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陣驚寒!
過後真如匡持所料,風國聽聞岑高大敗,朝野驚懼,都怕楚國出手報複。於是以造反罪將岑高問斬,並派使臣拿著岑高首級以及幾大車金玉珠寶前往中楚請罪。
楚國朝臣看到岑高首級,方才得知匡持在萬川城擋住風國大軍,並殲敵近七萬。
雖然匡持有瀆職之嫌,但中楚當此危難之際,又恰逢此等大勝,滿朝歡騰,紛紛慶賀中楚之危已解,也就忽略了匡持瀆職之罪。
韓明也在第一時間收到消息,卡在他心頭的一塊石頭總算是落地。現在就隻剩下弓星波這個麻煩。
張大彪敗後,韓明就調馮羽前去剿滅弓星波。
韓明這次沒有準備放過他,下定決心要把弓星波永遠留在中楚的土地上。為此,他特地從馮旭處借調兩萬人。
馮羽領著軍隊,一路星夜兼程,但他並未直奔雲中城,而是繞了個圈子,駐守在離雲中城不遠的雲穀。
雲穀是雲中城西南部的一個穀地,與穀峰口穀地很像。
弓星波拿下雲中後,將大部隊駐紮在雲中城外,與雲中城成掎角之勢。
此刻,他正在營帳之內緊盯著雲中城地圖。
“報,將軍,楚軍援軍並未直奔雲中,而是繞道雲穀,現如今已在雲穀駐軍。”有探子來報。
“可有看清援軍是誰?”弓星波問道。
“旗號字。”探子回道。
“好。”
弓星波鬆了口氣,他就怕援軍是韓明,畢竟自己最敬佩的穀梁陽伯都敗在韓明手裡,人的名樹的影,他或多或少對韓明有些畏懼,得知來人並非韓明,弓星波也就放下心來。
“再探,務必探明楚軍具體情形。”弓星波下令道。
“得令。”
弓星波得知馮羽的動向,當即領著部隊前往雲穀。
他帶兵紀律森嚴,令行禁止,將士不敢有一絲違逆。這也就使得陳軍上至將帥,下至士卒,井然有序,戰力強悍。這也是當初弓星波能一役破劉芝仙和張大彪的重要原因。
弓星波帶著半數兵馬正趕往雲穀,據前方探子來報,楚軍正在雲穀內生火起灶。
這是個好機會,弓星波定然不會放過。他決定全軍突進,以求在楚軍用食之際,突襲楚軍,將他們擊潰。
“傳令下去,全軍輕裝簡行,極速前進。”
弓星波下令後,沒過多久,陳軍便抵達雲穀。
不曾想,馮羽早已做好準備,弓星波的軍隊一抵達,還未來得及做出調整,便迎頭對上馮羽的軍隊。
早在弓星波抵達之前,馮羽就收到消息,楚軍嚴陣以待,陳軍一到,還未展開陣勢,馮羽領著白馬衛立馬殺過去。
白馬衛,是馮羽組建的一隻輕騎兵,在潛為郡時就大放異彩。戰穀梁勇、穀梁武兄弟,救糧,以及後來圍穀梁陽伯,白馬衛一路大顯身手,在陳楚兩國中打出不弱名聲,聲威一時無兩。
人都說馮羽的白馬衛和張大彪的烈火營是韓明手中的兩把利劍。
這次,馮羽帶著白馬衛在戰場上等著弓星波到來,這是弓星波萬萬沒有料到的。
等白馬衛衝到弓星波麵前時,長途行軍的陳軍早已無戀戰之心。從剛開始見到馮羽軍陣的一刻,弓星波就知道戰場勝負已定。
白馬衛軍呼嘯著衝上來,弓星波在親衛的翼護下且戰且退。陳軍在馮羽的突擊中,一擊即潰
陳軍被楚軍追擊百裡,弓星波借著護衛的勇毅,費儘九牛二虎之力,才從戰場上撤出來。
收攏殘兵後,他知道不能繼續打下去,決定收攏人手,退回雲中城,與雲中的守軍會合,固守雲中,以待救援。
可當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馮羽帶人駐守雲穀,就是為把弓星波引過去。在弓星波和馮羽交戰之時,韓明就已經暗中親率五萬大軍將雲中攻下,接著又兵分三路將弓星波團團包圍。
若是弓星波當初不去打馮羽,或許還能全身而退,而現如今他損失慘重,手下又儘是些殘兵敗將,雲中城又被拿下,極儘狼狽之相,英雄遲暮,壯士低穀,逃無可逃。
弓星波被四麵合圍,眼下已經是絕境,但弓星波卻是十分頑強。
韓明親率大軍將他圍住之際,他仍領著士卒衝鋒,想要衝破重圍,無奈力量太小,無法衝破包圍圈。
其實他若是知道韓明為了困住他,裡外布置了三道防線,他可能會心生絕望,但是目前這個情形來看,他恐怕連第一道防線都衝不破,也就無法再目睹後兩道防線。
最後,弓星波被韓明逼至墜星穀,隨著陳軍數十次的衝鋒無果,整個陳軍營地內彌漫著頹喪的氣息,弓星波雖有戰意,卻知無力回天。
第二日,張大彪親自帶兵擊破陳軍大營,直衝弓星波帥帳。一路毫無阻攔,踏入帥帳之時,張大彪便看見弓星波早已在帥帳中自刎而死。
這位陳國未來的新起之秀,就這樣折戟在墜星坡。
弓星波死後,韓明將他的屍身收殮,雖是陳國的將軍,但弓星波戰死沙場,得到韓明的尊重。他為自己效忠的帝國流乾了最後一滴,讓韓明非常欣賞。
當然,欣賞歸欣賞,若是不把他除掉,等以後成了氣候,肯定是第二個穀梁陽伯。到時候,韓明怕是連覺都睡不安穩。
弓星波戰死的消息傳回陳國,陳國使者再沒有僥幸的想法,文成的會談全程處於上風。
最後說出的條件十分苛刻,不光讓賠償戰爭期間陳國對楚國造成的損失,還有繼續保持通商城市,但是隻開放江州城。同時撤掉陳國在北嶼郡的防務。
北嶼郡緊挨江州城,是陳國連通中楚的門戶,撤掉北嶼郡防務等於是讓陳國門戶大開。
這些條件對陳國來說,都不能說是苛刻,應該叫剝削了,好幾次陳國的使者都氣得想直接離席。但最後換來的,隻有文成的一句不服就打。
聽到這話,陳國使者又沒有脾氣。
打?拿什麼打,陳國經此一役,國內幾大家族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外患未平,內憂又起,陳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湧,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