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銳倒是沒想這麼多,他很欣賞蘇聯方麵的界限感。對於俄羅斯民族來說,最大問題就是太年輕,界限感很差。要麼就是穿1條褲子,要麼就是敵對。這或許是因為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太苛刻,災難又總是毀滅性的。
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在中國來說是1種修辭,1種意境。在俄羅斯則是每年的現實。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俄羅斯的文化當然會發展成最有利於在這樣的物理環境下生存下去的形態。因為俄羅斯沒辦法長期維持某個曖昧拉扯的狀態,就如在旅人在冰雪風暴中見到1間小屋,小屋的主人若是與屋外的人搞拉扯,最大可能是在拉扯的過程中,旅人就會被凍死。
“組織1000架戰鬥機作戰規模的模型,給他們。”何銳答道。
看得出,同誌們的神色都有些抵觸,卻沒人表達反對。因為蘇聯的要求是合理的。1次大規模的戰役中,的確需要維持1000架戰鬥機的調度。
不過在這個地球上,能夠對1000架戰鬥機進行有效的調度,已經是1隻手就能數過來的強國。有人看向負責總後的胡秀山,希望胡秀山能發言。
胡秀山平素裡少言寡語,此時更是沒有發言的打算。但何銳覺得同誌們的確有些緊張,也不能不安撫大家的情緒,就對胡秀山說道:“秀山同誌,你來給大家說兩句。”
胡秀山這才開口解釋道:“我們進行過實際測試,指揮1000架戰鬥機的係統基本就是未來噴氣式戰鬥機作戰的極限。為了能夠提高作戰效率,指揮體係的信息傳輸需要來自不同的數據鏈。蘇聯即便拿到了現在的指揮係統,也沒辦法達成我們當下的理解。這樣的幫助不可能對我們造成威脅。”
如果胡秀山是從我方有能力對付蘇聯的角度去分析,同誌們肯定會有顧慮。贏得戰爭的最大因素之1就是規模,就如軍委評估蘇德戰爭的時候,都傾向於蘇聯會贏。原因很簡單,德國當下雖然直接控製的地區與人口超過了蘇聯,但是德國能夠動員出的戰鬥力數量比不上蘇聯。
按照數據分析,即便是損失了超過300萬精銳部隊的蘇聯,現階段依舊靠動員而組建起數量達到1200萬的新部隊。現在蘇聯缺乏的是時間,以及擴大軍工生產的技術能力。隻要讓蘇聯扛過德國的這1波進攻,蘇聯最危險的時間就結束了。
胡秀山明確指出,未來大型戰役的空戰規模也就是1千,而不是如現在這樣,動輒幾千甚至是上萬架螺旋槳戰鬥機持續作戰。中國在數量上相對蘇聯有絕對優勢,未來戰爭又是拚技術,很自然的讓同誌們安下心來。
這個問題被輕鬆結束,大家接下來談論起援助的內容。到現在為止,中國已經提供了3萬名專家、工程師、技師。根據反饋來看,蘇聯的經濟模式非常適合戰爭。雖然中國的工業模式的確與蘇聯模式起了衝突,不過中國方麵開始調整,不再強行幫助蘇聯的生產模式變成中國的樣子。而是按照蘇聯的真正需求,向蘇聯提供技術援助。
談到這個問題,李潤石的發言就多了起來。因為李潤石正在研究中國經濟模式,也借著援助蘇聯的機會,開始更細致具體的研究蘇聯的經濟模式。有了調查就有發言權,李潤石的發言得到了軍委同誌們的極大重視。
蘇德戰爭開始前,蘇聯總人口超過兩億,俄國大地上1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92.5公斤,肉類2.1公斤。對於剛剛從饑餓中走來的蘇聯人民來說,確實是1個偉大的奇跡。
戰爭爆發到現在,全蘇聯百分之45%的人口,共8560萬人已經生活在敵占區,其中超過5600萬是農業人口。更為致命的是蘇聯喪失了38%的糧食產地,大量的收割機、拖拉機的損失讓本就因為戰爭人力緊缺的農業雪上加霜。
不過蘇聯當下有中國的支援,如果不是蘇聯對中國的忌憚,現階段蘇聯能夠獲得基本滿足人民需求的糧食。
除了糧食危機,東線戰場這個史無前例的人力黑洞更是給已經千瘡百孔的蘇聯造成了人力危機。蘇軍在遭受重創後重建了千萬人規模的軍隊,作為代價,服務於蘇聯各工業產業鏈生產的蘇聯的國民經濟部門僅剩1840萬職工(戰前的1940年超過3400萬),其中而且其中女性占超過50%,另外還有大量的老年人,殘疾人,青少年和兒童也被迫加入到生產之中。
為了適應戰時生產指標,所有的工廠負責人有權要求工人每天無條件加班1-3小時,向工人發放的補償也被以所謂的“特彆存款”為由被凍結。這個世界上最遼闊的國家,在1942年德國法西斯的猛攻之下,在糧食和人力上已經不容樂觀。
為了適應史無前例的戰爭,蘇聯這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也進行了人類曆史上史無前例的戰爭動員。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隻有56%為居民消費,軍費開支卻高達44%。蘇聯民用工業被儘最大程度地壓低。現階段民用工業品的進口以及庫存還能支持最多8個月。
根據中國的數據判斷,蘇聯在8個月之後,商品總流通量將下降超過60%,貨幣流通量卻將增長為戰前的280%,大幅度的通貨膨脹給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困難。這與中國隻是將稅收提升到30%,就讓經濟極為旺盛,並且在戰場上處於明顯優勢的局麵形成了鮮明對比。
聽李潤石介紹到這裡,軍委同誌們都很訝異。有人問道:“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反倒要支持蘇聯的經濟模式,而不是通過改變蘇聯的生產組織模式,來提升蘇聯的產能?”
李潤石覺得軍委的同誌們未免有點想當然,便解釋起來。蘇聯的經濟模式是命令式的模式,國家投錢搞工業建設,建設的目標是各個企業生產出國家規定的品質與數量的工業品。
中國的模式並非完全的蘇聯指令性模式,也不是歐美那種產業競爭模式。中國模式是國家通過產業政策來推動產業發展的模式。因為中國的不同產業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導致中國的發展呈現出看似混合製的模式。
“同誌們,這是1種表現的感覺。事實上,我們的產業發展核心始終是1致的,就是以建成獨立自主的世界先進水平為目標。中國的航空業1直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所有航空業就呈現出強烈的國家主導產業發展,通過資本運營手段,完善航空業產業鏈的模式。
而中國的機械行業,因為缺乏積累,對於各種產業需求的應對能力不足。但是我們在經濟測量,精細控製,材料方麵水平獲得了突破,成為世界第1。所以,我們就以引進與消化結合兩條腿走路的模式。
我們當年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元不是世界貨幣,所以才出現必須與法國法郎這個世界貨幣合作的局麵。導致了看似中國好像什麼都需要歐洲才能獲得完整價值的表象。
現階段,我們的貨幣終於成為了世界貨幣。於是我們的經濟模式又發生了巨大改變。”
李潤石說完,喘口氣,同時觀察軍委同誌們的反應。看到大家基本都理解了問題,李潤石才繼續介紹,“蘇聯的經濟模式,與我們的產業模式大不相同。蘇聯儘力壓製冗餘與過快的變化。我們的模式強加給蘇聯,隻會導致蘇聯的混亂。戰爭中意外越少,勝利越高。蘇聯的模式非常有利於蘇聯以蘇聯的模式獲勝。”
何銳討論戰爭,總是從經濟入手。軍委的同誌們覺得李潤石越來越像何銳了。對於當下的局麵,大家覺得得讓李潤石說明白。好幾個人舉手,準備提問。李潤石也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他必須展現出自己的格局與能力不能比何銳差的現實。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