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斯大林總書記本想召開一次討論《太平洋憲章》的會議,卻被歐洲最新的局勢變化打斷了。英國國內有不少期待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在英國政府任職。英德兩國之間開始的談判消息讓這些共產主義者們非常憤怒,認為蘇聯代表人類未來的那批英國知識分子就將消息傳遞給了蘇共。
蘇共早就習慣了突然接到這些自帶乾糧的共產主義者提供的情報,以至於斯大林最初還不太敢相信這個情報。根據蘇聯情報部門的分析,發出情報的這個渠道,也曾經發出過非常詳細的關於德國在5月15日進攻蘇聯的情報,連德軍的基本編製與指揮官名單都一並提供了。
這個情報並非個例,好幾個蘇聯非常相信的情報來源提供了同樣的內容。互相印證下,蘇共情報部門認為這個情報的可信度非常高。
英國與德國秘密談判最新進程,雙方已經達成了很多共識。德國退出荷蘭、比利時、丹麥,那些能夠進攻英國的重要港口不會成為德國進攻英國的出發地,與之相對應的,英國雖然也要求解決波蘭問題,但是不再要求立刻解決。
與之相對應的,英國放開對德國的貿易封鎖,據說英國接受了德國的貿易清單,允許德國進口大量的橡膠,以及一定量的石油。
英國提出,當德國退出法國,讓法國完全獨立後,英國才能恢複與德國的外交關係。據說德國表示了同意,但是德國要在撤兵前與法國簽署新的和平友好條約。
在蘇共政治局會議上,蘇共政治局委員們對英德的妥協又是訝異,又是不屑。帝國主義國家合縱連橫是常態,但是麵對《太平洋憲章》,英國與法西斯的和解著實算得上是一個經典案例。
此時,秘書又給委員們分發了新的文件。這些文件上的內容是還不能確信,或者是英德還沒能達成共識的內容。第一條內容就讓蘇共委員們感到了驚訝。英國居然要求德國不得主動進攻蘇聯,一旦德國主動進攻蘇聯,英國就會與蘇聯結成反德同盟。
英蘇關係並不好,早在已故的前首相張伯倫在任時期,英國就製定了一個名叫“大雷雨”的軍事計劃。英國認為蘇聯很可能抵擋不住德國的進攻,為了不讓德國拿到蘇聯巴庫地區的油田,英國在中東等英國殖民地布置了轟炸機編隊,準備隨時摧毀蘇聯的巴庫油田。
英國國內有大量親蘇的人士,這個計劃泄露給了蘇聯。蘇聯得到的不僅是消息,還包括了這個計劃的拍攝版。計劃的目的,以及執行方案被蘇聯完整掌握。蘇共中不少人知道這件事,卻沒想到英國居然會要求德國不得主動進攻蘇聯。
米高揚突然開口說道:“。我認為英國的要求足以證明,蘇聯已經是維護歐洲和平的關鍵力量。在斯大林總書記領導下,英國不得不非常尊重蘇聯”
蘇共委員們都很清楚米高揚拍馬屁的功力,米高揚不會假惺惺的拍馬屁,他每次都會比較實事求是的稱讚蘇聯獲得的成就,再稱讚斯大林總書記的英明領導。同樣是拍馬屁,米高揚就拍的很有格局。有米高揚同誌珠玉在前,其他委員怎肯落後,不管水平高低,齊聲稱頌斯大林總書記的英明領導。
麵對如潮諛詞,斯大林總書記不屑之餘又覺得挺爽。這種表態是有必要的,但斯大林總書記在意的還是國家大事,他手一揮,同誌們立刻安靜下來。斯大林總書記說道:“同誌們。如果這些情報是真的,德國很可能有進攻蘇聯的打算。對於此事,我們必須謹慎對待。除了要加快築壘地區的建設之外,紅軍也不能給德國開戰的借口。”
這話完全符合蘇共委員們的想法。西歐戰役中,馬奇諾防線完全沒用,野戰防禦體係在德軍銳利的進攻下宛若虛設。雖然圖哈切夫斯基提出的進攻型紅軍的確過於紙上談兵,超出了蘇聯現在的工業實力,但是整體思路倒也沒錯。
此時,斯大林總書記隻是讓圖哈切夫斯基靠邊站的處理方式又得到了眾人的讚賞。俄國傳統鬥爭是很殘酷的,一旦失勢就可能小命不保。從斯大林上台後,就堅持了不殺人的底線。現在,圖哈切夫斯基的理念被認為有一定的正確性,圖哈切夫斯基本人也隻是靠邊站,紅軍在進攻方麵的發展並沒有被打斷。
現階段,蘇聯紅軍的建設思路變成了在國土的大城市構建築壘地區,同時配備大量的裝甲部隊,機動力量依托堅固的築壘地區作戰,這樣的思路得到了高度認同。
蘇共委員們普遍認為,隻要等到第三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紅軍就可以處於國土防禦戰爭的不敗之地。而英國對德國提出的要求,足以證明英國對於蘇聯的重視。
會議討論了現在的歐洲局勢,蘇共委員們普遍認為英國現階段並不會與中國開戰,而且表達了對德國會不會退出法國的懷疑。法國現在已經是一條死狗了,即便德國退出法國,法國最少還得10年時間才能擁有抵擋住德軍進攻的能力。
一旦德國退出法國之後,新的法國政府就有了完整主權,自由法國政府則失去合法性與號召力。英國不僅通過外交手段拆掉了中國利用法國的抓手,還能與法國一起維護殖民統治。這對於英國來說有巨大好處,法國不得不加入對抗中國的陣營,也降低了法國報複德國的可能。而德國不進攻蘇聯,但是德國一定會提防蘇聯,守住西歐資本主義的東方門戶。低效蘇聯對外的影響力。
美國很想挑動歐洲內戰,為美國牟利。一旦歐洲大陸再次形成均勢,美國介入歐洲的機會也消失了。英國再與美國談判,就不用受到美國的要挾。
整體分析下來,英國依舊能夠靠著自己的手段在世界搞平衡,彰顯了英國的實力。
至於中國會不會按照《太平洋憲章》對法西斯主義和殖民主義宣戰,蘇共中央都認為不可能。歐洲上層對何銳有很高的評價,蘇聯上層同樣認同何銳的能力。但是蘇聯上層認為何銳是一個非常懂得審時度勢的領導人,是一個精明的現實主義者。所以蘇共中央認為何銳不會選擇對整個歐美開戰。
蘇共中央最終的決定以拖待變。不僅觀望歐洲局勢的變化,更要等待蘇聯發展的質變。
在英國,在德國,都有數量不算多的社會主義者們認為中國才代表世界的未來。英德談判的消息被這些人送到了中國,中國情報機構將分析後情報送到了中央委員會。
如果《太平洋憲章》不是何銳提出的,提出的同誌必然遭受到巨大的壓力。如果隻是從結果來看,太平洋憲章刺激到了德國為代表的法西斯,以及英國為代表的殖民主義。現在兩者開始接近談判,很快就可能組建起一個新的聯盟。
英國這根攪屎棍非常精通大陸平衡政策,按照英國的思路,法國現在非常虛弱,英國利用德國牽製蘇聯,又利用法國牽製德國,同樣還反過來利用蘇聯牽製德國,用德國平衡法國。在這個平衡上,組建了反解放的帝國主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