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再打一場戰爭見見血,應該就不比老兵差了!”於藥對劉泰信心滿滿的說道。
divcass=”ntentadv”“兩個月嗎?”劉泰點點頭,對於藥道,“我知道了,軍需還缺少什麼嗎?”
“應該不用了吧?”於藥思索道,“武器什麼的彆得不說,但至少長槍還是有的,箭矢更是在去年冬天的時候積蓄了一大堆,甚至可以湊出一個專門的弓箭軍團了。
真說起來也就隻有甲胄不足,但我們這邊沒足夠牲畜,製作不出足夠的皮甲。
倒是夥食一個月比一個月的好,尤其小麥豐收後,我們軍糧裡出現魚丸肉丸什麼的菜。
有時候我倒是在想,吃得這麼好真沒問題嗎!?”
“我們複興漢室,守護國土,隻是要求吃得好一點,這又有什麼!”劉泰揮揮手道,
“甲胄還不夠……的確是個大問題,不過皮甲就算了,還是直接上鱗甲或者紮甲吧!”
兩漢時期就批量裝備軍隊,成為了軍隊繼鐵紮甲外裝備最多的鐵魚鱗甲。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防禦能力相當出色,至少麵對箭矢都能做到無傷。
“鐵質的?”於藥聽到劉泰的話,神色不由欣喜道,“郡公,多久能給士卒裝上!”
“今年怕不太可能了,但到了明年的話,應該能給所有戰兵都裝備上來!”
劉泰知道高爐順利煉鐵成功,自己手下的鋼鐵產量到底暴增了不少。
但這種方式鍛造出來的鐵的質量,一直是相當大的問題,讓劉泰隻能給百姓們製作農具。
想要提升鐵的質量,最需要得是一點一點不斷去積累與嘗試像火焰溫度,配置材料,礦石純度等等。
解飛安排的那一小組每次都需要煆燒鐵器,仿佛撞大運一樣去鍛造。
事實上,這也是劉泰最無奈的地方。
因為劉泰本身並不是工科出身,在這方麵根本就幫不上忙。
唯一知道的就是這種東西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材料學。
而材料學那就是要靠命去一點點嘗試的,劉泰也知道這東西純粹是在賭運氣。
所以自己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慢慢等待。
他們能每周實驗一爐,去不斷嘗試本身就有著劉泰的大力支持。
不論怎麼樣,工匠們進度到底還是有點緩慢,他們現在鍛造出來的鐵,雜質太多,隻能把這些鐵再經過百煉鋼技術進一步的鍛打,從而向著鋼去純化。
但若執行百煉鋼技巧,那所耗費的時間就實在有些太多了,也太需要人工力量了。
所以雖通過高爐煉鐵技術,劉泰順利煆燒出大量生鐵,但想將其轉化成甲胄,也還有相當長一段道路要走。
當然,劉泰也想過通過化學反應加速高溫鐵水與其他物質反應的鍛鋼法。
隻能說理論知識劉泰知道,但落實到現實中,什麼元素置換,什麼雜質轉化,這些怎麼樣通俗化的翻譯成給這些打鐵的匠人們說呢?劉泰表示自己真的做不到啊!
哪怕灌鋼法所需要的置換材料自己都不知道,這又回歸到材料學上,氣劉泰要死。
劉泰不得不承認,自己來自後世的知識,能在某些方麵讓這時代的技術進行彎道超車。
但時代發展的上限,到底還受製於能源與材料,這兩樣東西沒解決,應用層麵就算解決得再多,最終還是會受製於材料與能源本身。
當然,因為炭礦石通過高陵煉鐵弄出大量生鐵,就算劉泰讓所有工匠全力進行生鐵鍛造,怕到年底都打造不出足夠的百煉鋼。
所以劉泰開始嘗試讓工匠們借住水力研究出不斷下垂的鐵錘,借用機械力來捶打百煉鋼。
甚至如果能在某些特殊的瀑布,用水力衝刷來增加壓強,直接進行水利鍛造就更好了。
另外,劉泰讓工匠們去嘗試借助水向上的蒸汽形成機械力,轉化成不斷敲打的機械工具。
劉泰自然知道,對把水力轉化成有序的機械能,這些工匠們很快便會想出辦法來。
畢竟華夏大地對水利運用真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隻要是大匠這都是入門能力。
但另外一種,把蒸汽轉化成機械動能,這種事他們想都沒有想到過,完全沒前人積累。
這樣的情況下,哪怕隻最初步的簡單借力裝置,怕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進行琢磨,甚至很多的大匠都對怎麼樣運用這個力,感覺到迷茫。
但劉泰無所謂,劉泰就需要他們去研究這些東西。
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做好足夠的技術積累,至少在自己死之前,能把蒸汽動能開始作用在生產中就好。
隨著這種動能在生產端的運用,那哪怕這種技術再簡陋,華夏百姓哪怕為了讓自己多吃幾口飯,也一定會努力把這項技術給傳承下來。
在華夏,任何技術想要推廣,不能依靠上層,而是要靠底層。
不僅是人民群眾是物質的創造者這種曆史觀點,更重要得是,凡百姓們感受不到利益的東西就是會被淘汰的,相反為了百姓去生產而創造的東西,百姓們都會儘可能的傳承下來。
所以,劉泰有得是耐心等到。
至於現在水利鍛造裝置,已經在裝備了,到明年的時候,應該能夠提升生鐵轉化百煉鋼的效率提升,到時候自己的全軍主力,也就能夠穿上鱗甲了。
還是那句話,優先裝備的肯定是主力,像於藥還在訓練的戰士自然要向後排一排。
劉泰隨著這些算是新兵檢閱完,則是開始去見周平,因為在自己手下的將領中,周平相對於其他幾位將領,至少正麵的指揮能力卻是越來越是突出了!
“見過郡公!”在校場之上,周平見到了劉泰更是連忙過來對著劉泰行禮。
今天一更,不用多等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