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斯大林的擔心很快就變成了現實。戰爭轉眼就進入到了2月。蘇聯十分犀利的反攻進行到眼見就要贏得戰爭的階段後就怎麼都推進不下去。
德米楊斯克的12萬德軍深陷包圍,依舊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靠著空投與堅強的戰鬥意誌抗住了兩倍於己方的蘇聯紅軍圍攻。
勒熱夫地區,莫德爾上將指揮第9集團軍開始對切入防線的蘇聯紅軍進行反向切斷。
德國第4集團軍此時被蘇聯紅軍切成兩塊,包圍圈外的第4集團軍司令下令德軍部隊挖雪前進,靠人力為營救包圍圈內的第4集團軍部隊打通道路。
在南部,賴歇瑙元帥很清楚蘇聯紅軍奪回斯大林格勒的決心。雖然參謀長曼施坦因已經前去指揮第16集團軍,賴歇瑙元帥依舊靠自己的指揮能力與南方集團軍群的參謀部努力,嘗試利用蘇聯紅軍的目的,儘可能給與蘇聯紅軍重大殺傷。
德軍執行了希特勒就地抵抗絕不退卻的命令,終於抗住了戰線,並沒有出現類似拿破侖那種兵敗如山倒的局麵,但希特勒的日子也不好過。在德國高層內,尤其是總參謀部那票人中,很多人並不支持持久戰。
讓希特勒最近感覺非常不開心的就是他被迫仔細研讀李潤石寫的《論持久戰》。
最初看《論持久戰》的時候,希特勒並不認為李潤石有著必須關注的能力。
在過去20年中,希特勒1直對何銳抱持著有些複雜的情緒。何銳打日本,打英國,利用法國,拉攏蘇聯,與美國抱持著非常精準的距離。這是希特勒1直期待做而沒能力去做的事情。在希特勒看來,何銳是非常優秀的領導者,希特勒自己都不敢說自己比何銳強。
等讀完第1遍《論持久戰》,希特勒驚愕之餘,又調閱了德國方麵給李潤石做的檔案。直到確定研究蘇聯1直都不是李潤石的工作重點後,希特勒不得不再次研究《論持久戰》。
希特勒對於蘇德研究的很深,所以《論持久戰》中闡述的種種方法論讓希特勒看的心驚肉跳。李潤石的每1種應對方法甚至不是針對蘇德兩國,而是基於李潤石的戰略思考能力。所以李潤石的看法格外有指導性。連希特勒都通過研究《論持久戰》,從中獲得了不少新的思路。
李潤石在《論持久戰》中體現出的戰略能力絲毫不亞於何銳。這讓希特勒發現,中國率先完成了製度延續的準備,即便何銳死去,中國領導層依舊可以維持高水平的戰略能力。連重大意外都不能打斷中國現在的步調,希特勒對於未來的感受開始摻雜進了1些不安。
在這樣的情緒下,希特勒對於德國上層中的悲觀情緒非常抵觸,但希特勒卻也拿這些人沒辦法。之前大規模更換指揮官,已經讓希特勒與總參謀部的關係變得十分糟糕。現在指揮蘇德戰爭的1眾將帥都是希特勒認同的人,希特勒不能對這些人再下重手。
先不談那幫失敗主義者,就算是希特勒現在重用的這批將帥也不讓希特勒省心。莫德爾上將因為反對希特勒的作戰安排,直接從前線飛到東普魯士的“狼穴”指揮所,與希特勒直接發生了頂撞。莫德爾甚至懶得聽希特勒的解釋,直接問道:“元首,前線指揮官到底是你還是我?”
希特勒被逼無奈,隻能說了幾句“你要為你的決定負全責”之類找回場麵的話,便將指揮權全部交給了莫德爾。
曼施坦因雖然讓希特勒很放心,但曼施坦因本人從來沒學會討好人,這作風讓希特勒感覺曼施坦因不怎麼靠譜。
賴歇瑙元帥更是有著強烈主觀意識的家夥,他給希特勒製造的麻煩比莫德爾與曼施坦因兩個人加起來都大很多。希特勒已經開始考慮1943年的戰爭方向,由於賴歇瑙奪取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認為在1943年前的目標是奪取蘇聯南部的產油區,讓德軍能夠完全自給自足的戰鬥下去。
德國總參謀部內部也比較認同希特勒的看法。賴歇瑙則認為,德國加入同盟國後,得到美國與英國的支持,德軍不缺乏石油與各種礦產,奪取更多資源並不是德國當下的緊要任務。
賴歇瑙認為當下最優先的目標是儘可能持續重創蘇聯,讓蘇聯在未來利用中國支援的效率大大降低。而且賴歇瑙更是將李潤石的《論持久戰》推薦給希特勒,期待希特勒能夠理解《論持久戰》的內在邏輯與方法論的精華所在。
在賴歇瑙看來,如果蘇聯方麵學會了《論持久戰》,德軍必將慘敗。但蘇聯紅軍現階段明顯在學習德軍的鉗形攻勢的戰術應用,雖然鉗形攻勢對於蘇軍來說是極為先進的戰術理解,但是這種戰術層麵能力的提升遠不如戰略層麵的認知提升。
德國當下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蘇聯方麵的選擇,就可以給蘇聯紅軍以沉重的打擊。現階段蘇聯紅軍的士兵訓練時間隻有6個月,隻要能夠讓蘇聯紅軍持續大規模損失,蘇聯高層為了維持戰線與士氣,必然會將大量訓練隻有6個月甚至是不足6個月的部隊派上前線。德軍就可以充分發揮訓練與指揮上的優勢。
看著書桌上德文版《論持久戰》的封皮,希特勒心裡念頭湧動。賴歇瑙元帥雖然有各種令希特勒不滿的地方,但是賴歇瑙在戰略上的判斷依舊讓希特勒信服。
在德國6軍元帥中,希特勒最想借助的是龍德施泰特元帥。但希特勒能夠借重的卻是賴歇瑙元帥。所以希特勒隻能忍了,隻有等到冬季過去,德軍熬過最危險的階段後才能進行更多的調整。
最後,希特勒拿起了《論持久戰》,內心勸說自己,“這是最後1次看這篇該死的東西”。等翻開文章,希特勒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李潤石在《論持久戰》中強調,蘇聯應該在第1、第2階段中,實行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在第3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雖然在表麵上看,蘇聯紅軍必然走大戰役的路線,從而徹底擊敗德國侵略者。但是這就陷入了舊戰爭模式,僵硬機械的走絕對領導的路線。
蘇聯如果想充分利用被占領區的人力物力資源,就必須全麵相信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不僅要在正麵戰場上組織戰鬥,更要在敵後地區組織戰鬥,組織生產與生活。與入侵的德軍進行較量。
1旦蘇聯能夠建成正麵戰場與敵後戰場上的組織,德軍就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其作戰效率必然遭到極大削弱。
李潤石堅定的認為,蘇聯在全體上的主要作戰形式就將是運動戰,其次是由正規軍實施的遊擊戰。所以李潤石批評了單純防禦的錯誤方針,也批評了利用德軍各種不足的速勝論觀點,以及輕視遊擊戰爭的錯誤觀點。
對於輕視敵後遊擊戰的觀點,李潤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李潤石看來,敵後作戰需要非常優秀的敵後工作能力,成功的組織敵後工作,將讓蘇聯人民能夠更加團結在蘇共周圍。這種堅實的群眾基礎,會讓反攻變得更加順利。
希特勒又讀完了1遍《論持久戰》,內心再次被這些理念所震動。現階段德軍已經非常恐懼試試反攻的蘇聯紅軍利用蘇聯擁有的基礎設施發動更有效的戰鬥。所以德軍對撤離的地區進行了相當殘酷的摧毀。
經過了在寒冬中的戰鬥,納粹德軍知道了基礎建設在冬季對軍隊的作戰價值。德軍不僅將帶不走的糧食與牲口燒掉殺掉,還將水井1律填死,民眾的房屋也都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