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先是聽得愣住了,有些想法活躍起來。不過看中校說到最後,明顯有些不自信。又覺得年輕人真的挺有趣。哪怕是年輕人真的能抓住問題的關鍵,但是麵對核心問題的時候,也就是說,麵對那些必須掌握到了核心權力才能做出判斷的問題之時,他們很自然的就不自信起來。
既然對方有些不自信,曼施坦因就沒有立刻回答。他回想著方才自己所考慮到的那幾個點,其中1個就是海德裡希這家夥在捷克與波蘭當總督,其統治手段就是與當地普通人站到1起。
當時曼施坦因隻是覺得海德裡希在政治上頗有天分,現在聽了中國中校的話,曼施坦因覺得有點豁然開朗的意思。
海德裡希這家夥肯定是認真研究過何銳的著作,因為德國高層當時隻要有點真材實料的,都會研究。希特勒的秘書魯道夫·赫斯據說收集了何銳所有著作。
如果按照中國中校的思路去考慮海德裡希,海德裡希當總督的時候的確是破壞了捷克與波蘭當地的舊經濟秩序,用更有效的模式替代。當時就有納粹高層向希特勒告狀,說戰爭期間的波蘭人過的比德國人都舒服。
當時曼施坦因對這話很生氣,波蘭作為蘇德戰爭中重要的後勤中心,為前線德軍提供了巨大的後勤支持。曼施坦因覺得沒有人能替代海德裡希在波蘭的作用,如果海德裡希被搞掉,再上來的人不可能比海德裡希做得更好。
現在曼施坦因覺得有點明白過來海德裡希為什麼在波蘭有那樣的成就,波蘭人肯定恨德國,也絕不會熱愛海德裡希。海德裡希所做的隻是破壞了波蘭舊秩序,提供了新生活。如果底層波蘭人還肯出力,那也是為了他們自己獲得的收益。
想通了這1點,曼施坦因很自然的回想起他詢問海德裡希為什麼明知會戰敗,還要拚命推行他那套全國範圍內的運動戰與遊擊戰的計劃。
曼施坦因回想不起海德裡希具體說了什麼,隻記得海德裡希的大概意思是,“這種戰鬥方式,是第3帝國留給德國人民的財富,是能夠融入德國民族精神的財富。這才是第3帝國的價值所在。”
當時曼施坦因覺得海德裡希瘋了。現在曼施坦因依舊覺得海德裡希的確瘋了,但是海德裡希這個瘋子想做的事情卻並不是沒有道理,甚至是非常有價值。
……隻是第3帝國沒有能力現實這麼偉大的理想。而無法實現的偉大理想,就是瘋言瘋語。
“元帥,您怎麼看?”對麵傳來中校的聲音。
曼施坦因抬起了不知道何時因為回憶而低下的頭,爽快的答道:“德國國防軍對此並無理解,真正有理解的都在黨衛軍內。不過以我的看法,你們也不用去找黨衛軍,隻有黨衛軍高層才真正懂這些。”
說到這裡,曼施坦因就不想多說什麼。中國人是否願意和黨衛軍合作,已經不是曼施坦因有必要關心的事情。如果不是中校說出了讓曼施坦因感覺有價值的話,曼施坦因連後麵的解釋都不想說出口。
果然,對麵的中國中校很識趣,他道了聲謝,就起身告辭。
回到自己的單獨牢房,曼施坦因躺在床上想了很久才睡著。他經曆過兩次世界大戰,體會過德國戰前的興盛,也見識過德國沉淪時候的絕望。
與德國相比,中國的國家變化曲線反倒是曼施坦因所羨慕的。從1901年後,中國這個國家就沒有戰敗過。雖然內部的問題很多,中國卻贏得了1次次的戰爭,國勢越來越強大。
德國自認為哲學很發達,曼施坦因也覺得德國哲學領域很厲害。但這種認知反倒給曼施坦因製造出了更強烈的困惑。從哲學角度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德國與中國的命運竟然如此不同。
在睡著之前,曼施坦因決定接著這次機會,給中國占領軍最高司令程若凡元帥寫封信,這封信自然不是為了給曼施坦因自己托關係想辦法擺脫被審判的命運。
經過這番交談,中國中校的思維方式給曼施坦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哪怕這位中校是中國年輕1輩中最優秀的典範,但是在30出頭的年齡就能夠從國家戰略層麵看問題,足以證明中國的教育非常成功。成功的教育背後必然有強大的知識體係作為支撐。曼施坦因認為程若凡肯定有著更深刻的認知。
4天後,曼施坦因正考慮著是否放棄上訴的權利,獄卒就給他送來1封信。如果放棄上訴,就意味著將會被判處17年徒刑。曼施坦因還是不那麼想繼續坐牢,所以心情有些糟糕。
帶著糟糕的心情打開大信封,就見到裡麵是1封非常工整的通用信封,封皮上用漢字寫了什麼。曼施坦因漢語不行,但是連猜帶蒙,大概覺得是程若凡的回信。
糟糕的心情立刻消失了,打開信紙,裡麵是中德兩國文字的兩份信。看字跡,漢字是手寫,德文是打字機打的。
按捺住激動的心情讀起來,曼施坦因很快就讀了進去。程若凡在信中解釋了曼施坦因的問題。
“……曼施坦因閣下,以鄙人之淺見,中國的文化之所以看著沒有哲學分析,是因為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中,先賢經過對大量曆史舊事,以及朝代更替,邦國覆滅的總結,得出了和諧共處的人類社會發展方向。
這種方向就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不管中國是強是弱,中華文明始終堅持這樣的態度。不管是曆史唯物主義,還是階級分析法,這些就被吸納入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文明整體方向中的1部分。
反之,侵略、殖民,這些理念就無法被中華文明所接受。因為這些內容與和諧共處的方向背道而馳。
中國國內很多人在反思大航海時代,在種種假設推演中,中國即便在那個時代也與世界在海上爭鋒,也不會搞出種族屠殺,大規模販奴的行動。因為這些與中國的文明背道而馳。
中國並非沒有哲學,而是哲學本質上是1種非常具備進攻性的思維武器,中華文明的理念本就厭惡戰爭,所以使得中國的思維看似與哲學背道而馳,或者過分關注社會理念。
如果從哲學角度來看,人類的存續建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基礎之上。社會的良好發展是人類良好發展的基礎,中國不可能舍本求末。
中國在各個領域進行鬥爭的能力已經無需贅述。但是作為勝利者的中國,現在考慮的依舊是如何在當下讓整個世界更加良好的發展,而不是陷入勝利的狂歡,準備享用勝利的饗宴。
社會的穩定發展需要時時刻刻都去重視,這可以說是曆史積累,也可以說是中國的哲學。這個道理雖然人人都懂,但是把這個道理上升到必須執行的層麵,卻並非是大多數國家都願意接受。
而中華文明通過曆史經驗,得出了1個結論。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這不是哲學可以推導出的結論,而是中國在幾千年曆史中,由無數的經驗得出的規律。哲學隻是1種認識工具,並沒有與規律對抗的能力。
如果隻是從結果來看,中華文明延續萬載,以至於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曆史學家就公開在其著作中承認,5000年前的曆史太過於久遠,他自己根據資料也搞不清楚記載內容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以我認為,曼施坦因閣下不必為德國哲學的問題而煩惱,因為德國的哲學並沒有經曆過曆史的考驗。
最後,請允許我模仿哲學家的口吻說1句話。既然不是和宇宙同時誕生的存在,就沒有理由存在到宇宙滅亡之時。
此致敬禮!”
曼施坦因將這封信讀了兩遍,終於苦笑著將信放下。作為德國人,曼施坦因不得不承認,自己有些嫉妒程若凡。因為程若凡作為中國人,可以很自然的用1個萬年文明的繼承者自居。甚至能夠承認,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曆史學家公開承認搞不清楚5000千前的曆史。
同時,程若凡自己貌似也不認為中華文明可以亙古長存。能夠更長久存在的是人類社會而不是中國。
但在這小小的嫉妒之下,曼施坦因卻發現自己貌似沒辦法反駁程若凡的看法。
如果中國是以整個人類社會為思考對象的話,歐美是有罪的。而現實中,中國正在對歐美進行著大審判。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