳在所有部門聽到的都是一樣的話,也就沒回答這個問題,“總動員的曆史發展,這部分總是學完了吧?”
“是的。”許嘉答道,心中頗為感歎。即便是這樣一部分看著隻是講述曆史的內容部分,也已經有著巨大的信息含量。18世紀末,法國在抗擊歐洲乾涉軍的戰爭中,進行了具有徹底意義的全國總動員,開創國家總動員製度之先河。之後的工業國國戰中大多都采取了總動員體係。
何銳繼續問道:“我們針對外交部的安排執行的如何了?雙11啊……時間不等人!”
在何銳身邊工作就是這麼高強度,許嘉倒是習慣了。因為何銳絕不會抄著手命令彆人,遇到問題的時候,何銳就會親自上。所以許嘉問道:“主席,雙11是指兩天前麼?”
兩天前是11月11日,許嘉當然不知道在另一個時空的何銳,往往在這天網絡購物。許嘉知道的是,從1914年7月28日開始,1918年11月11日結束,曆時四年的歐洲大戰結束了。
在歐洲大戰中,歐洲列強們都采取了總動員。至於其動員強度,就得等戰爭結束之後派人去調查和學習。
之所以想對外交部下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通過外交部的人員派遣工作,收集關於總動員的情報。而陸征祥這家夥此時正在努力建設一個他想象中的出色外交部,所以統計廳以何銳的名義給陸征祥寫信,被陸征祥當做何銳想推薦人進入外交部,中間搞出了些讓情報廳頗為尷尬的事情。
情報廳已經大概討論出了一個結果,許嘉見何銳對‘雙11’的提出隻是笑了笑,就說道:“主席,我們想請你去見陸征祥一次。如果那家夥還是不行,我們就想辦法弄掉他,看看新上來的外交部長會不會聽話。”
何銳心中比較滿意,問道:“時間安排了麼?是我去京城,還是請陸征祥到我們這裡來,或者是兩邊都去某個所在?”
許嘉立刻答道:“我們很想請陸征祥來奉天……哦,來沈陽。然而這不合規矩吧?”
何銳也沒想好怎麼做。許嘉不想何銳再跑去京城,何銳也不想。尤其是在當下國際局勢變化很快,定然會引發國內的變化,何銳也沒辦法判斷北洋那邊會發生什麼。
最終何銳決定還是不去京城,對許嘉說道:“我會寫信給段總長,就說我們對於接下來的和會有建議。”
這麼說,就意味著何銳本人想讓陸征祥到沈陽。許嘉也很認同,於是換了個話題,“主席,對日本方麵成立的特彆機構,現在需要擴大人手。”
“對日本的情報工作,更多的是對於其港口物流調查做安排。”何銳直接給了建議。
許嘉有些不解,“主席,日本的生產也很重要。”
何銳點點頭,“你說的沒錯。不過我們針對日本的安排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戰爭。不管日本國內生產了多少產品,也不管日本國內怎麼使用這些產品。能夠用在我們身上的日本裝備必然要通過航運進行運輸。我認為搞清楚了港口物流,就能夠滿足咱們的需要。”
“原來是這樣……”許嘉理解了何銳的想法,卻發現自己完全想不通怎麼解決港口監視。
何銳輕笑一聲,“好幾種方法,可以齊頭並進。第一種自然是與日本國內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合作,我們願意支持他們的鬥爭,也期待他們的成功。但是想讓日本方麵的革命者理解我們的目標,這需要非常出色的同誌。有這樣的人才麼?”
許嘉拿出筆記本記錄下來,才答道:“我會安排。”
“另外,就是與試圖光複朝鮮的朝鮮義士合作。在碼頭這樣重體力勞動上,日本更傾向於使用朝鮮勞工。這也是我們的機會。其他的方法現階段隻怕暫時沒有,我們千萬不要試圖收買港口的人,那就太容易打草驚蛇。”
許嘉聽到這裡連連點頭,“正是如此。”
兩人說著聊著,車子行駛到了幾十公裡外的一處所在。何銳與許嘉都穿著能下地的衣服,麵前的景象十分宏大,兩人都參加過山門水庫的修建,麵前的所在則是規模遠遠高過山門水庫的巨大工地。
何銳前來,工地負責人立刻趕來迎接。何銳看著這位年輕的負責人神態舉止頗為拘謹,笑道:“我來這裡是看看同誌們的工作,也來參加一下工作,可不是來挑刺的。”
年輕的同誌連忙答道:“請主席隨我來,我來介紹工地情況。”
許嘉跟隨著何銳順著修好的簡易道路向上走,有過山門水庫的經驗後,許嘉對水庫有了不少概念,相當一部分水庫利用山區地形構建。
何銳此行的目的自然是看看這座提供了能夠灌溉百萬畝良田的水庫,這也是一五計劃裡麵的大型工程。同時,何銳也是為了了解修建水庫的人力動員狀況。
對於國家了解的越多,許嘉就越是明白國家領導者們要做什麼。人力投放就是國家領導者必須關注的內容。而人力投放又牽扯到各種基層建設,各個行政村能征集多少人,其中有多少人可以進行整個東北的行動,多少人隻能在本縣行動,多少人隻在本村和本村所屬的鎮子行動。
三年前,許嘉跟隨何銳的時候,對於這些的了解還模模糊糊。現在總算能夠理解到這些,順著坡道一路向上,很快就看到了工地上大量的人員。隻是幾眼看過去,就能確定已經投入工作的人員數量已經有四千人。至於沒看到的部分,投入的會更多。
年輕的負責人跟在何銳與許嘉身後,就見兩人一言不發的邊走邊看,竟然完全搞不清楚兩人的心思,反倒更是惴惴不安。
走了一陣,何銳停下腳步詢問起每日工作量,這才讓負責人安心下來。回答了幾個問題,就有人跑來報告突發的情況,何銳也沒有多留,讓負責人趕緊工作。
不多久,何銳就與許嘉分彆參加了挑土的小隊。許嘉遠遠看著何銳乾的起勁,而且不時與身邊的人有說有笑。心中著實佩服。倒不是許嘉看不起人,而是做不到何銳那般自然而然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