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何銳向程若凡示意,讓他繼續說下去。程若凡則繼續問道:“除了英國之外,包括蘇聯在內的歐洲各國並不想讓美國的勢力滲透進歐洲大6。美國的工業產能完全壓倒了整個歐洲。從地緣政治角度,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應該不會這麼積極的選擇與美國合作。但是德國選擇了與美國合作,地緣政治的目的在哪裡?”
“若凡覺得德國從地緣政治角度,應該與誰合作?”何銳問。
程若凡毫不遲疑的答道:“德國最好的合作對象自然是我們中國。不過我們絕不會與納粹德國合作,那麼德國的合作對象也應該是法國。此時與美國合作,怎麼看都不該是希特勒的長久之計。”
何銳看向了徐乘風,“乘風怎麼看?”
徐乘風答道:“我讚同希特勒與美國合作是短期選擇的看法,德國現在最大的地緣對手是蘇聯。難道德國要對蘇聯開戰?”
聽到這裡,鐘義府忍不住說道:“我認為德國沒有主動與蘇聯開戰的打算。希特勒這個人的根本立場隻有1個,就是建立所謂的千年帝國。現階段與蘇聯開戰,並不符合希特勒的戰略需求。德國釋放這樣的善意,目的有可能是恐嚇蘇聯麼?”
程若凡笑道:“恐嚇蘇聯?這個合作現階段還是秘密。”
鐘義府並不認同,當即反駁道:“那是若凡你不怎麼和其他國家的革命者接觸。蘇聯現在獲得英國情報的效率,比英國的政府更快更準確。非常多的歐洲進步人士都認為,蘇聯才是歐洲未來的社會製度。這個消息既然瞞不了我們,也1定瞞不了蘇聯。”
程若凡繼續堅持自己的看法,“我還是認為希特勒的這個選擇缺乏合理解釋。德國肯定不知道咱們的研發進度,所以沒理由這麼急衝衝的與英美合作。”
討論到這裡,1般來說,都該由何銳做分析了。但不等同誌們詢問何銳,胡秀山再次開口說道:“如果德國的目的是為了中斷美蘇合作的可能呢?”
這下1眾軍委委員們都皺起了眉頭。連徐乘風都覺得胡秀山這頗具衝擊性的看法有點太激進。現在所謂的同盟國就差公開表示反共,美國怎麼看都不可能真正與蘇聯合作。
胡秀山則繼續解釋道:“美蘇同盟,就可以瓜分歐洲。美國隻有拿出這樣的籌碼,才能說服蘇聯站在美國那邊。如果真的出現了美蘇同盟,我們真的能夠下定決心進攻蘇聯麼?”
此言1出,會議室內沉默了。胡秀山的解釋可比他最初提出的觀點更有衝擊力。中國現在已經是無所畏懼的狀態,既然已經與世界主要工業國都處於戰爭狀態,那就繼續打下去。
可中國能走到現在,地緣政治的支柱之1,就是中蘇的戰略互信。即便美國同盟,中國也未必能夠立刻改變與蘇聯的關係。胡秀山的解釋的確戳到了中國的戰略命門上。
胡秀山看大家不反對,再次補充道:“美蘇同盟瓜分歐洲,西歐得到了美國的保護,反抗未必很大。中歐與東歐被蘇聯劃為勢力範圍,我們以什麼理由對蘇聯開戰?
而且從我們的戰略角度來說,如果我們解放了全部的亞洲與非洲的殖民地。同時也與南美國家維持良好的外交關係。難道我們真的不能接受麼?我認為我們可以接受。
蘇聯也沒有非得與我們開戰的必要性,1旦獲得了東歐與中歐,蘇聯立刻作為中間人,調解我們與美國的矛盾,我們該怎麼辦?
還有1種可能,蘇聯得到了中歐與東歐之後,立刻跳反,不再支持美國。那時候我們真的要與蘇聯開戰麼?”
這些設想都是非常務實的內容。中國的目的是打倒世界殖民主義,而不是消滅歐洲各國。1旦美蘇合作,兩國的實力真的給了中國很大壓力。
徐乘風思考1陣後才問道:“希特勒不希望看到美蘇合作,所以要與美國構建更親密的關係。這個解釋也不太合理。”
程若凡卻拍了下桌子,“如果德國的目的是等著蘇聯主動進攻德國呢?隻要蘇聯主動進攻德國,美國就隻能向蘇聯宣戰。大家要理解歐洲人的看法,在歐洲人眼中,蘇聯也是那個對領土貪得無厭的俄國。更不用說,蘇聯已經通過與德國的合作再次完成了擴張。這就更坐實了蘇聯作為侵略者的形象。
美國民眾很容易就會相信這樣的宣傳。而且對於美國來說,能否真正控製西歐尚且是難以確定的未來。但是蘇聯奪取中歐與東歐,卻是非常容易就確信的未來。”
幾人談到這裡,都看向了何銳。何銳1直聽的很開心,至少同誌們已經能夠比較冷靜地分析很多事情,而不再是單純的靠感覺與情緒。
至於這個問題本身,何銳也不太確定未來的走向。因為蘇聯現階段的實力與曆史大不相同,曆史上蘇聯在1941年遭到德國主動進攻,損失了500萬軍隊,以及大量的國土與那些國土上的工農業。
便是如此,蘇聯已經積累起來的工業實力,以及英美在技術上以及管理技術上的支持,也讓蘇聯在1942年底,再次擁有了超過德國的軍事工業產能。加上蘇聯在殘酷的戰爭中學習戰爭,到了1943年,蘇聯已經擁有了能與德國對抗的6軍技戰術。經過1943年的消耗,德國才會在1944年蘇聯紅軍打擊下出現了崩潰的局麵。
而當下的蘇聯,不僅沒有遭到德國的主動進攻,還在與中國的合作中解決了蘇聯國內因為輕工業品從質量到數量都無法滿足蘇聯人民需求的巨大矛盾。這可讓蘇聯的實力比曆史上更強大很多。
所以何銳很難判斷是否會爆發蘇芬戰爭。理論上,現在的蘇聯完全沒有理由發動蘇芬戰爭,但是蘇聯這個國家的文化是真的不靠譜。何銳也沒辦法確定斯大林同誌會不會在各種壓力下對芬蘭下手。
至於美蘇合作,何銳同樣不太能確定。因為美國完全有可能因為獲得了西歐的領導權而得到滿足。這種時候,隻要蘇聯真的能夠幫助美國體麵的退出戰爭,美國搞不好就真的退出戰爭。
畢竟,這次世界人民解放運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摧毀美國。以美國的資源,熬過去20年,也有可能再次加入新的世界經濟體係。
不過這種可能性的基礎就在於,斯大林必須比曆史上更有智慧,羅斯福也需要比曆史上擁有更巨大的權力。如果兩人的表現沒有比曆史上更強,這種可能性很低。
但這些都是何銳的推演,看這同誌們目光灼灼的看過來,何銳就必須對現實的未來做出預言。何銳隻能說道:“蘇聯會不會主動進攻德國,我們真的沒辦法把握。也許會,也許不會。至少現在蘇聯從經濟角度,沒有主動進攻德國的需求。所以1旦出現戰爭,就意味著蘇聯的戰略比我們想象的更有侵略性。”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