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資格夠老,在軍界中僅次於姚古,振臂一呼自會應者雲集,再加上本身又距離太原比較近,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該用還是得用,用好了說不一定能建奇功。
所以趙桓口授的第一道旨意就是任命劉延慶為河東路製置使,此外在原來鎮海軍節度使的基礎上,再加封檢校少保之銜,厚賞之下,不怕老小子不賣力。
除了他本人之還有兩個手握重兵的兒子劉光國和劉光世,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讓他們父子三人各領本部人馬自南向北馳援太原。
因此趙桓口授的第二道旨意是任命保寧軍承宣使劉光國為河東路製置司選鋒軍統製,帶軍職為奉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任命奉國軍承宣使劉光世為河東路製置司遊奕軍統製,帶軍職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安置好號稱主力實為偏師的劉家軍,接下來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其實趙桓本意是想任命種師中為河東路製置使,他始終認為若是單論實戰指揮能力,種師中很可能在其兄種師道之上,可惜種師中到目前為止還隻是四品侍從官級彆的武臣,資望和位號都太低,沒辦法壓在建節多年的劉延慶頭上。
因此趙桓接下來口授的旨意是任命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奉寧軍承宣使、秦鳳路經略使種師中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寧國軍節度使、河東路製置副使。
從承宣使到節度使,對於職業軍人來說是質的飛躍,從此以後種師中應該可以直起腰杆走路了。
按照趙桓的初步規劃,河東路製置副使統轄前後左右中五軍,每軍八千人馬,自黎陽渡口北上,逾過相州和邢台之間的太行山,抄捷徑馳援太原。
這樣一來,最好就在滑縣大本營就地取材了。
接下來最先確定的是前軍統製人選,趙桓比較來比較去,最終決定任命左武大夫、榮州防禦使楊可勝為前軍統製,落階官為榮州防禦使,並兼帶禦器械之銜,以示聖眷優寵。
先不說帶禦器械這種昭示著天子近臣的榮銜,僅從遙郡官直接升到正任官便是超擢中的超擢。
趙桓之所以如此慷慨,一則是曆史上的楊可勝堪稱是真正的智勇忠義之士,二則黎陽之戰全殲闍母兩千合紮猛安,其出力甚巨,這些殊榮自當受之無愧。
與金國東路軍浴血鏖戰的這些天,除了楊可勝之外,其它如馬忠、吳革、張俊、李孝忠以及馬彥傳也都可圈可點,因此趙桓接下來口授的旨意依次是
任命武功大夫、徐州刺史馬忠為左軍統製,遷升右武大夫、成州觀察使;
任命武德郎張俊為中軍統製,遷升武經大夫、吉州刺史;
任命承節郎李孝忠為右軍統製,遷升修武郎、閣門宣讚舍人;
任命閣門宣讚舍人吳革為後軍統製,遷升武德大夫、忠州防禦使;
任命武翼大夫馬彥傳為前軍副統製,加遙郡官為康州刺史。
六人當中惟有李孝忠沒有加遙郡官,沒辦法太低,自九品承節郎遷官七階才隻到正八品修武郎,鑒於職位太低難以服眾,趙桓特意給他加了一個從七品的閣職一一閣門宣讚舍人。
至此河東路製置司正副使及其麾下統製官都配齊了,另外還有幾個人也得提前安排妥當,不然將來要用的時候不趕趟。
一個是天章閣直學士、知太原府張孝純,此人可謂是舉足輕重的地方守臣,可以讓他升職資政殿學士,再兼任河東路製置司判官,這樣一來,既能調動其自身積極性,又能讓他主動協調本地與援軍的關係。
另一個就是童大王的心腹乾將一一鎮西軍承宣使、太原府馬步軍副都總管王稟,趙桓準備賞給他一個河東路製置司都統製的頭銜,真正實領其事的則是跟隨河東路製置副使麾下五軍行動的提舉一行事務官。
趙桓決定把這個重擔壓在文武兼備、常歎生不逢時的將家子折彥質身上,讓他由直龍圖閣升職右文殿修撰,由親征行營司勾當公事轉任河東路製置司提舉一行事務一一彆老是說上天不給機會,給機會你能毫不猶豫地抓得住才行啊。
名單裡還有一個叫陳規的人,趙桓口授的旨意是讓他由龍圖閣待製升職樞密直學士,由權少府監轉任河東路製置司參謀官,序位在正使劉延慶、副使種師中和判官張孝純三人之下。
現在看好像對陳規的安排是步閒棋,其實隻有趙桓心裡最清楚,這老頭既是本朝屈指可數的軍事技術專家,也是守禦城池的大師,將來興許會派上大用場。
名單裡還剩下最後一個人,也就是之前在聊天群裡公開擇選援軍大將時,呼聲最高的一位熙河路經略使姚古。
曆史上姚古曾任河東路製置使,總兵以援太原,他本來和時任河東路製置副使的種師中約定好了進擊日期,結果卻逾期不至,錯失戰機,間接導致種師中兵敗戰歿。
有鑒於此趙桓不可能讓姚古擔任這次救援太原的主帥,前不久姚古的養子姚平仲在牟駝崗一役中以身殉國,正好以此為借口讓他送養子回鄉歸葬。
趙桓口授的最後一道旨意是任命熙河路經略使姚古為陝西六路宣諭使,加檢校少師之銜,讓他在陝右關中大後方延攬人才,招募將士,源源不斷為前線輸血。
除此之外,趙桓還特意封贈通侍大夫、武安軍承宣使姚平仲為武安軍節度使,如此一來,既達成了姚大將軍夢寐以求的平生夙願,也算是兌現了自己當初許以茅土節鉞之賞的承諾。