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會使用歐洲的殖民模式,畢竟連歐洲自己都不願意這麼做。在中國離開歐洲之後,1定會選擇合作對象。參謀長,現階段法國無疑是中國最好的合作對象。但是整個歐洲,難道隻有法國才能與中國合作麼?這個合作對象為什麼不能是德國?”
曼施坦因也是有戰略眼光的人,此時雖然內心很亂,卻也直覺的認為賴歇瑙是站在很高的戰略層次上發表看法。所有曼施坦因有些艱難的開口說道:“司令官,請容許與暫時告退。”
賴歇瑙不認為曼施坦因能夠立刻全麵吸收這些知識與觀點,便同意了曼施坦因的請求。等曼施坦因離開後,賴歇瑙又獨自坐了片刻。因為他回想起自己與希特勒進行相當緊張討論的時候,希特勒那種仿佛受到傷害1樣的神色。
但希特勒畢竟是希特勒,最終希特勒還是接受了賴歇瑙的1部分看法。雖然理論上的確存在中國在蘇聯的亞洲部分武裝500萬蘇聯軍隊的可能性,但是這種事情做起來可不是那麼容易。
而且希特勒在戰略上的1些反應,也讓賴歇瑙對希特勒有了1些期待。雖然希特勒自己也是個歐洲中心論者,但是希特勒的確有能力在極其不情願的情緒下維持對非歐洲中心論的思考。
在這樣的思考下,希特勒認為,蘇聯作為大國,絕不肯屈居於其他大國之下。所以德國如果放棄了吞並蘇聯領土的打算,而是逼迫蘇聯承認無法戰勝德國,就有可能通過重創蘇聯,從而逼迫蘇聯保持中立的可能。
如果能完成這樣的戰略局麵,同盟國就可以形成德國與美國兩個戰略軸心,構成北大西洋的堡壘,與中國對抗。
德國的目的可不是與中國遠征軍拚個兩敗俱傷,而是以歐洲軸心的身份與中國締結有利的停戰協定。自此之後,通過與中國的合作成為歐洲的未來核心。如果這個戰略可以達成,第3帝國千年帝國的夢想就真的有可能實現。
所以,賴歇瑙與希特勒之間達成了短暫的共識。那就是必須摧毀西伯利亞大鐵路,為德國後續贏得充分的時間。希特勒這才同意將噴氣式戰鬥機調撥給德軍南方集團軍群。
很快,隨著噴氣式戰鬥機的投入,沒有得到新式戰鬥機補充的蘇聯南部方麵軍就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本就岌岌可危的製空權徹底喪失,雖然上百萬的蘇聯軍隊完全能夠頂著轟炸繼續作戰,但是損失開始明顯增加。
這樣的變化雖然沒有讓蘇聯紅軍總參謀部感到意外,但是南部方麵軍的電報雪片般飛來,不少電報的措辭極為不客氣。而且還有不少電報直接打給了克裡姆林宮,南部方麵軍直接向斯大林投訴空軍厚此薄彼造成的危害。
蘇聯紅軍空軍司令諾維科夫大將倒是能忍得住,因為忍不住也不行。蘇聯方麵已經緊急向中國空軍提出了願意接收中國現役裝備的請求,中國方麵也答應下來。
但是中國西部距離太平洋戰區最遠的地區有兩萬公裡,而且那邊的戰鬥機經過針對太平洋地區作戰的改裝,必須重新改裝回適應蘇聯地區作戰的設計。這就需要時間。
另外,蘇聯空軍也沒有完全適應中國戰鬥機,即便大量的戰鬥機運回到蘇聯,也得蘇聯空軍方麵進行1定時間的適應飛行。
所以諾維科夫大將隻能暫時將注意力放到對現有戰鬥機的使用之上。在會議上,諾維科夫大將詢問起中蘇共同對蘇聯現有戰鬥機的升級情況。
從軍工部門來的同誌遺憾的講述了當下的情況,“中國的發動機與我們現在的發動機完全不是同1種模式,中國的風洞試驗積累的全部數據,對改造我們的戰鬥機毫無用處。我們現階段是否同意蘇聯戰鬥機的改良,完全在中國的風洞群中完成?”
參加會議的人員都是業內專家,完全能聽懂這些講述。這個技術互通上的大麻煩,也不是沒有討論過。在蘇德戰爭爆發前,中國已經開戰了,大量新式飛機在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戰場上大大的展現出了實力。蘇聯方麵考察過中國空軍後,的確考慮引進中國戰鬥機技術。
在那個時候,蘇聯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蘇聯的空軍沒辦法簡單的借鑒中國技術。而蘇聯的國家定位與政治理念沒辦法讓蘇聯采用中國的技術體係,雙方的空軍技術差距極大,如果不讓蘇聯空軍完全采用中國的技術體係,蘇聯就沒辦法真正借鑒中國技術。
軍工部門的同誌說的更直白,“如果我們繼續采用升級的模式,短期內隻能依靠中國的風洞群以及設計體係,我們戰鬥機的所有數據都將被中國了解。這件事,請求上級部門做出決定。”
空軍司令諾維科夫大將倒是沒有覺得棘手,這件事他也做不了主,必須由克裡姆林宮決定。而且諾維科夫大將覺得這件事隻怕要在蘇聯政治局裡麵爭論好1陣,所以短期內蘇聯空軍倒是不用為這些事情分神。
會議立刻進入了下1個議題,諾維科夫大將問道:“對於中國空軍作戰係統的學習,進展如何?”
看得出,這個問題的確點到了當下空軍高層的興奮點上,他們的神色激動又遲疑。諾維科夫大將努力打消同誌們的顧慮,“說出來問題,我們才能解決問題。”
負責此事的中將立刻請已經被暫時任命為小組組長的列彆捷夫院士前來彙報。此時的列彆捷夫院士與小組內的其他科學家1樣,都穿上了蘇聯紅軍的軍服。當這些科學家被克格勃帶走的時候,是被告知他們被征召入5了。克格勃沒有騙人,這些科學家們根據身份與專業性,分彆被授予了中校或者上校的軍階。
列彆捷夫上校麵對1眾空軍將官,難免的激動起來。但是列彆捷夫上校畢竟當過大學講師,當他將這些將官們代入學生的角色後,心情立刻就輕鬆起來,講述也變得順暢許多,“經過幾天的學習,我們已經能夠操作電子計算機。而且我們也根據電子計算機的原理,對我們已經完成的數據操作得出的結果,發動計算中心進行了重新運算。到現在為止,計算結果相符合。”
蘇聯空軍將官們聽得很認真,而且大家都因為列彆捷夫沒有對專業內容進行1番講述而感到鬆了口氣。現在是戰爭期間,除了派去學習的那些軍官之外,蘇聯空軍乃至於蘇聯紅軍上層,沒人想去浪費時間學習突然出現的新技術。
在前來做報告之前,列彆捷夫也接受了軍隊政委的指點,明白了現在軍隊需要什麼。他繼續講述起如何更有效運用電子計算機的需求,“工作組經過詳細討論後認為,我們必須向中國購買計算機所需要的外設。就是存儲器,顯示器,甚至是鍵盤。”
聽到這些要求,空軍司令諾維科夫倒是不怎麼擔心。現階段中國允許蘇聯掛賬3年,多購這麼1點東西根本不是問題。他在意的是這位科學家會不會認為必須大量購買中國電子管計算機。
就在諾維科夫大將差點想提問的時候,就聽列彆捷夫說道:“現階段,我們的電子管生產能力,完全可以用國產的電子管滿足需求。現階段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從中國買到什麼樣規模的電子管計算機。電子管計算機規模越大,計算能力越強。同樣也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在這方麵,我們還是新手。我們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小型電子計算機的設計與生產……”
“多長時間!”空軍司令諾維科夫大將打斷了列彆捷夫的講述。
“1周內可以拿出每秒運算500次以上的電子計算機。”列彆捷夫有自信的答道。說到這裡,列彆捷夫忍不住解釋道:“中國電子管計算機的設計思路,我們已經學會了。如果不考慮時間的話,我們可以通過不斷試驗,發展起蘇聯的計算機。”
聽到這話,1眾空軍將官們都鬆了口氣。他們擔心的是中國藏私,不告訴蘇聯電子管計算機的基本原理。現在列彆捷夫上校的報告與其他參加學習的軍官的報告1樣,想來蘇聯的確掌握了生產計算機的基本原理。而且科學家與軍官的報告內容在蘇聯電子管完全能夠替代中國產電子管的結論也1樣,蘇聯電子管完全可以替代中國電子管。空軍將官們覺得不用擔心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