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思想定為敵人其實很可怕,這種事情很容易擴大化。荷蘭政府願意放棄一部分人來換取荷蘭的安泰,但是荷蘭不願意放棄太多。或者說,不願意被人趁虛而入。
李潤石笑道:“中國國內也有各種思潮,也存在有著極端主義思想的人。現階段的問題在於先確定這些思潮對於人類和平發展有害。甚至在德國國內,我們也不能認為反抗外來壓迫的想法就是錯的。錯的是采取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中國認為世界需要和平發展,隻有建成有利於和平發展的世界新秩序,才能讓大家真正放棄戰爭這個手段。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中國有句古話,不平則鳴。中國反對戰爭,不反對反抗。包括不反對在很多事情上遭到質疑和反對,隻有進行充分交流與鬥爭,才能真正推進全球的發展。”
荷蘭首相也不知道該不該將李潤石的話視為威脅,但中國並沒有提出推翻荷蘭政府,否定王權。荷蘭倒也可以接受中國的態度。
在會談的最後,荷蘭首相表示,“我們不反對法國獲得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是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法國。”
在與歐洲國家的交流中,李潤石發現歐洲國家領導人的態度與荷蘭政府差不多,他們未必是反對法國,而是擔心法國壓製其他國家。但西歐與東歐國家還有一個擔憂,那就是中國會過分傾向於蘇聯。尤其是東歐國家的領導人更擔心蘇聯。所以這些國家也就希望歐洲能夠出現一個對抗平衡蘇聯的勢力。
這個勢力最好是中國。如果中國不接受,法國也行,甚至德國也行。
何銳生前就與李潤石談過這些事情,李潤石完全能夠理解歐洲國家的想法。現在充分與歐洲國家接觸後,李潤石有了最現實的感受,最大的感覺反倒是歐洲國家的文明程度也就是中國戰國初期水平。
高強度長時期的對抗迫使歐洲國家必須尋求突破,所以2000年前的中國戰國時代就是百家爭鳴,文化突破性發展的時代。同樣,人人都厭惡連綿不斷的戰爭與死亡,這也為之後的秦漢大一統的帝國時代創造了思想基礎。
身體很疲憊,李潤石卻去找了前總理吳有平。吳有平正在為何銳守靈,何銳的生前隻是留下遺囑,自己對於後事沒什麼要求,簡辦。不要擾民。
李潤石政府公布了遺囑,卻還是舉辦了全國範圍內的吊唁儀式。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政府本身,而不是為了何銳。這就是政治的殘酷性,隻要有利益,就會被執行。
吳有平此時正在何銳靈堂邊緣,看著電視台直播。合法性是任何政權的根基,滿清朝廷維持了200多年,不僅被日本、朝鮮、越南視為蠻夷。在中國國內也被視為異族。滿清覆滅的時候如塵如土,缺乏合法性就是根本原因之一。
讓全中國有電視的人看到何銳的遺容,就是強化新中國合法性的手段之一。中國人民數十年痛苦種積累的願望,何銳都實現了。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追求的目標,何銳也給實現了。甚至人民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何銳也在他的人生中力所能及的進行了闡述與解決。
如此功績,何銳即便稱帝,也沒人能阻止。但何銳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清形勢,所以開創了新的理念。自始至終,何銳都堅持一件事,他隻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中的一員。為人民服務,就是新中國的法統。
見到李潤石過來,吳有平迎了上去。李潤石與吳有平到了旁邊的房間,李潤石就問了一個問題,“總理,您認為中國的工業化是溫情脈脈的麼?”
吳有平搖搖頭,“工業化哪裡會溫情脈脈,新中國的工業化隻是比歐洲更有效,所以初期的痛苦時間更短。很多人甚至還沒來得及感受到痛苦,殘酷的高積累時代就結束了。”
李潤石也這麼認為,隻是還不敢完全確定。見吳有平也是如此看法,便更有信心。吳有平問道:“李主席有新感受了?”
“不是新感受,隻是感覺更接受這樣的看法。”李潤石有些感慨的答道
在高強度對抗中崛起的歐洲將滿清打的滿地找牙,倒是理所應當。但何銳建立新中國後,中國就煥然一新。李潤石認為何銳並非是修補,而是真正把中國拖入到工業時代,不管中國人民是不是高興,就硬生生把中國人民投入工業化生活之中。
蘇共其實差不多,隻是何銳在經濟方麵的能力太強,以至於本該是血腥殘酷的工業化,在何銳這裡雖然如同嚴父的逼迫,但整體上卻是溫情脈脈。
李潤石將自己的看法做了個總結,“至少人民得到了國家發展的紅利。”
吳有平輕輕搖頭,歎息道:“是國家有能力將利益兌付給人民。主席不在了,我反倒更感受到他在經濟方麵的洞悉力與執行力。”
李潤石有同樣的感慨。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到現在,中國戰死百萬,受傷300萬。滿清最後的時代,正規軍傷亡也沒有這麼大。而且滿清根本沒有能力承受這樣的傷亡,最終以可恥的形象被釘在恥辱柱上。
新中國承受了這樣的傷亡,甚至沒有在社會上出現任何公開的負麵影響。原因就如吳有平所說,何銳已經向人民兌付了承諾,人民的收益遠超他們的想象與理解。
此時外麵傳來工作人員的聲音,看來像是在阻止什麼。吳有平起身走到門口,就見工作人員正在努力攙扶起一些跪地叩頭的吊唁群眾。
吳有平歎息一聲,卻也沒出麵乾預。他對身邊同樣沒有出聲的李潤石說道:“李主席,在未來,隨著人民能力的提升,他們會更清楚的認識到主席為大家做了什麼。我希望這種認知不要變成未來對立的導火索。”
李潤石隻覺得自己的擔子更沉重許多。吳有平說的很對,何銳將投入產出比推到如此程度,未來的中國民眾必然會真正認識到何銳如何創造出中國領導的全球大市場。到了經濟進入下行周期的時候,很多人的反應並不會是正麵的。
方向錯誤了,知識越多越反動。李潤石心中冒出這樣的念頭。但是要不要把這話講出來,李潤石還在猶豫。在沒有麵對路線鬥爭的時候,如此挑明矛盾並不有利於團結。
最後,李潤石還是開口了,“總理,根據你的觀察,人民感到了恐慌麼?”
吳有平歎道:“也許人民現在最迷惑的是,大家覺得自己應該恐慌,卻完全找不出恐慌的理由。”.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