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遼風雲錄!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盧國仕很快就給王進賢潑了一頭的冷水。王進賢本來滿心歡喜,覺得回到大明朝,搞點工商業,發財並不難。但是,膠東半島複雜的水文地質、氣候狀況和極差的造船水平使得王進賢行商大海的願望一時成為泡影,而盧國仕這兩天的試驗結果,打碎了王進賢搞工業的美好夢景。
在來山東的路上,王進賢就和盧國仕反複的探討過到底搞什麼項目來為新生的尋山所持續輸血,畢竟一上來就大乾快上是不現實的。
王進賢深深感到現階段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是盧國仕。周履靖和陳繼儒是隱士,是閒人,也是老派的中國傳統文人。他們浸漬在自己文化的世界裡,缺乏實際經驗和務實的能力,也不願去實踐一草一木之理,說不定還瞧不起具體實踐的勞作。周道明和賈大嶺則是不學無術的流氓,連字都不識,也缺乏規規矩矩辦事的能力,他們辦事的水平和準則完全來源於《水滸傳》。至於高汝見、霍世剛、齊倉,更接近於傳統農民,也是不識字,缺乏能力,好歹算是能規規矩矩辦事吧。隻有盧國仕,有知識、有能力、有經驗,唯一值得懷疑的可能就是忠心。不過在工業社會,王進賢不需要他對於自己個人的忠誠。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力量,因為在那個時代隻有他們有這個能力!
經過和盧國仕的反複探討,王進賢向他展示了自己不輕易示人的各種從另一個世界帶來的神仙道具,以及自己反複思考的一些可以在一開始就生產並產生效益的項目。他們二人最終選中了羽絨服和造酒項目。羽絨服又輕又軟又保暖,明顯強於棉衣,絕對是那個時代的奢侈品。盧國仕摸著王進賢的羽絨服愛不釋手,口中喃喃念道“仙羽衣啊,仙羽衣啊!”
盧國仕“這個好做,找幾個裁縫做個外套,再搜集鴨絨,填進去就好,這個容易辦,隻是這個——”盧國仕拉了拉拉鏈。
王進賢“這個沒關係,一時仿製不出來可以先用扣子。”
於是,二人定下了仿製羽絨服項目,二人甚至從登州帶回一個職業裁縫。另一個項目是燒酒項目。燒酒即一般所說的白酒,屬於蒸餾酒範疇。釀造酒中的酒精濃度一般不會超過10,要想得到酒精濃度更高的烈性酒必須加以蒸餾。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蒸餾造酒是一個未解之謎。有人把中國蒸餾酒的曆史推到了漢朝,不過可能不太靠譜。通過史料,中國應該在宋代就開始蒸餾製酒,但是到了明代,依舊沒有大規模普及。在明朝,關於燒酒,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所述及,而比他晚的《天工開物》(宋應星)卻完全沒有提及。直到清代,蒸餾製酒才開始普及。想到,在另一個時代,中國人對於白酒的喜嗜,王進賢對於這個項目同樣寄予很大希望。這兩個項目都是在穿越小說中經常出現的,王進賢仔細思考過,似乎也沒什麼技術難度。因此,王進賢信心滿滿。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當盧國仕拿出他們仿製的仙羽衣時,王進賢不禁目瞪口呆。這件仙羽衣是用紅色的粗綢製成(顯然盧國仕和王進賢對於成功的可能性估計過高,沒有用更為便宜的棉布)。在紅色的布麵上,一根根白色的鴨絨呲露而出,成了一件真正的“羽衣”。從露出的鴨絨來看,顯然和王進賢記憶中的鴨絨不能比,大都臟不溜秋的團在一起。王進賢明白鴨絨變汙、團在一起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脫脂,而露出表麵的則是因為外層布麵的經緯線交叉形成的缺口太大,不能防止鴨絨通過。鴨絨沒有脫脂,王進賢可以想辦法解決,畢竟新製成的羽衣是奢侈品,成本可以暫不考慮。但是,缺少能夠阻擋鴨絨外溢的高分子麵料卻是王進賢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的。而這就意味著這個項目的徹底失敗。
不過也不是沒有收獲,王進賢了解到,膠東這一帶丘陵眾多。有一種蠶專門吃椴樹的葉子,出產一種粗綢。王進賢心想,這倒是可以利用。
燒酒項目也不順利。看到盧國仕那張陰晴不定的臉,和這鍋顏色發黃、其中還有渾濁物質的酒,王進賢對於這鍋酒的味道早有心理準備。但是當他很小心翼翼地喝下一小口時,他還是被嗆得咳嗽連連。酒的味道又辣又酸,他顯然小瞧了製備蒸餾酒的技術門檻。盧國仕道“這玩意怎麼這麼難喝!”王進賢從沒想過這個項目還有技術門檻,他曾經根據蒸餾器的原理畫出一張製備蒸餾酒的裝置草圖,本以為萬無一失,沒想到還是出了問題。現在這種“燒刀子”酒,隻能給下層勞動人民暖暖身子,但是如果缺少悠遠、醇厚、綿長的味道,是不會受到上層社會的青睞的,盧國仕的話代表了普遍的觀點。這也就意味著這個項目會失去高額的附加值。
就乾這麼點活,還鬨出了笑話。高汝見好不容易從各個寨子找來了裁縫和瓦工,卻沒有準備午飯,大夥一看沒飯吃,一哄而散,各自找飯轍去了。盧國仕和高汝見汲取了教訓,第二次做好了後勤準備工作,才再一次把這些人聚攏在一起。
王進賢聽了又好氣又好笑,他對高汝見說“今後這樣的事可能還很多。你回去把如何組織人員集體勞作列出一條一條的,形成條例,今後這種工作,都照著這個來。有什麼新的內容可以隨時補充。”
高汝見“什麼玩意?”
王進賢“條——例——”他故意念得很慢。“就是把規則一條一條寫出來。”
高汝見“這個——這個,大人,小人隻是粗通文字,記個數什麼還湊合,連官府下的文告都念不來,何況什麼什麼條例。”
王進賢腦子立刻大了,連寫個條例都找不著人。在穿越小說裡,這都不是事啊!他腦子裡第一個反應就是叫盧國仕寫,可是轉念一想,這樣就是徹底把盧國仕拴在這個尋山千戶所了做行政工作了,現在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去乾。於是隻得作罷。
王進賢對盧國仕表示,對於這些事給讓他好好想想。把盧國仕支走了,可高汝見還跟在身後。
王進賢“有事嗎?”
高汝見“這是統計的尋山所在籍的土地和人口。”
王進賢接過一看,耕地836畝,人口1024人。太少了!搞什麼貓膩!他剛想發脾氣,又冷靜了下來。他知道,由於缺乏標準化,明朝的度量衡不但與21世紀不同,就算在當時,各地的度量衡也不一致。這個“畝”會不會很大呢?仔細想一下明朝的農業技術水平並不發達,畝產肯定比21世紀要小很多,而且在山東是一年一熟的,這個“畝”再不一樣,也不可能差出太多。根據史料,明朝養活一個人最少需要三畝地,1000多號人,才800多畝地,顯然是不對的。
王進賢於是沒有好氣的道“我叫你去統計,你就拿這個玩意來糊弄我嗎?”
高汝見立刻趴下了“回報大人,這是萬曆初年清賬土地的結果。這兩天實在是太忙了,實在顧不上這個事。再說——”
王進賢“講。”
高汝見“過去清丈土地,都是上麵派人來,有人清丈,有人記錄,小人隻是配合。統計人口一事,自小人出生就沒有見人做過。所以,所以,無論清丈土地,還是統計人口,小人都不會啊。大人,請您恕罪啊。”
王進賢真想拿個什麼東西向高汝見那個灰白色的小腦袋上砸過去。要不是知道這個高百戶隻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他還真懷疑這個高百戶是在跟自己作對。
高汝見“再說——”看到王進賢瞪了他一眼,他急忙低下頭道“自打尋山所成立以來,不斷有軍戶離開,又有人家添丁進口,現在軍戶軍餘都摻雜在一起。再說這個屯田,由於人丁的變換,新的村寨成立,荒田被開墾,現在也是說不好啊。”
王進賢被整的實在沒心思,揮揮手,叫他下去了。
王進賢“哦,對了,高百戶,把那些做仙羽衣用的鴨子給大夥分了吃了吧。”
高汝見“這個——曉得,他們早已經自己分了吃了。”
¥…………!!!
處理完高汝見的事,王進賢發現陳繼儒和周履靖已經在屋裡等著了。他們向王進賢辭行。聽說他們要走,王進賢急忙挽留,恭維了他們一番。好歹這是兩個高級知識分子,是明白事理的人,最最起碼識字,這在尋山所這種明朝的窮鄉僻壤是一種多麼高等級的技能啊。陳繼儒急忙表示,兩個人年歲都大了,這尋山所的住宿和飲食條件都差了些,成天海風吹著,他們受不了。王進賢這回沒話說了,他們說的都是實情,對於這種寶貴資源還是應該保護的。王進賢隻是懇求他們不要馬上走,自己有一些事需要他們幫忙。
陳繼儒突然道“王老弟。”王進賢還是第一次聽陳繼儒這麼親切地稱呼他。“我年輕時就已焚巾,發誓不入官場,就是瞧不慣官場那一套虛招子。我這幾天看到了,你胸有大誌,想乾出一番事情,不過手底下缺能辦事的人。小老兒我要是年輕幾十歲,或許——”他嘿嘿一笑“現在這麼一把老骨頭就算了。你放心,我會給你留意人才的。”
送走陳繼儒和周履靖,王進賢回到房間,發現齊倉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