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經過一整天的苦戰,終於奪取了好幾個防線上的主要陣地。
此時的波蘭地區,蘇聯紅軍中央集團軍的炮兵火力準備同樣給與德軍沉重打擊,將德軍趕出了利沃夫防線。
此時負責指揮波蘭戰役的是代理參謀長曼施坦因,他的神色並沒有因為遭到沉重打擊而變化。即便蘇聯紅軍的火力準備的確大大超出德軍的預料,曼施坦因考慮的則是這樣規模的炮擊對於後勤的消耗速度。
很快,曼施坦因做出了決定,先後撤一下,隨即發動反攻。與蘇聯機動力量碰一碰。
27日,在利沃夫西部,德國裝甲兵與蘇聯裝甲兵們碰撞起來。德國投入了大概500輛坦克,其中一半是豹式坦克,一半是虎式坦克。對麵則是清一色的t34/85。
很快,德國裝甲兵們就給與了蘇聯裝甲兵們沉重的打擊。即便德國國內遭到了猛烈轟炸,德軍裝甲兵們依舊十分強悍。即便蘇聯紅軍的裝甲兵已經不再是1942年的菜鳥,德軍卻也在1943年的德軍裝備水平上提升了一個巨大的檔次。
打到27日中午,德軍損失了104輛坦克。蘇聯紅軍則損失了308輛坦克。可就在蘇聯紅軍遭到正麵損失的時候,蘇聯紅軍其他裝甲部隊開始向著德軍兩翼包抄,德軍也知道不能戀戰,隻得後撤。
之後的四天裡,曼施坦因幾乎是沒日沒夜的指揮著德軍繼續作戰。蘇聯紅軍不斷遭到德軍的反擊,雖然這些反擊都很犀利,卻也讓蘇聯紅軍有了與德軍正麵激戰的機會。
蘇聯紅軍並不畏懼與德軍作戰,在德軍本土遭到沉重打擊的當下,德軍隻會越打越弱。
到了3月3日,蘇聯紅軍向前又推進了60公裡。然後,德國噴氣式戰鬥機突然大規模出現在戰區,並且在很短時間裡麵就壓製了蘇聯的米格15。
米格15中有一部分換了新發動機,大部分卻還沒換。這就導致了米格15的戰鬥力不如德國一直在升級的噴氣式戰鬥機。
曼施坦因此時眼睛裡麵有了血絲,數日的持續指揮下,曼施坦因必須對於各種情況進行細致的分析。不過曼施坦因相信莫德爾的評價,“敵軍統帥(蘇聯紅軍)在策劃戰役時展現了不俗的技巧,可進攻一旦受挫,就會失去理智,瘋狂並且徒勞的衝擊防線。敵軍統帥雖然有長進,但顯然不能抓住有利局麵擴大戰果,俄國人迷信蠻力,在逆境中往往喪失邏輯思維能力,不會隨機應變。”
蘇聯紅軍的這次進攻也一樣,從戰線上看,蘇聯紅軍呈現一個很標準的箭頭進攻模式。前端窄,後方寬。這種模式下,部隊可以持續進攻。
但這是那種毛頭小子的看法。在曼施坦因這樣的戰術大師看來,局麵則大不相同。不同的蘇聯紅軍部隊都遭受了不同的打擊,其導致了後方的蘇聯紅軍部隊的持續戰鬥能力遭到了很大削弱。
曼施坦因準備了一個包圍圈,但曼施坦因在痛下殺手之前還讓蘇聯紅軍感覺自己正在有序推進。隻是推進中與德軍進行了各種戰鬥,負隅頑抗的德軍被不斷逼退。
莫德爾認為蘇聯紅軍的確有戰鬥力,但是蘇聯紅軍對於軍事的理解還遠遠不足。蘇聯紅軍還隻是在打仗,並沒有真正理解到戰爭本身的藝術。
曼施坦因認同莫德爾的判斷,不過此時曼施坦因卻忍不住走神了一下。他突然想到了即將擊敗德國的何銳。何銳是公認的軍事家,曼施坦因認真研究過何銳指揮的戰爭後也認同這個觀點。
不過曼施坦因能夠確認的是何銳是偉大的戰略家,在戰爭爆發前,何銳就已經決定了戰爭本身的勝負。而身為軍事家,即便知道戰略家已經是無可爭辯的最高級彆的軍事家,但曼施坦因還是忍不住想知道何銳的戰術水平。
但何銳25歲就獨當一麵,26歲就成為了東北政府的主席。自此之後,何銳並不負責戰術工作。中國軍隊的戰術勝利,則是彆國還在試驗階段的全新裝備,在中國這邊已經全麵普及了。所以在大家都處於摸不著頭腦的階段,中國的新裝備新戰術全麵占優。
等到彆國發現中國選了正確的裝備路線之時,已經習慣了優勢裝備的中國軍隊靠著新裝備以及基於新裝備的戰術能力一路平推過去,徹底擊敗敵人。
所以曼施坦因無法確定,何銳算不算最頂尖的戰術家。曼施坦因願意相信何銳有著最頂級的戰術能力,否則何銳不可能搞出那麼多先進的戰術裝備。但何銳自己的戰術能力,是真的缺乏事實戰例進行證明。
就如眼前的戰役中,曼施坦因認為蘇聯的戰役水平也就那樣了,但是麵對何銳的話,曼施坦因不知道會麵對何種結果。
但曼施坦因畢竟是名將,他很快就發現自己這精神狀態不太行,便選擇了休息。睡了兩個小時後,曼施坦因被勤務兵喚醒。他此時覺得精力充沛,再次看起了地圖。
果然,蘇聯紅軍作為先頭部隊的裝甲兵再次發動了進攻。而兩翼的步兵也嘗試擴大戰線,這就是蘇聯紅軍搞的“寬正麵,大縱深”的新作戰理論。
寬正麵就可以確保德軍的兩翼包抄戰術無法起效,大縱深則可以打擊德軍的後勤補給。從吸收經驗的角度來看,蘇聯紅軍總結的規律沒啥問題。
不過蘇聯紅軍卻小看了海德裡希在波蘭的經營,海德裡希在波蘭準備了大量的倉庫,以及整理出了運輸係統。曼施坦因則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波蘭本土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戰場。
至少從現在看,蘇聯紅軍在戰略上的確不如何銳。何銳是個戰略家,所以他的推進並非以戰鬥為首要目標,而是以獲得戰略點為方向。
如果是何銳統帥現在的蘇聯紅軍,大概蘇聯紅軍的進攻早就停止了。何銳肯定會穩步推進,以優先恢複對控製區的管理為優先。
曼施坦因在指定計劃的時候,最怕的就是這個。現在他的作戰是充分利用波蘭本土的資源,如果那些物資點與運輸力都遭到破壞,便是曼施坦因也隻能無能為力。
而且這次反擊戰即便打贏了,曼施坦因也無力在波蘭繼續堅持下去。之所以要打這次反擊戰,固然是因為重創蘇聯紅軍後,德軍主力就可以退入本土,參與到防禦之中。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德軍的自尊不允許他們就這麼灰溜溜的在蘇聯紅軍的攻擊下逃走。
當然,從政治上看,如果德國能夠給與蘇聯沉重打擊,對未來有可能的中德談判會有很好的幫助。在如此窘境下,德軍還能重創蘇聯紅軍,如果中國願意利用德國,德國肯定可以繼續壓製蘇聯,將蘇聯封鎖在北方冰原上。
3月4日,曼施坦因下令開始反擊。德軍立刻對蘇聯紅軍後方的部隊開始了猛攻。並且輕易地擊潰了後方左右各一個蘇聯步兵軍。而最前麵的蘇聯裝甲兵部隊則遭到了德國裝甲兵突然開始猛烈反擊。
戰鬥打到了3月5日,局麵就開始急轉直下。前線的蘇聯裝甲兵們損失慘重,如果想扭轉戰局,他們就得調集後麵的裝甲部隊頂上來。但是這麼做的話,蘇聯後方的步兵部隊就很可能要崩潰。
蘇聯紅軍總參謀部此次反應倒是很迅速,因為他們使用了電子管計算機進行了大量運算,最終得出了如果繼續和德軍頂牛,勝率在42%的結論。
朱可夫雖然要求打下去,與德軍決戰。但崔可夫等人卻覺得事情不對頭,他們認為應該撤退。
這下朱可夫大怒,喝道:“戰爭瞬息萬變,我們難道要將勝負交給被人操縱的電腦麼?”
崔可夫覺得朱可夫所說的沒錯。但是這些電腦編程的時候,崔可夫給與了極大關注。設置戰爭模型的可是包括崔可夫在內的大量將領,甚至朱可夫也提供了很多的思路。這些思路經過數學家的處理,變成了一個個方程式。這些方程式是大量生命與鮮血經驗積累而成。並非是冷冰冰的機器做出的判斷。
至少在崔可夫看來,德軍這是一次儘心準備的反擊戰。如果現階段蘇聯紅軍選擇撤退,德軍拿蘇聯紅軍就沒什麼辦法。
就在崔可夫準備再說服一下朱可夫之時,朱可夫怒道:“請總書記做出決定吧!”.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