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求學長安1-3_允冠百王劉秀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允冠百王劉秀傳 > 第十一章 求學長安1-3

第十一章 求學長安1-3(1 / 2)

允冠百王劉秀傳!

41

天鳳四年(公元17年),劉秀終於進入了長安太學。

太學在西周時便有了雛形,隻是那時不叫太學,也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不過是進行祭祀、議政、禮儀等活動的地方,到漢武帝時才正式設為太學,由博士給太學生講授儒家經典,最初的學生隻有五十名博士子弟,主要是貴族子弟或很有才名之人,這些學生經過學習和選拔後可成為朝廷官員的候選人員。到漢昭帝時太學學生增至一百人,到了王莽時代,新朝廷不斷推出新政,為體現對天下人才的渴求與尊重,太學改成了凡有才能的人都可以上的學校,太學的學生數量一下劇增,人數竟超過了一萬。有些是新貴王孫,如王莽家族以及跟隨他們發達起來的富家公子,有些是沒落子弟,比如像劉秀這樣有過家族淵源卻已經淪為平民的子弟,有些是因才名被招入,如少年神童鄧禹,還有很多是為求功名遊學而來的,如劉秀的同鄉人朱佑,早兩年就已經在長安遊學了。劉秀既是沒落子弟,也是遊學而來,既為增長學識,也為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畢竟在太學有機會參與考試與選拔。

自王莽掌權以來,社會開始流行讖緯之學,即能夠預言未來事件或昭示吉凶的神秘學問。王莽就是利用圖讖,讓天下人相信他是真命天子。在平帝去世的當月,有武功人在疏浚水井時得到一塊白色符石,上圓下方,刻有紅色文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武功人將符石獻給朝廷,群臣便建議加封王莽為“攝皇帝”。不久,太學的學生哀章製作了《天帝行璽金櫃圖》和《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兩本書,藏於銅櫃之中,然後將銅櫃放於祭祀劉邦的高廟之中,而後佯裝意外發現並告知朝廷。王莽便借受命於高祖之靈符而正式稱帝,哀章因此受封加爵。太學學生迎合的如此出色,因此深受王莽青睞,對讖緯尤為重視,這也是太學得以興旺的重要原因。

太學發展多年,已經非常成熟,細分出很多專業,一部經書就是一個專業。在太學中比較流行的是儒家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秋》。這些經書經過曆代大師的注釋和講解,已經延伸為非常龐雜的體係,一本經書可能原文隻有數千或數萬字,而其注釋和講義卻有幾十萬字。太學生們入學時一般都會拜投在某位大師名下選擇某個專業學習。

劉秀與鄧禹初到長安,去拜見國師劉歆,希望投到他的名下。劉歆改名為劉秀已經二十多年了,但大家還是習慣他是劉歆,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認為他是劉秀。

劉歆見劉秀和鄧禹器宇不凡,又聽劉秀是劉家宗室,倒有幾分熱情。一問姓名,竟與自己同名,便有幾分不悅,問劉秀道“你是何時取這個名字的?”

“我出生時就有了這個名字。”劉秀沒想到自己的名字會讓國師一臉不悅。

劉歆仔細打量著劉秀,見劉秀雖然容貌不凡,但一臉溫雅,毫無過人之氣,渾身上下,純淨自然,也沒有半分江湖之氣,心中漸漸踏實下來。又見劉秀一臉無辜地看著自己,心中便又有了幾分好感,笑問道“你父母給你取這個名字是因為你長相秀氣嗎?”

劉秀臉色一紅,見劉歆雖然精神矍鑠,但麵色蒼老,表情嚴肅,幾根又長又亂的眉毛翹立在灰黑的眼睛上方,像兩叢讓人踩踏過的一叢梭草被胡亂的丟在眼眶上。劉秀不知劉歆是在嘲笑自己還是另有他意,不願說起父親給自己取名的緣由,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

劉秀的窘迫讓劉歆更加踏實,在劉歆看來,不堪嘲弄的人顯然成不了大器。

鄧禹在一旁道“國師大人,文叔是因為家裡詩書流香,所以取這樣的名字。”

“是嗎,詩書流香?你們讀過什麼書?”劉歆眉毛一翹,像剛遭踩踏的亂草被挪開了腳。

鄧禹道“《詩經》、《戰國策》、《春秋繁露》、《爾雅》、《論語》都讀過一些,不過隻是知道一點皮毛。”

劉秀也走出了方才的尷尬,“我們讀的書不多,所以想拜國師學習。”

劉歆微微一笑,“你們已經讀了不少,我知道的也不過是些皮毛而已,你們想學什麼皮毛呢?”

“我們愚鈍無知,不知學什麼好,請國師指點。”劉秀對想學什麼確實也沒有仔細思慮過。

劉歆眉頭一抖,不悅道“天下學問,浩如煙海,你們自己想學什麼尚且不知,我又能指點你們什麼?”

“國師學富五車,見識卓絕,對於天下之勢洞若觀火。我們年輕無識,不知深淺。”劉秀見劉歆漸有悅色,接著道“我們遠道而來,不是為了謀求生存之計,而是希望拜遇名師,能夠得有所學,順應時變。將來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不負名師教誨。”

劉歆嘿嘿一笑,“天下可有順應時變的學問?老夫也願請教。”

“天下太平時,當有經綸濟世之道,天下混亂時,當有扶危濟困之術。我們便想學能濟世惠民的知識。不是莽夫武力,而是知識與能力。”劉秀不在乎劉歆的大笑,一臉平靜,說得不卑不亢。

劉歆凝住笑,吃驚地看著劉秀,半響不語。而後道“知識都會有用,但凡是有大作為的學問都不是能學來的,你們年紀輕輕,見識不凡,先去太學從基礎的東西開始學吧。至於順應時變之學問,老夫也正在探尋,如有成效,你們自會知道,如無成效,跟我學又有何益?”

劉秀和鄧禹見劉歆委婉拒絕,心中很是失望。鄧禹道“國師名重天下,不將知識傳於天下豈不可惜,難道擔心我們會負了你的學問嗎?”

“你以為你們就能代表天下,”劉歆突然臉色陰冷,用手指在桌上輕輕敲了敲,把身子往後一仰,冷笑一聲,“我從不以傳授知識為束縛,我隻是想多點時間搜集整理經典書籍,讓天下人能知如何讀書,讓更多的人知曉詩書禮儀。”原來劉歆的父親劉向編纂過圖書分類之書《彆錄》,受人推崇,但劉歆卻認為《彆錄》編撰的不夠完整,雄心勃勃地要編撰成門類更全的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劉秀懇求道“我們不是天下人,但天下人可以從我們開始,國師如不棄,我們願意跟隨您一起學習整理。”

劉歆“哼”了一聲,“求學之道沒有機竅,小子爬行未學,竟敢言飛?不要好高騖遠,到太學來就老老實實讀書吧。”

劉秀滿臉通紅,劉歆也不顧二人的尷尬,徑直去了。

42

劉秀最終拜在中大夫許子威門下學習《尚書》。

除鄧禹外,與劉秀同住一室的還有來自其他州郡的嚴光和強華。幾人各學不同專業,劉秀學的《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史書,記述了古代曆史事件、皇家生活和朝廷變遷。鄧禹學的《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語言精煉優美,涉及周朝時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情。嚴光學的上穀《春秋》,是記載魯國史事的史書,因為魯國是當時天下諸侯國中的禮儀之邦,所以魯國的國史在各國國史中最具影響力。強華學的《周易》,是總結和推衍天下萬物變化規律的經學之書。

幾人雖然學的各不相同,但彼此友善,都希望學有所成或是得有功名。但大家又並不以功名為意,彼此常常拿功名取笑作樂。

這日,強華和劉秀又各為所學爭辯。強華取笑劉秀學那些過去的宮廷事件和皇家禮儀毫無意義,簡直是荒廢光陰,還不如跟著自己去鑽研圖讖。

劉秀反駁道“學習過去的東西才能把握好現在,不知官家生活,怎麼能成國家良吏,不知天子之儀,怎麼能做社稷重臣。”

“非也,人生不是為官吏而生。老朽之人效仿過去,聰明之人盼知未來。我若學透易經,便能斷定你們各位的前程,豈不妙哉。”強華對劉秀之話不以為然。

劉秀對強華的話更是不以為然,嘻嘻笑道“仲華學《詩經》,我能理解,仲華年輕,詩經多有美妙詩篇,可以用詩打動美人芳心。子陵學《春秋》,可以執掌天下禮儀,傳播孔孟之道。你學《周易》有什麼用呢,你算不算計,人生的命運都在那裡。”

“那可不一樣,知道命運的人才能掌握命運。”

劉秀大笑,“你恰恰弄錯了,不知道命運的人才能去改變和掌握命運。如果已經知道命運了,你還改變什麼?坐在家裡等著就行。”

鄧禹跟著大笑,嚴光自顧自看著書,沒有理會他們的說話。

強華麵無表情道“小運無所謂改變與掌握,大運則唯有改變才有掌握。”

劉秀笑道“不管大運小運,自己能努力把握住的命運才是自己的人生,否則你算得再好有什麼用。是好命也不能等著天上落金子,是歹命也不能在家裡坐以待斃,你說還需要你算什麼呢?”

強華想要分辨卻一時無語。

鄧禹笑道“這麼說來,我是學對了,我學習《詩經》,至少學點文才,將來能起草公文,不至於奔忙無為。”

“喲,那將來鄧大人起草公文時彆忘了提攜我們。”劉秀向鄧禹抱拳一笑。

鄧禹也裝腔作勢向劉秀抱拳,“好說好說。”

強華嘿嘿兩聲,不屑道“這《易經》哪是凡夫俗子所能看懂的。”

劉秀裝出一臉莊重,“強兄這句話極對,這書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看懂的,看懂了就是凡夫俗子了。”

鄧禹又是大笑。

強華正色道“《易經》乃天地智慧之集大成,如今的讖緯之學便源自於此。學《易經》能知曉天地之變與時勢之分,洞曉天機而不失於時,凡夫俗子能明了嗎?”

劉秀不屑,笑道“好,那你現在就為我們說說天下之變?讓我們早作圖謀。”


最新小说: 表姑娘替嫁後,清冷權臣夜夜哄 白月光死遁後,男主又在發癲 高冷女總裁追夫火葬場 荒島求生:我搶了彆人的多子多福 城與郊:新的開始 穿成學術大佬後,男主他又爭又搶 我的戰神女婿 兩歲奶娃把霸總渣爹治服了 混賬徒兒,你敢覬覦為師 官場狂飆,從和女書記搭班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