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_登遼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十一節(1 / 1)

登遼風雲錄!

過了兩天,兵部的誥敕以及官服到了。魏進賢搖身一變,成了平涼衛左所署千戶事世襲副千戶王進賢。魏忠賢還寬慰道“好好乾,這種流職也是可以變成世職的。”

王進賢好奇道“什麼時候能變成世職?”

魏忠賢一愣“你死後,兵部把類似情況的人一湊,集體向皇上一報,皇上一般不會較真,一批紅,你兒子襲職就是正千戶了。這都是慣例了。”

王進賢差一點吐出來。靠,好像我多在乎似的。還給等我兒子!算了吧。

既然成了彆人的兒子,就給好好學學老祖宗的故事。要說這老王家的曆史還真是有故事,他們的老祖叫王德,原籍是合肥縣人,看祖籍還是朱元璋的老底子,世襲偏橋衛左所百戶。洪武26年,他兒子王隆遷到寧夏左屯衛後所世襲百戶,這也符合明朝成立後,逐步將內地衛所向邊疆遷移的曆史。又過了2代,老王家迎來了最輝煌的曆史,弘治12年,王震繼承百戶職位,正德6年在寧夏新敦斬首一級晉升為副千戶;正德8年在寧夏月牙湖等地斬首一級升為正千戶;不知什麼原因,又先後升為指揮僉事和指揮同知並遷到了平涼衛。他大兒子於嘉靖8年襲替他的職位,但是由於在兵部的比試中不及格1,於是隻給予半俸(一半工資),兩年後再考;大概害怕再考不過要降職,兩年後的嘉靖11年,這一家推出二兒子王鶯(替代字)襲替,似乎保住了這個職位,嘉靖38年王鶯卻以“守備不設”的罪名充軍至平擄衛左所2;到了又下一代王大綱,嘉靖44年父親死時才8歲,隻給予指揮同知的半俸,到了萬曆二年,王大綱17歲時,經過研討,兵部認為王震在寧夏的功勞有水分——“據部下功”(可能首級是部下斬的,王震占個光),在河南的功勞(大概是晉升指揮僉事和指揮同知的功勞)沒看得見的成績——“無擒斬”,因此降為平涼衛中所正千戶。到萬曆46年,這個王大綱應該已經62歲了,在古代絕對算高齡,而且不知所終。因此,給他塞個兒子,應該問題不大。綜合看來,老王家一直是世襲百戶,到了第五代出了個特彆能來事的後代,官職一路飆升成為指揮同知,但是一來功勞不夠硬,二來升的太快,沒有根基,調到平擄衛後可能受到排擠,一路下跌,到了自己這第九代,再降一級成為副千戶,也是無可厚非,至於署正千戶事則體現了朝廷的厚恩(其實主要還是看在銀子的麵子上。

好在知道自己大名的還不多。回去和周履靖和陳繼儒解釋了一番,說什麼當年作為軍戶餘丁,遷徙到河間肅寧,也改姓了魏。雖然有些突兀,卻也沒什麼不合情理。周履靖和陳繼儒對此並不在意,更準確地說是漠不關心。

唯一一件讓王進賢頭痛的是忘了考慮軍籍的地點,按照王進賢的規劃首先,這地點不能在遼東。一個副千戶對戰局發展根本沒有影響,按照曆史的發展,除非當逃兵,否則隻能在接下來的多次戰鬥中壯烈殉國。其次,還不能離遼東太遠,否則對哈赤起不到牽製作用,好不容易練支兵,也不經戰陣,任由哈赤坐大東北,起不到絲毫作用。指不定哪天,朝廷一紙調令,這支部隊就得和如狼似虎的後金軍隊交鋒,非給全軍覆沒不可。還有一點,不能離海太遠,打仗打的是經濟,離海太遠在明朝就隻能種地,種地隻能夠確保大家都活著,搞得好可以略有盈餘,但是資金積累速度極慢,屬於封建時代的速度,絕對養不起一支王進賢所期待的近代軍隊。必須用工業化創造一個工業化的社會,用一個工業化的社會支持一支工業化的軍隊。清朝的大佬們以為有洋槍洋炮就是現代化軍隊了,還有人以為以嚴格的紀律約束就可以訓練出現代化軍隊了。事實上,人是生存於社會的,沒有工業化的社會,就沒有工業化的軍隊,甚至不會有工業化的足球隊。一個人的生老病死、親朋好友不可能都在軍隊之中,隻有社會工業化了,人在軍隊中的行為和思想才可能是工業化的,由這樣的人組成的軍隊才可能是工業化的。這其中最慘痛的教訓莫過於甲午之戰,一支武裝到牙齒、曾經亞洲第一的海軍,在一個封建社會的大熔爐中,徹底喪失戰鬥力,一戰而敗,而且敗的很慘。指望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就能救中國,在封建的體製按上先進的槍炮就傲視群雄,簡直是笑話。而工業化的第一步是商業化,商業化的必要條件之一則是行商大海。可是平涼衛中所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地點。

1為了使世襲武官不至於幾代之後成為紈絝子弟,朱元璋規定襲替軍職的人要參加考試,凡考試不中者要降級

2軍官充軍也是明代一項特殊的政策,同樣的罪過,民籍流放,軍籍的軍官則充軍,有了功勞可以起複,而且除了明初,子孫不受充軍影響,這也體現了國家對軍人的優遇

朱純臣1“如今時節,已近深秋。不勝秋涼之意。風清月朗,皓月當空,忽有輕雲遮蔽。群賢在此,空飲何樂?不如行一酒令。令曰‘雲掩皓月’。諸公以四聲為韻,不得重一字。一韻不葉,罰一杯;不成句,罰四杯。如何?”大家都齊聲讚好。王進賢心中暗罵好好的喝酒,行什麼酒令。心中也知,這是明末文人的常態。心中暗暗叫苦,要知道就是同一個字,自己的發音和明末的發音都很可能不同。於是便落到最後。

有人續令“天朗氣烈”,有人對“秋爽興發”,還有“蟾皎桂馨”、“風冷露潔”等等。最後,王進賢對了個“飲酒看月”,俗是俗了些,總算對上了,卻重了一字,罰酒一杯,大家哈哈大笑,就這麼遮掩了過去。

一段時間裡,王進賢又做回自己神仙老本行,遊走於官宦貴族之間。王進賢特意換了一身道服頭戴逍遙巾,身穿玄色全真戒衣,手裡特地拿了一把鵝毛扇——扯虎皮做大旗吧。這一番遊走,讓王進賢頗有感觸朱門酒肉臭。這一個個官宦貴族之家,裝點的富麗堂皇,家中仆役成群。200兩銀子對於魏忠賢這樣的中下階層都感到數額過於巨大,武選司和內府的小吏們見到200兩銀子,就像狼見了肉一樣,千方百計要做成這單生意。但是對於這些官宦貴族則完全不成問題。沒有幾天,都不用討要,光是這些達官貴人給出的禮金就超過了200兩,早知道可以直接當個正千戶了。還是當和尚道士有前途啊!王進賢總算明白了,為什麼曆朝曆代都有那麼多人熱衷於裝神弄鬼,至死不渝。真是無本萬利啊!

所謂臭味相投,這些天周履靖和陳繼儒帶王進賢去的人家,雖然是達官貴人,但是卻屬於達官貴人中的雅士,討論的話題自然都是雅事,陳繼儒曾經對此做過精辟的總結,所謂雅事有焚香、試茶、洗硯、鼓琴、校書、侯月、聽雨、澆花、高臥、堪方、經行、負暄、垂釣、對畫、漱泉、支杖、禮佛、嘗酒、宴坐、翻經、看山、臨帖、刻竹、喂鶴等等。不一而足,品種繁多。王進賢相信,估計在他遊訪之後,文人們還會再多一件雅事——做實驗。

中國人民從原始社會起,就展示出與眾不同的審美趣味,即對事物高度的抽象化能力,化複雜為簡單,又於簡單處見複雜。到了士大夫手裡,這種能力得到空前的強化,詩講詩境、字畫留白,連聽琴聽的也是弦外之音。對於此,王進賢還是有根底的,雖然做不到出口成章,和於格律,但是對所謂雅士的精神追求還是能搞明白的。所謂“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乘起興之所適,無使神情太枯。”因此,還是能和這些雅士打成一片的。

問題在於,這些雅士都不是簡單的貨色,都是學富五車的角色,對於儒釋道都有極深的研究,王神仙不精於琴棋書畫尚情有可原,但是以神仙之名出現,卻在鉛汞、陰陽之學上極其淺陋,那就實在說不過去了。在一次宴會上,王進賢差點就被劉宗周這個愣頭青問破了底細。好在劉宗周尚未成名,又是社交場合,未能深談。

在社交過程中,王進賢也多次提到自己希望到沿海做軍官,可惜沒人反應。直到來到成國公朱純臣家,這個話題王進賢剛一開頭,朱純臣立即問管家“現在的武選司郎中是誰?”管家回答是賀萬祚,朱純臣立馬讓管家請賀萬祚到國公府來品茗。賀萬祚來了之後,大家在一起相談甚歡。於是,一頓飯之後,王進賢又變成尋山守禦千戶所世襲副千戶、署正千戶事,納級千戶。不能不叫人感慨還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怪不得有人不務正業,整天跑官呢。有吃有喝,還交朋友,京城都不用出,就什麼事都辦了。問題是這個尋山守禦千戶所是個什麼所在?後來,王進賢專門登門請教了賀萬祚(當然是帶著銀子去的。)原來這尋山千戶所在山東最東頭,離成山衛不遠,又稱成山衛後所,但是這尋山所卻不歸成山衛管轄。

守禦千戶所又是明朝一項創舉,是獨立於衛的千戶所,功能在於守衛一方領土,直轄於山東都司。這就意味著,雖然尋山千戶所隻是個千戶所,但是卻沒有衛指揮使管著,直接上司就是山東都司。由成山頭到山東都司所在地濟南,道路遙遠,而且路途艱辛,去一趟沒有十天半個月根本下不來,即使是距登萊副使所在的登州也有一段距離。作為尋山千戶所的署理事物的千戶,簡直就是當地的土皇帝。對此,王進賢千恩萬謝,這些意思都表達在銀子中了。

1(?--1644),明末貴族,世襲成國公。祖上為朱能。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崇禎寫下詔書,命駙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朱純臣獻齊化門(一說朝陽門),與陳演上表勸進。後被李自成處死。


最新小说: 神秘世界等你探索:新書來襲 截教:菡芝仙娘娘 音破寰宇 壬祖傳 乞討半年,侯府全家跪求我原諒 被趕出家門後,我覺醒了植物係統 開掛沒人封號,真爽啊! 全民求生,我薅羊毛虐哭boss 滿門逆徒,唯有我一心報恩 風投:我能預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