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雄風錄!
當第一套鐵浮屠製造出來的時候,所有見到它的人都為這個偉大的超級重裝護甲而驚歎。
它的裡麵完全是由牛皮縫製而成,外麵則掛滿青銅甲,這些甲片如魚鱗般連接在一起,的確是刀砍不進,箭不能傷。
而戰馬的胡甲也是同樣的出色,它由五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各有一片甲,一直覆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係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有一個洞,以便馬尾衝裡麵穿出來,另一片甲則放在馬的胸前,再在馬額上放一塊青銅,把它係在兩側的甲片上,這樣一來就可最大限度的防護戰馬,並保護騎兵。
隻是可惜,若要得到最強大的防護力,就必然要先喪失良好的機動性,再加上這時代即使大漢騎兵也隻有少數裝備了原始的馬鐙,戰馬的馬掌也未有釘上馬蹄鐵,可以說,沒有馬鐙,馬鞍和馬蹄鐵,強大的鐵浮屠集團至少要喪失三成的戰鬥力。
不過即使是這樣,它也依然可以成為史上最強大的騎兵。
衛青見了,驚道“大人,這樣的鐵甲,能否先裝備我遼東騎軍?”
一旁的高遠也是像見了最漂亮的女子一般,不停的咽著口水,在他們眼中,這確實是最完美的騎兵裝備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曆史上,騎兵的發展也是從重裝製勝發展到輕騎製勝的,原因無它。由於條件的限製,最開始的時候輕騎兵的戰術十分匱乏,裝備相當落後,直到角弓和連弩的大規模應用。而蒙古騎兵更是用輕騎擊敗了金國,歐洲等的重騎兵,這才奠定了輕騎兵至上的基礎,一如二戰航母取代戰列艦一般,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全麵革新。更是戰術上的革新。
事實證明,唯有優秀的戰術思想配合先進的武器裝備,才可以創造一個無敵的神話。
實話,李雲現在也有些舍不得將這樣完美的裝備賣與他人,以大漢目前的冶煉和青銅加工水平,年產三萬套這種先進騎兵裝甲,並非難事。一年三萬,隻消四年,大漢就可擁有十萬鐵浮屠打造的無敵鐵騎,這樣規模的騎兵倘若在草原上展開來,足可擊敗一切敵人。
可惜,騎兵的未來是屬於裝備了角弓,騎兵連弩以及輕甲的輕騎兵,笨重的鐵浮屠注定了會被淘汰。
既然明知道什麼東西才是真正的王道,那麼李雲就絕不會犯傻去大量裝備注定淘汰的東西。不過在這之前,他得說服大漢國目前甚囂至上的重騎無敵觀點,就如尼米滋說服當年的美國一般。
躊躇好久,李雲才讚道“好,諸位師傅辛苦了,此物這幾日儘量多造點,來日本官派人送與天子觀摩,以請聖裁!”
之所以這樣說,是他準備回長安述職。並與劉徹商量下未來的計劃,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想見見兩位愛妻,許久未見,他早已相思成災。
服劉徹,放棄對重騎兵的扶持,這個容易,隻需要令一隊裝備了鐵浮屠的騎兵與一隊裝備了馬鐙,馬鞍的輕騎對抗就可有結果,難的是,如何使人們明白,重騎兵已經落伍了的這個事實。
要令人們相信輕騎兵才是戰場的主宰,這需要的不是一兩次簡單的模擬對抗,而是需要一連串在戰場上的輝煌勝利,一連串輕騎兵大勝重騎兵的事實。
而這個,在目前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慢說如今大漢尚未作好與匈奴全麵開戰的準備,即使是準備好了,輕騎兵的訓練也需要時間。
所以現在李雲能做的隻有妥協,在妥協的同時控製鐵浮屠的裝備規模,使之保持在三萬以下的規模,這樣即使日後輕騎兵大規模出現,這批鐵浮屠也可作為皇家衛隊,專門守護長安,而無浪費的嫌疑。
…………
霸上,是傳說中大神後土的祭祀點,後土在春秋時期一度被人們以為是共工氏的兒子,《左傳。昭公九年》中就說“共工氏有子曰句龍,是為後土”《禮記。祭法》說“共工氏之霸九洲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洲”
但是到了大漢興,後土遂為上古三皇之一的女媧娘娘,這並非是沒有根據的,在傳說中後土乃地之最尊,《周易係辭上傳》說“一陰一陽,謂之道”。《周易一一係辭下傳》又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周易說卦傳》言“乾為天,坤為地”
這樣一來作為大地的主宰,大神後土自然是女性無疑,而作為女性,沒有那個神明如女媧般神通廣大,更何況上古三皇,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這是板上定釘的事情,自然而然,在經曆過戰國之後,大漢的文人和統治者一致認為,後土即女媧,由此祭祀後土成為大漢國曆代天子的必作之事,由不得絲毫馬虎。
在這個炎熱的夏初,立夏之後,大漢國第四代天子劉徹來到了霸上。
架勢自然是出自劉徹性格般的宏大,整整四千名禁衛軍步卒緊緊的圍著天子的車架,在外圍,更有三千騎兵沿路護送。
一路上各地官員百姓,地方鄉紳紛紛跪在路的兩邊,放眼望去,劉徹充分領略到了執掌天下,握蒼生命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